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联系我们:027-85695666

光谷“星河”:由此向东打造全国科创高地

新闻中心 > 城区频道 > 轮播图

2023-05-16 06:56 来源: 长江日报
【字体:

  2019年,武汉光谷广场环岛上的雕塑竣工,原地标“风帆”被新地标“星河”取代。

  “星河”这座雕塑,造型如巨型过山车,最大高度40米,中心直径90米,是全国最大的单体钢结构雕塑。雕塑上有近两万盏灯,照亮了光谷广场的夜空。远远看去,似翻腾起伏的龙,也如蜿蜒奔流的江河,确实,它是一座“光”的形象,象征着这座“光”的城市,朝气蓬勃,飞速向前。

  曾经,这里是光谷的中心。现在,这“星河”更代表了光谷的起点。这片创新热土,正一路向东发展,打造全国科技创新高地。一座座园区拔地而起,一项项关键技术不断突破,光的传奇一刻不停。

  “星河”雕塑

  超级地下综合体构筑“立体城”

  5月12日,武汉光谷广场大转盘,车辆川流不息,俯瞰下如同一个巨大齿轮在运转,通往各个区间的车辆以星河雕塑为坐标在此环行。华灯初上时,光谷广场上汽车灯光在大转盘划出的轨迹环绕“星河”,星河雕塑闪烁着五彩光芒熠熠生辉。周围高楼被霓虹点亮,广场上呈现出交相辉映、流光溢彩景象。 长江日报记者高勇 摄

  2003年时,光谷转盘这个地方,还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光谷广场,没有红绿灯,极少有车辆通行。

  转盘中心,矗立着白色雕塑“风帆”,是一个标志。它亲历了鲁巷棚户区到光谷新区的崛起,也见证了鲁巷广场、大洋百货、光谷步行街等高楼新街的相继涌现。

  随着四周各商业体的形成,人流车流越来越大,转盘高峰时,一天约有15万辆车、40万人在此通行,光谷转盘成为武汉最大的堵点。

  武汉决定在这个圆形路口,建一座拥有三条地铁、两条公路的超级地下综合体。

  2014年,“风帆”被拆除。2015年,开始环岛地下挖掘……2018年,环岛公路通车。2019年,圆形路口建成了光谷广场,广场中心矗立着“星河”,夜晚近两万盏灯齐亮。

  “星河”下面,是光谷广场地下综合体。

  综合体直径200米,总建筑面积约14.6万平方米,相当于21个标准足球场的面积,最大开挖深度34米,好比在地下挖了11层楼。

  在这个地下空间里,地铁站、地铁隧道、公路隧道分为三层,互不干扰,行人可以无缝换乘、惬意行走,缓解了地面压力。

  2019年7月,修了5年的光谷综合体地标“星河”亮相,刷爆了网络。而后地下结构曝光,被央视多次聚焦报道。

  2022年10月16日,光谷地下空间项目主体结构封顶,预计2023年底全面完工。届时,光谷中心城各种交通设施将与开放空间顺畅连接,为武汉带来“中国最长的地下空间走廊”,覆盖光谷中心城核心区域近50%的面积,成为地面地下、室内室外、功能布局、交通市政四位一体化的“立体城”。在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上,它将是中国乃至世界的一个创新示范。

  双算力中心

  在全国率先建起算力公共服务平台

  武汉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外景。长江日报记者高勇 摄

  蛋白质是组成生命体的重要物质基础。研发一款新的疫苗,需要对蛋白质的结构进行解析。每一次解析,至少需要1.5万元成本和十几天时间。

  武汉人工智能计算中心运营负责人陈斌介绍,在他们联合华为、清华大学团队和武汉企业伯生科技共同搭建的“思符蛋白质结构预测平台”上,借助该中心算力,能在更小范围内寻找靶点药物,将解析过程压缩到一天,结构分析效率平均提升超10倍,费用降低到几百元。

  这就是武汉人工智能计算中心诞生700余天以来,每天在创造的加速“奇迹”。

  2021年5月,位于光谷东的该中心一期投入运行,成为科技部批复的18个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中首批投入运营的项目,同时也是全国首个面向产业的多样性算力公共服务平台。经历二度扩容后,目前算力已达200P,相当于10万台高性能电脑同时高速运行,让普惠算力像水和电一样流入本地120多家重点人工智能企业。

  与之相邻的武汉超算中心,与之形成全国为数不多的双算力中心,投用不到半年就与30家用户达成合作,为全国区域内主体提供算力支持,涉及流体力学、遥感测绘、图计算、生命科学、气象气候等多个研究领域。

  光谷,曾以一束“光”突围,让中国在光电子信息产业具备国际竞争力。

  算力,是数字时代的重要生产力,新的全球科技竞争高地。光谷东的算力新基建,让武汉在加快打造数字经济一线城市征程中,插上新的翅膀。

  光谷能不能让中国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稳操胜“算”呢?值得期待。

  光谷科创大走廊

  聚光成链、集链成群

  光谷科创大走廊上的武汉未来科技城积聚有一批强大的产业配套高科企业。长江日报记者高勇 摄

  从光谷未来城华工激光公司总部出发,驾车沿高新大道过短咀里湖桥,行驶约10公里便到了葛店华工激光智能制造产业园。

  “全程不到20分钟。”华工激光总经理邓家科说,近年来,他往返光谷葛店更频繁,同城化感受也更强烈。

  前端研发在武汉,后端制造在葛店。将制造产业落户葛店14年来,华工激光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引来20多家核心供应商,助力葛店打造激光智造高地,成为光谷科创大走廊上光电子信息产业带发展的领头雁。

  2021年2月4日,《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发展战略规划(2021—2035年)》经批准实施,提出推动“同城化”协同发展,形成研发在武汉、制造在各地,孵化在武汉、壮大在各地的同城化、一体化发展机制,加快构建科学合理、协同高效的整体发展格局。

  当下,一条以光谷为核心承载区,联动武汉市武昌区、洪山区、江夏区,辐射带动鄂州市、黄石市、黄冈市、咸宁市等地的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正在聚光成链、集链成群。

  据最新的《加快推进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协同创新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未来要全力将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打造成为原始创新策源地、离岸科创集聚地、产业合作新高地。

  光谷实验室

  解决“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

  光谷实验室,研究人员正在进行智能传感芯片的开发与测试工作。(资料图)

  在湖北光谷实验室运动与健康智能化技术创新中心,不同学科背景的年轻科技工作者们通力合作,在智能织物等前沿领域攻坚。

  该中心产出的智能感知床单、可穿戴情感机器人等多个成果,已经基本成型,未来有望率先在武汉落地。

  据了解,团队的核心成员是4位来自华中科技大学的80后教授。团队其他研发成员更年轻,均为华中科技大学在读研究生。

  2021年以来,为提升原始创新策源能力,9个湖北实验室先后挂牌。光谷实验室、珞珈实验室、江城实验室、东湖实验室、九峰山实验室,九剑出鞘中,五剑定址光谷。

  其中,湖北光谷实验室按照新型举国体制模式,依托华中科技大学,以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为核心的多个国家级研究平台为支撑,联合中科院精测院、中国信科等8家优势科研机构和企业,共同建设。

  “光谷光电子信息产业进一步做强做大,必须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对湖北光谷实验室的定位,实验室副主任、华中科技大学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院长唐江认识清晰:解决“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开展“从0到1”的创新。

  光电融合芯片、面向6G的光通信模块、钙钛矿单色显示面板……光谷实验室以科技创新为奋斗目标,短短两年,一批原创性科研成果喷涌而出。

  2022年4月,武汉获批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成为国家批准建设的第五个科技创新中心。支撑引领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和中部地区崛起,武汉被寄予厚望。

  武汉正在力争把光谷实验室打造为国家实验室,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加强原始创新,是国家实验室的重要使命。光谷实验室将不断加强光电子技术战略性、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促进武汉光电子信息产业由“独树一帜”,走向“国际引领”。

  中国“光谷”:从新中国高校布局到创新活力之城

  新中国成立前,大部分高校集中分布在东部地区。

  1952年,国家在中南地区开展了以武汉为中心的高校院系调整,将一批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的高校,布局在武汉。

  也是在1950年前后,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西迁,与武汉大学医学院合并,成立中南同济医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1953年,武汉大学机械系和电机系与湖南大学、广西大学等高校相关系科合并,在武汉成立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经济系与中华大学等高校相关系科合并,在武汉成立中南财经学院(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山大学、湖南大学、南昌大学、广西大学、中华大学等校的文、法、理等相关系科和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并入武汉大学。

  武汉俨然成为新中国一座高校集聚之城,尤其工科学生数大增,使高等教育基本符合国家建设的需要,奠定了武汉高等院校的基本格局。

  这些新生的大专院校,大多建在武昌东湖一带,如今发展成了“大学城”,全国三大智力密集区之一;拥有83所高校,每年毕业100多万大学生。

  1976年,东湖南望山下,武汉邮科院的简易实验室里,诞生了我国第一根实用化光纤。从一根光纤起步,伴随着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浪潮,武昌东湖这片“大学城”、智密区,又快速成为高新技术企业如雨后春笋的地方。1988年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成立;2001年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落户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武汉·中国光谷踏浪而来。

  依托“光”,又跳出“光”。今天,光谷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光通信研发生产基地、全球最大的高端中小尺寸显示面板产业聚集地。“芯屏端网”万亿光电子产业集群、万亿生命健康产业集群崛起,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器件、下一代信息网络和生物医药等四大产业,入列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十四五”期间,东湖高新区将聚力建设东湖科学城,着力把光谷建设成为全国创新驱动发展的示范区、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先行区和长江中游践行“两山”理念的样板区。展望2035年,东湖高新区综合实力将大幅跃升,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初步建成“世界光谷”。

  (长江日报记者李慧紫 李佳)

  【编辑:张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