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027-85695666

媒体聚焦丨赏花观鸟,宜居宜业,来这里探寻乡村振兴的“武汉密码”

新闻中心 > 城区频道 > 生态蔡甸

2022-10-10 16:25 来源: 蔡甸新闻
【字体:
  10月9日
  武汉广播电视台
  《看武汉·这十年——走进城区看变化》
  特别节目
  聚焦蔡甸区十年发展巨变
  展现蔡甸稳步推进高质量发展生动实践
  党的十八大以来,蔡甸区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贯彻落实发展新理念,努力把蔡甸建设成国际合作创新区、先进制造业集聚区、绿色发展先行区、幸福宜居生态区和现代化武汉靓丽窗口。今天的《看武汉·这十年——走进城区看变化》特别节目,让我们一同探访蔡甸区十年来高质量发展走过的坚实足迹。
  从数字看变化
  从数字看变化。党的18大以来,蔡甸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增长、调结构,综合实力持续增强。
  十年来,蔡甸地区生产总值连续跨越两百、三百、四百亿元台阶,2021年达到405.29亿元,年均增长7.8%;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93万元,年均增长4.1%;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9.78亿元,年均增长7.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9%;固定资产投资411.25亿元,年均增长9.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3.62亿元,年均增长6.3%。
  蔡甸区连续多年位列全省县域经济十强,乡村振兴纵深推进,建成市级美丽乡村113个;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累计投入教育资金13.29亿元,投入卫生资金8.54亿元。
  下面我们跟随记者一起走进蔡甸区。
  花博汇:乡村振兴的美丽实践
  今天来到蔡甸区,探寻乡村振兴的“武汉密码”。花汇金秋,秋意渐浓,正是花博汇一年四季中最缤纷的时节,一片片花海环绕欧式小镇仿佛置身童话世界。这个“自带流量”的景区吸引了多家文创企业和近百名“网红”入驻,农民的老旧住房被改造成一幢幢法式小屋和特色民宿,既承载了乡愁,又成了许多人的“诗和远方”。
  沉湖湿地:湿地保护的中国样本
  从花香四溢的花博汇,来到风景如画的沉湖湿地,金秋十月,知音故里——蔡甸美不胜收。再过一个多月,《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将在湖北武汉举行,作为大会分会场,沉湖湿地将向全球展示武汉、湖北乃至中国湿地保护的成效。


  沉湖湿地自然保护区位于蔡甸西南部,总面积17.4万亩,相当于16246个标准足球场大小。2013年10月,沉湖湿地被国际湿地公约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是江汉平原上最大的、地球上同一纬度湖泊群中唯一的一处典型淡水湖泊和沼泽湿地,拥有动植物上千种,其中鸟类169种,被誉为“湿地水禽遗传基因保存库”。每年冬天,成千上万的候鸟来此越冬,这里也成为观鸟的最佳选择地。
  一条1.9公里的林荫道是进入观鸟点的必经之路,附近新建的生态停车场、微型示范湿地、观鸟塔等设施已基本完工,正以崭新的姿态迎接湿地大会的到来。


  蔡甸区沉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工程师冯江作为沉湖驻站巡湖第一人,在14年的工作中,对沉湖地形地貌、植物分布、鸟类生活习惯了如指掌,他见证了沉湖湿地修复和保护取得的显著成效。


  蔡甸区沉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工程师 冯江: 我们自从建立省级自然保护区之后,一直大力实施湿地保护与修复工程。特别是2019年,我们实施了退养还湖,把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所有生产经营活动全部取缔,湿地生态系统修复步伐明显加快。我们的保护对象——鸟类的数量、种类逐年增多,保护区典型的水生植物分布面积逐步增加。像我手里拿的就是典型的水生植物——野菱,在我们保护区的总面积逐年增加,它可以起到很好的净化水质、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它也是很多野生动物的食物。在做好保护与修复的同时,我们也加快做好保护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修建了很多鸟设施,可以让大家近距离观测鸟类和野生植物。
  在 沉 湖湿地自然保护区七壕保护站五楼监控室,明亮的落地窗外面,是碧波荡漾、鸟类竞翔的沉湖湿地。 智慧湿地监测系统的大屏幕可以显示出追踪监测到的鸟类迁徙线路和活动规律。 据介绍,去年冬天在此地过冬的一些鸟类,目前最远已经飞到了俄罗斯。


  蔡甸区沉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工程师 冯江: 屏幕上不同的线路代表一只鸟类的飞行线路,我们去年研究鸟类的迁飞路线。为20只鸟佩戴了追踪器,目前,可以看到很多鸟已经迁飞到了它的繁殖地俄罗斯。现在已经是十月份,冬候鸟要从繁殖地向越冬迁飞,我们非常期待它早日归来。今年武汉市将举行第14届湿地公约缔约方大会,武汉能举办这次大会是国际社会对武汉乃至中国湿地保护的认可,我作为沉湖湿地保护工作人员感到非常自豪,也非常期待这次大会的召开。
  中法武汉生态新城: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标杆
  10年来,在蔡甸,有着国际合作意义的还有一个重大项目——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


  中法武汉生态城是中法两国元首共同见证签约的重要国际合作项目。自2014年3月26日落户以来,蔡甸区扎实做好产业发展、生态示范、中法合作三篇文章,融合中法两国在城市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领域的可持续发展技术和经验,注重可再生能源利用和生态环境技术,突出低碳交通体系和绿色建筑应用。
  在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启动区能源站,一台近半个集装箱大小的设备,是被称为“超级中央空调”的离心制冷机,它采用国标一级能效的高效制冷设备,每小时可将380吨自来水降温到5℃。这样的设备在这里一共有4台,供冷面积可覆盖约103万平方米的建筑,年底投入运营后将主要服务于中法生态城西部片区的商场、酒店、写字楼、居民区等用户。


  湖北工业建筑集团有限公司技术总工 舒辉鸿: 当“凉水军团”从能源站出发,顺着中法生态城地下综合管廊的管道抵达热力交换站后,再经风机盘管设备将凉水中的凉气送到用户家中。而完成降温使命的“凉水军团”将返回能源站,循环降温后再次出发。
  长约8.1公里、平均深度7.5米的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综合管廊是蔡甸区首条智慧化地下综合管廊,于今年5月正式投入运营。 热力管道作为首条管线正式入廊,集中供冷和供暖可共用这一热力管道系统,节省了重复建设成本和空间资源,实现了“制冷”与“制热”一管切换。


  中法生态示范城在利用可再生能源之外,还在不断建立低碳交通体系,广泛推广绿色建筑应用,集中发展高技术研发、创新等产业。
  正在建设中的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启动区路网,有着与传统“宽马路、稀路网”城市道路不同的规划建设模式。这里的每条道路平均间隔仅200米,无论是干道还是支路,都留有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以22米宽的支路为例,行车道宽度仅为7米,但设置了2米宽的绿化带、2.5米宽的非机动车道以及3米宽的人行道。
  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管理委员会土地规划建设处规划师 李秭尧:中法生态城在规划中融入“小街区、密路网”的法式理念,让地块变得很小、道路变得很密。未来,居民从市区乘坐地铁到达新天大道沿线后,近则步行或骑自行车,远则换乘公交,经由纵横交错的支路即可抵达目的地。如此一来,畅通的大动脉和发达的毛细血管支撑起中法生态城绿色交通体系。我们力图通过这样的规划让人跃居首位、车退居其次,实现人进车退、以人为本,从而引导低碳出行理念深入人心,促进绿色交通成为主流出行模式。


  目前,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各建设项目正在按计划推进中,按照“3至5年成雏形,5至8年出形象,8至10年实现大发展”的时间表,将着力打造成为可复制、可推广、可再造的城市可持续发展标杆。




  来源:武汉广播电视台 ‍
  制作:罗贝 | 编辑:方丹 熊霞 | 责编:方军
  出品:蔡甸区融媒体中心
  您有新闻线索,请联系我们:
  新闻热线:027-84942678
  投稿邮箱:2187431778@qq.com
  觉得好看,请点这里!!!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