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9月2日讯(记者李琴 通讯员张隽玮)9月1日,光谷资本大厦内,中国光谷人工智能AI艺术展正式开幕,国内首个利用大规模神经网络训练创作出的科技新城画像《光谷十景》发布,华中地区规模最大的由AI创作的12套时装作品集中亮相。
《光谷十景》发布通讯员供图
该AI艺术展8月19日预展开幕,将一直持续至10月7日,市民可通过微信小程序免费预约观展。
“本次展览是先导性的,也预示着未来人工智能相关展览会越来越多,更新频次会越来越快。”此前受邀观展的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孙凌云感慨,光谷不愧以创新知名,在最短时间内干出了有影响力的事情。
《光谷十景》由AI创作。在短短40天时间内,通过将北宋屈鼎《夏山图》、唐代李思训《江帆楼阁图》等多位唐宋水墨大家作品输入人工智能系统,并结合马蹄莲、光谷“星河”广场、光谷之珠等十余个光谷地标性建筑,以国风版的“科技新城”为创作理念,AI系统自主生成了这幅长约6米的水墨画,绿在城中,城在绿中。
开幕式上还举行了AI时装秀。以数百张木星影像为灵感,本次展览策展人、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蔡新元训练出一个极富创意能力的人工智能系统,并用这个系统设计出女装系列《木星》,由12位模特演绎,展现AI科幻时尚。
以数百张木星影像为灵感,由人工智能设计出女装系列《木星》,12位模特演绎,展现AI科幻时尚。长江日报记者周超 摄
人工智能可否成为艺术?人工智能可否加持设计?光谷能否成为AIGC(Artificial Intelligence Generated Content,即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中心? 蔡新元开门见山地将这三个问题抛给台下的观众。“我们希望通过这个展览向社会传递一种信号,人工智能时代已经到来,正在快速改变我们的生活和审美。”在他看来,未来的设计师必须学会和人工智能合作,勇敢地拥抱这个伟大的时代。
就在10天前,全国高校人工智能艺术教育联盟(筹)第一次工作会议在光谷举行,来自全国百余所高校艺术设计相关专业的负责人齐聚一堂,共同探讨AIGC创作人才培养新模式。“通过力量的汇集,我们相信,光谷在可见的未来,一定会在AIGC领域产生巨大的影响力,成为中国乃至全球AIGC高地和中心。”蔡新元建议,光谷应该在技术探索和大规模应用两方面同步发力,两条腿走路。
《沉浸空间》。长江日报记者周超 摄
中国光谷人工智能AI艺术展作品全部由人工智能系统生成,2000平方米的展区内设置了光谷人工智能产业巡礼、“梦想光谷”AI绘画创作比赛获奖作品展、ArtIMatters人工智能艺术展、AI光影秀四个板块。
展览现场,一组基于“紫东太初”多模态大模型、依托“江城洛神”AI内容创作平台创作的AI绘画作品,吸引了不少观众驻足欣赏。“人工智能作为一种技术,和艺术有了越来越多的融合。”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王金桥介绍,只需要在“江城洛神”AI内容创作平台上通过几个关键词或者简单的文本描述,就能生成一幅幅独一无二的绘画作品,实现“妙语生花”。
"梦想光谷"AI绘画创作比赛优秀获奖作品吸引了市民驻足。长江日报记者周超 摄
人工智能是引领未来的战略性技术,也是光谷重点培育发展的未来产业领域。8月31日,我国首批8家AI大模型产品获批名单出炉。其中,4家来自北京,3家来自上海,来自光谷的“紫东太初”位列其中,这也是全球首个图文音三模态大模型。
“这意味着人工智能大模型开始真正进入大众的生活,赋能千行百业。”据王金桥介绍,“紫东太初”大模型从2019年开始研发,目前已升级到2.0版本,其在语音、图像和文本三模态的基础上,加入了视频、信号、3D点云等模态数据,突破了认知增强的多模态关联等关键技术,具备全模态理解能力、生成能力和关联能力。目前已成功应用于汽车制造质检、媒体信息服务、文化旅游、手语教育、纺织生产质检等10余个领域,形成规模化应用落地。
艺术家协同人工智能完成的AI摄影作品。长江日报记者周超 摄
据了解,作为武汉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试验区的核心承载区,光谷组建了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北京大学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建成投运了国内首个人工智能计算中心、武汉超算中心“双中心”,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活力持续迸发,拥有人工智能相关企业800余家,产业规模在全市占比超过八成,建成全国首个集人工智能和超算的多样化云服务化算力集群,在智能制造、智慧医疗、空天信息等领域居全国第一方阵。
艺术家协同人工智能完成的AI绘画作品《孔雀》《白狐》。长江日报记者周超 摄
【编辑:王戎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