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联系我们:027-85695666

危旧房“新生”

新闻中心 > 城区频道 > 轮播图

2024-07-14 07:54 来源: 长江日报
【字体:

  7月13日,61岁的张玉兰又一次来到青山区新沟桥街道二十一街坊旧址前。她曾经居住了37年的这个地方,如今打桩机正隆隆作响。

  再过一年半,她和家人将搬进这里新建起的一幢32层的商品房里。张玉兰对此充满期待。

  就在半年前,她还住在这里一栋“没有办法再住下去”的危旧房内。两年前,二十一街坊的3栋50年以上房龄的住宅楼,经第三方房屋安全鉴定机构鉴定,安全等级均为C级。

  修又修不起,拆又拆不掉。二十一街坊134户居民“住好房子”的希望,终于在去年被点燃——2023年,湖北省试点“住宅合作社”危旧房改造模式。

  二十一街坊居民自发成立“住宅合作社”,以“居民主导、政府支持、企业参与”的模式,拆掉自己的老房子并在原地新建“好房子”。

  危旧房的困境

  张玉兰在自家老屋原址前说,明年底她将住进32层高的商品房。长江日报记者马振华 摄

  说到老房子,二十一街坊的居民们有说不完的苦。

  张玉兰1987年结婚后就一直住在这里。70平方米的房子住了一大家人,虽然很挤,但她比较满足。这里位于青山区繁华地段,一墙之隔就是三甲医院,生活方便。可随着时间推移,房子漏水严重,“越来越没办法住”。

  住在顶楼的夏存友和张玉兰一样饱受“漏水之苦”。“一下雨家里就漏得跟水帘洞一样,人在家里还要打伞。”他说,“墙壁都被淋湿了,坐在家里很闷。”

  “住得不舒服,也不安全。”74岁的居民张想英记得,有次看到对面楼栋的天花预制板保护层突然脱落,险些伤到人,让她心有余悸。

  2022年,经第三方房屋安全鉴定机构鉴定,小区3栋房屋安全等级均为C级。

  一些有经济条件的居民搬走了,但更多人还住在这里。张玉兰老两口靠退休金生活,根本买不起新房。张想英觉得这里都是老邻居,买菜看病都方便,舍不得搬走。

  怎么办?C级危房,要么修要么拆。居民缪伟研究后发现,这两条路都走不通。

  给房子动“大手术”,整体修缮的成本至少要300万元。这对于大多数是离退休职工的居民来说,没有条件做到。

  去年,居民们更是得知近期该区域没有征收拆迁的计划。

  房子修又修不起,拆又拆不了,居民们处境尴尬。

  成立“住宅合作社”

  二十一街坊3栋房屋经第三方房屋安全鉴定机构鉴定,安全等级均为C级。新沟桥街道供图

  正当居民们一筹莫展时,去年,湖北省试点“住宅合作社”危旧房改造模式的消息传到了二十一街坊。

  缪伟仔细研究了“住宅合作社”模式。他说:“由我们小区居民为主体,政府支持、企业参与危旧房合作改造,从而实现旧房换新房,这是当前的‘上上策’。”

  2023年12月22日,青山区二十一街坊危旧房合作改造联合社成立。通过自荐、互相推荐,“住宅合作社”选出了由居民代表、社区党委书记等8人组成的理事会。社区党委书记刘英当选为会长,缪伟为副会长。

  “刘英书记对居民非常熟悉,和政府各部门也有工作对接,各方面沟通都会方便很多。”缪伟说,刘英带着理事会成员克服了很多困难。

  “100%居民同意”是摆在理事会面前的最大难题。从事多年社区工作的刘英深知,居民们的想法不完全一样,要达成一致意见非常难。但事关134户居民切身利益,必须得到每一户的同意。

  刘英带着理事会成员挨家挨户上门解释宣传。有一户家庭顾虑很多,刘英上门十多次,这户家庭最终才签字同意。

  尽管居委会做了不少工作,但刘英认为居民起了最主要作用。

  张想英第一个带头签字,“不要等出了人命再搞”。她在小区里劝说邻居们也签字同意。

  张玉兰也是第一批签字的居民。她经常拿自己家的情况举例,和邻居们说“住宅合作社”模式的好处。

  “邻居之间的相互影响是很大的。”缪伟说,“‘住宅合作社’充分调动了居民的积极性。以前可能是‘要我改’,现在更多的是‘我要改’。”

  国企这颗“定心丸”

  明年年底,二十一街坊134户居民将住进这幢32层的商品房 新沟桥街道供图

  在走访居民的过程中,理事会了解到居民最大的担心是:“房子谁来建?会不会烂尾?”

  围绕大家关心的“痛点”,“住宅合作社”选定的代建公司为区属国企青山安居集团。

  “都说眼见为实,区属国企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缪伟说,选择区属国企很关键。青山安居集团全程参与规划、建设和运营服务,给大家吃了颗“定心丸”。

  从接手项目开始,青山安居集团就确定了“微利改造”原则。经过整体平衡测算,确定建设一栋32层住宅楼及商业裙房,共240套住宅。其中134套用于安置原居民,106套用于市场销售,由此实现资金自平衡,从而如期交房。

  青山安居集团的参与,让居民们坚定了推进“住宅合作社”模式的信心。仅用了不到半年时间,二十一街坊就完成了全体居民签字同意的手续。

  与此同时,武汉市各级部门也在积极推进该项目。武汉市有关部门在土地变性、规划调整等方面开辟绿色通道。青山区区直各相关部门同步开展土地交易、规划报批、项目立项、项目报建等工作。

  在各方支持下,2024年7月13日,该项目拿到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成为湖北省首个通过“住宅合作社”模式进行危旧房改造的项目。

  划算的“民生账”

  现在,二十一街坊老房子已经拆除,新房开始建设。在该项目总建造师、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吴晨看来,项目能推进得这么快,很大程度上是探索出了“住宅合作社”模式的最大公约数。

  吴晨说,从城市角度来看,传统的拆迁还建模式成本较高,性价比越来越低;而通过“住宅合作社”模式,住宅建成后按照事先协议好的分配原则直接进行分配,减少了很多最终分摊到购房者身上的费用。

  张想英和张玉兰各自算了账,都觉得划算。

  张想英补交10万元的建筑面积差额费,不但可以住上新房,房子建筑面积还从50平方米扩充到72平方米。

  张玉兰原来套内面积接近70平方米的老房子,补25万元差价后,就变成了套内面积85平方米的新房子。她说:“如果按照房价每平方米15000元的均价来算,买一套同地段、相同面积的商品房差不多要180万元左右,我们是无论如何也买不起的。”

  “还要算上一笔‘安全账’。”刘英说,这些年来每逢刮风下雨等极端天气,二十一街坊居民的安全就是个隐患。今年年初遭遇“冻雨”天气,社区把居民全部安置到附近酒店过渡,现在终于彻底解决了这个安全问题。

  居民全过程参与建“好房子”

  “我们不但要住上新房子,还要住上‘好房子’。”项目开工后,“住宅合作社”的理事会成员们又在和青山安居集团对接,筹备制定居民和代建方定期沟通、参观制度。

  这种居民参与建房的模式,在项目设计之初就开始了。改造方案是经过三轮入户调查、两次社员大会最终确定的。

  建“好房子”是大家共同的目标,可134户有多种需求。怎样在保证大家共同需求的情况下,尽量满足个性化需求?理事会和总建筑师团队一起商议,对居民需求进行了归纳。

  房屋质量是居民们共同的诉求。吴晨介绍,住宅采用剪力墙结构,大板跨、增加板厚,确保结构安全耐久。

  “为了满足不同居民的不同需求,设计出40平方米到90多平方米的7种不同户型。”吴晨说,“连40多平方米的小户型住房都设计成了‘南北通透’,这在商品房市场几乎不可能。”

  针对老年人居多的特点,新房还设计了大阳台,方便老年人晒太阳;设置空中花园,便于老年人散步。

  “欢迎建成后都来我们这里看看。”缪伟一想到再过一年半就能住上新房,掩饰不住自豪。他说,希望二十一街坊的试点能给其他危旧房合作化改造提供经验,让更多居民住上“好房子”。

  (长江日报记者马振华 冷靖华 李亦中 通讯员魏涵玉)

  新闻多一点

  湖北首个“住宅合作社”项目开工,青山区134户居民自拆旧房盖新楼

  【编辑:符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