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科技成果高效能转化,武汉经开区打造产业创新平台集群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强化目标导向,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
中试,是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必经之路,绕不开、躲不过,被视为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瓶颈”。
中试平台,是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重要平台,投入大、风险高、收益慢,高校、科研院所建不了,企业不愿建。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指出,要提高关键领域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学研融通创新,布局建设一批综合性中试基地,依托龙头企业建设一批专业中试基地。
武汉经开区聚焦“中国车谷”中心目标,增强产业创新能力,建设更高层次科技创新体系——做新产业、新赛道的创新服务中心,在科技供给侧持续发力,引导鼓励企业、高校和新型研发机构建设中试平台、中试基地,让凝聚着专家、教授等科技工作者心血的科研成果转化突破“瓶颈”。
1月4日,武汉经开区科创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说,近年来,武汉经开区坚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在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新材料、数字经济等领域打造一批综合性中试基地、专业性中试平台,“东风公司、理工氢电、大唐互联等13个中试平台,获批成为武汉市首批中试平台,建设中试平台集群,以中试熟化、转化的科技成果为依托,孵化、培育更多的瞪羚、独角兽、驼鹿‘新物种’企业和科技创新载体。”
开辟“双智”新赛道
一批智能网联中试平台露头角
去年12月15日,湖北省智慧交通综合型技术创新平台建设方案通过专家论证。湖北省智慧交通综合型技术创新平台是湖北省组建的首批七个综合性技术创新平台之一,已在武汉经开区军山新城和南太子湖创新谷车谷双智产业创新中心落户。
“湖北省智慧交通综合型技术创新平台是中国车谷‘双智’赛道上创新平台的新成员。”武汉经开区科创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该平台聚集上海交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和华砺智行科技有限公司等高校、企业在人工智能、智能网联等领域的创新资源,将聚集人才、资本等创新要素,既做技术研发,又做科技成果转化、中试熟化,推动智慧交通领域科技成果顺畅高效转化和产业化,助力湖北省打造千亿级智慧交通产业集群。
武汉经开区是湖北省打造万亿汽车产业的主要承载地,近年来积极对接国家智能网联汽车重大战略布局,以建设国家智能网联汽车(武汉)测试示范区为契机,成功实践6大类智能网联汽车应用,涵盖共享出行、公交接驳、清洁环卫等15个具体应用场景。
武汉经开区开辟“双智”新赛道,加快构建智能网联汽车“封闭+开放+仿真”测试体系,打造“整车厂+上下游创新企业”的自动驾驶产业生态,携手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知名高校和行业高端智库,搭建了自动驾驶研发创新平台、武汉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创新联盟、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创新联盟、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武汉基地等“双智”创新平台。
这些“双智”创新平台,集合产品研发和转化、中试熟化、孵化服务、人才服务等功能,迄今在中国车谷建立了1个院士工作站、23个联合创新实验室和1个国家级智能交通技术创新中心,推动形成了6项智能网联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发布了智能网联道路建设标准,东风悦享、东风自动驾驶领航、百度“萝卜快跑”、小米汽车等自动驾驶、智能网联汽车企业来区进行测试、开展无人驾驶商业化示范运营。
今年,武汉经开区将继续深化“双智”国家级试点工作和深化“交通强国试点”建设,依托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封闭测试场建设高水平研发、测试和转化平台,吸引头部企业开展无人驾驶商业化运用和技术创新,实施武监高速等100公里道路智能化改造,打造国内覆盖面最大、接入能力最强、智慧应用最丰富的车城网系统。
加快新材料研发转化
中试平台集群现端倪
一个月前,位于军山新城的武汉经开区未来技术创新研究院中试基地,迎来首条中试生产线入驻——华中科技大学电气学院曹元成教授团队的电子氟化液中试熟化项目,在此起跑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该项目聚焦国家“双碳”战略,完成中试熟化、产业化后,可为我国新能源和半导体产业链筑起安全屏障。
校地携手、院地携手,合力助推科研成果转化跨越“死亡之谷”。
武汉经开区未来技术创新研究院由武汉经开区举办,委托华中科技大学运营管理,围绕武汉经开区“3335”现代产业体系重点布局,聚焦汽车、新材料、新能源、数字经济等产业,打造集智能制造中试平台、“双碳”领域中试平台、新材料中试平台、生物医药中试平台为一体的中试平台集群,产生一批高质量创新成果,培育孵化一批高质量企业。
未来技术创新研究院揭牌以来,华中科技大学的科研平台和工程中心向中国车谷延伸,首批20个优秀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入驻中试基地进行熟化、孵化。
未来技术创新研究院中试基地总面积达3万平方米,全国并不多见。武汉经开区未来技术创新研究院院长李江华介绍,IC光刻机减振器及其产业化、钛合金先进制造技术工程化研究、固态锂离子电池关键技术及产业化等首批中试项目正在陆续进驻产线设备,科研成果产业化落地步伐越来越快。
在武汉经开区,加快建设中试平台、中试基地的研发机构和企业,还有武汉中科先进院、鼎龙控股等。
作为新型研发机构,武汉中科先进院重点研发电子信息、新能源领域的关键性战略材料,主持的黑磷、智能微胶囊、玄武岩纤维、气凝胶等产业化项目得到市场认可。武汉中科先进院电池新材料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成为2022年全市首批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今年将建设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平台,聚焦新能源与新材料领域,填补企业与高校院所之间的成果转化鸿沟。
武汉经开区首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鼎龙控股,始终坚持“做关键材料技术的突破者”,在光电半导体材料、光显示材料和打印复印通用耗材等领域打破国外垄断局面,培育出鼎汇微电子、杭州旗捷、北海绩迅等三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其中,鼎汇微电子建有国内唯一、国际先进的集成电路芯片CMP用抛光垫产研基地,产品进入国内主流晶圆厂的供应链体系。
眼下,鼎龙控股投资2亿元建设先进材料创新研究院,聚焦半导体工艺材料、半导体显示材料及其他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材料的原创性研究和应用研究,构建产学研用共同体,引领光电半导体材料、光电显示材料等领域创新发展。
市十五届人大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大力度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一批科技成果中试平台、一批技术转移示范机构,推进高效能成果转化。
2022年, 武汉经开区新增10家省级工程研究中心与企业技术中心,省级以上研发机构、科创平台达到87家,创新发展实现新突破。
把科技创新的第一生产力变为“二次创业”腾飞的“最大推动力”。今年,武汉经开区力争新增10个以上高水平创新平台,引育12个中试平台。其中,东风公司牵头组建湖北车谷实验室,吸引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来区设立车谷分院值得期待。
一周热门
- {{index+1}}{{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