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联系我们:027-85695666

“7元快剪”奶奶的小摊成邻里守望站

新闻中心 > 城区频道 > 轮播图

2024-04-13 07:35 来源: 长江日报
【字体:

  “你们看到老何回来没有?往常这个点,他应该到门口了。”“老杨脑梗住院了,我们找个时间去看看他老伴?”这几天,在江汉区唐家墩街道西桥老年宜居社区的便民理发点,长江日报记者总会听到这样嘘寒问暖的话语。

  董师傅(中)一边理发,一边跟老街坊唠家常。 记者赵家新 摄

  说话的是从事理发工作53年的社区居民董新民。14岁开始学理发,21岁在国营理发厅带徒弟,1997年底,她从理发厅买走了4个“老伙计”——转椅、电推剪、剃刀、粉刷。在那之后,她在社区支起理发小摊,一干就是26年。

  “写着7元,就收7元”

  记者体验“7元快剪”。 记者赵家新 摄

  8日,记者来到董师傅的理发点,体验“7元快剪”。

  董师傅的理发点堪称“古典”:座椅是几十年前的老座椅,踏脚处还有“红光发具社”几个字,座椅边上挂着磨刀布。工具篓里只有电推剪、剃刀、电吹风、粉刷、碎发剪等几样工具。

  记者找到董师傅时,她正悠闲地躺在座椅上休息。边上,两位邻居坐在小板凳上和她聊着天。不到10分钟,董师傅就为记者剪完了发。她用吹风机吹完碎发,又用粉刷仔细地擦了记者的脸部和颈部。

  董师傅告诉记者,最初她在小区外的马路边上开了理发点,3块钱理发一次。2010年前后,她将理发价格涨到了10元钱。这两年,她又降价到了7元钱。

  9日11时许,胡先生赶来理发。“在董师傅这里理发已经有20多年了。她的手艺好,理发又快又便宜。”

  理发前,胡先生给了董师傅20块钱现金,董师傅找给胡先生13块钱。胡先生说:“怎么还是找13块钱,旁边的10元店都没降价,你还是收10块钱吧。”

  董师傅回答:“你看,我的招牌上写着7元的,就收7元。”

  “老何怎么还没回来?”

  20多年的老顾客胡先生找董师傅理发。 记者赵家新 摄

  董师傅的理发点位于西桥老年宜居社区入口处约10米远的地方。时间一长,哪家老人身体不便、哪家老人哪个点出去散步哪个点回来,她都一清二楚。

  9日10时许,正在给顾客理发的董师傅突然嘀咕了一句:“老何早上出门,这个点怎么还没回来,会不会有什么事啊?”她问坐在一旁拉家常的两位街坊:“你们看到老何回小区了吗?”

  两人都说没看到,董师傅一边忙手上的活,一边建议她们赶紧打听打听——老何腿脚不便,走不了多远,每天早上出小区散步,几乎都是定点返回小区。

  三人正嘀咕,只见一位70来岁的大爷拄着拐杖慢慢进了小区。一眼看到来人正是老何,董师傅立刻嘘寒问暖:“老何,今天怎么回来得晚一些?没什么不舒服的地方吧?”说着,便招呼老何在一旁的椅子上坐下来休息。

  8日中午,孙婆婆外出时无意中和董师傅提了一句楼上空调滴水到窗沿上,董师傅当即表示:“你楼上那家我认识。这样,你不要着急,我找时间给租户打个电话,这也不是什么难解决的事。”

  第二天上午,董师傅看到孙婆婆拎着一袋子菜进小区,招呼孙婆婆坐一下,问她滴水的问题解决了没。孙婆婆一边拿出一把青菜送给董新民,一边回答:已经解决好了,楼上那家人找维修工修好了排水管。

  “我一个电话,楼上那家找个维修工解决问题。邻里和谐多好,你看,我这一个电话还省了一顿青菜钱。”她笑着说。

  街坊朱大姐告诉记者,董师傅的日子也不容易,丈夫去世了30多年,一个人将儿子拉扯大。屋漏偏逢连夜雨,前些年,儿子患上重病卧床在家,也需要她照料。

  “着急解决不了问题,开心过好每一天才是正道。”采访中,说起生活的不易,董师傅总是一脸轻松。“我理一个头,早餐有了;再理一个,青菜有了;理第三个,一天的肉就有了。”她说。

  西桥社区书记董守芝说,董新民热心乐观,关注的都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但正是这些细微的小事,更能拉近邻里距离、体现邻里守望。

  (长江日报记者赵家新)

  【编辑:丁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