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5月9日讯(记者冯雪)5月8日清晨7时30分,光谷七路的武汉中科牛津波谱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科牛津”)办公楼内已亮起灯光,应用部负责人罗欢博士的笔记本上,技术参数与客户需求密密麻麻交织。“这1小时最安静,能集中梳理用户需求。”罗欢博士说。八点半后,从国内到国外,从高校、研究所到药企的技术咨询电话就接踵而至。
中科牛津研发的600兆超导核磁共振波谱仪设备。长江日报记者冯雪 摄
中科牛津成立于2013年。2018年,公司实现了400兆核磁共振波谱仪的整机产业化,2024年8月,又成功研制出国内首台600兆超导核磁共振波谱仪,实现了核心部件的完全自主研发生产,标志着我国正式成为继德国、日本之后全球第三个具备超导核磁整机自主研发制造能力的国家。
“从400兆到600兆,不仅仅是磁场强度的提升带来分辨率的提升,更是应用场景的指数级扩展。”公司副总经理任华解释,核磁共振波谱仪被称为观测物质分子结构的“科学之眼”,可以通过原子核在磁场中的振动信号,精准分析物质成分和分子结构。
中科牛津一楼大厅。长江日报记者冯雪 摄
任华说,“大家普遍认为核磁共振是高校实验室的专属设备,而实际上,它在化学、医药、材料、农业和环境等领域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他举例,在新药研发中,它能帮助科研人员了解药物分子的结构,加速新药研发进程;在新能源电池材料研发中,可以精准捕捉锂离子在电极材料中的扩散路径,为提升电池充放电效率提供关键数据支撑;在食品安全领域,能快速、准确地检测食品成分……而且,核磁共振波谱仪具备“无损检测”的独特优势,不会对被检测样品造成破坏。
“随着核磁共振技术的应用场景的增加,我们的设备市场潜力也将越来越大。目前,国内核磁共振波谱仪市场保有量约3000台,年需求量稳定在180台左右。”任华充满信心地说道。
2024年中科牛津在缅甸的装机现场。受访者供图。
截至目前,中科牛津的产品已成功装机超过200台,其中30多台远销东欧、缅甸、沙特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现在,国内外知名高校、研究机构和药企,都有中科牛津研发的核磁共振波谱仪,‘回头客’越来越多。”罗欢说。
“未来,公司将继续开拓欧洲、南美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等新兴市场。”罗欢告诉长江日报记者,就在前几天,中科牛津又增添了新的国际订单:巴西客户一次性订购了3台设备,东欧地区实验室申请追加3台定制机……任华表示,接下来,中科牛津将完善发展布局,向更复杂的生命科学和临床前基础研究发展。
【编辑:符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