以上为联影“十二五”、“十三五”牵头的部分科技成果
从“十二五”到“十三五”,国产高端医疗装备加速崛起,带动了产业链与创新链的深度融合。伴随着学科交叉融合不断发展、科技与社会发展加速渗透融合,围绕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抢占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潮头,成为了关键一步。 继联影“十二五”、“十三五”牵头并取得十余项科技成果后,近日,联影牵头的“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诊疗装备与生物医用材料”重点专项——光子计数能谱CT研发、磁共振引导的放疗直线加速器系统研发及临床验证项目正式启动。
两项重大项目现场启动仪式
这是一场“光子革命”,它将有望在心血管疾病和癌症早期患者微小病灶的早诊断、早发现上,实现突破性变革。今天,我们揭秘了它的起源——光子计数能谱CT。 相比于传统CT 探测器,光子计数探测器具有更高空间分辨率、零电子学噪声和能谱分辨的优势。光子计数能谱CT已成为备受行业关注的下一代CT技术的革命方向。然而囿于高筑的技术壁垒,目前尚未实现国产化。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放射科主任曾蒙苏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放射科主任医师杨文洁教授、 陕西迪泰克新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介万奇、 辽宁省医疗器械检验检测院标准科技部部长 孙智勇等 各子课题负责人现场介绍项目实施计划
联影医疗牵头这一项目将联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吉林大学第一医院、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 哈尔滨医科大学 、东南大学、陕西迪泰克新材料有限公司、辽宁省检验检测认证中心等产业上下游、高校及临床多家单位,产学研医深度融合,充分发挥各单位在整机研发、临床应用、检测等多方面优势 ,重点突破光子计数能谱CT的难点,全力推动实现光子计数探测器和关键部件国产化,填补我国在该领域的技术空白。
放疗是治疗癌症的重要手段之一,但传统图像引导加速器系统缺乏有效的软组织影像引导,在治疗过程中无法实时定位肿瘤,这极大限制了全身各部位肿瘤放疗的精准性和有效性,尤其制约了跟随呼吸运动的多类胸腹部肿瘤的治疗。 一直以来,放疗行业都在追求把磁共振系统和医用直线加速器融合为一体,即磁共振直线加速器(MR-Linac)。但由于磁共振及医用直线加速器这两种设备设计原理中有很多方面相互冲突,两者真正紧密结合,还有很多技术上的挑战。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放射治疗科主任陈佳艺教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放射治疗中心副主任胡伟刚教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放疗科副主任黄晓延教授,山东省肿瘤医院主任医师王琳琳教授, 北京协和医院医学工程处处长、放疗科研究员、首席物理师邱杰教授 等 各子课题负责人及相关人员现场依次介绍项目实施计划
联影医疗牵头这一项目将联合上海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山东省肿瘤医院、 北京协和医院、 浙江省肿瘤医院、 湖南省肿瘤医院、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江苏省肿瘤医院、 河南省肿瘤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等临床合作伙伴。
产学研医融合重点攻关诸如大孔径磁体研制、为加速器定制的梯度/射频线圈设计、在磁场条件下加速管和多叶准直器的研发、快速MR 影像方法以及肿瘤靶区自动勾画等技术难题,并实现核心部件国产化。填补我国磁共振引导放疗产品领域的空白,并有望实现中国在该领域的领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