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能 被称为 “绿色石油” , 氢能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重点发展方向。 日前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 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提出,稳妥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推进氢能 “制储输用”全链条发展。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武汉经开区 “氢”装上阵。 8 月 16 日, 由武汉经开区管委会、武汉市汽车制造和服务(含氢能)产业链链长制工作专班举办的 武汉氢能科技产业园规划发布暨产业推介活动举行, 武汉氢能科技产业园正式揭牌并启动建设,总投资超 30 亿元的 5 个优质氢能产业项目落户 武汉经开区军山新城 。武汉经开区负责人表示,此举标志着武汉经开区 加快建 设 全国氢能产业示范核心区,助力武汉加快打造中国氢能枢纽城市 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氢能引领全球能源革命的新浪潮,是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湖北省《支持氢能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明确指出,以武汉经开区为核心,打造全国氢能产业示范核心区。
作为全国汽车产业集聚度最高的区域之一,武汉经开区积极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构建“135”现代产业体系,做大做强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1个核心产业”,氢能是“5个新兴产业”之一。近年来,武汉经开区聚焦氢能产业链,聚集东风公司、国家电投氢能、理工氢电、康明斯等近20家龙头企业,建成4座加氢站,推广应用近300台氢燃料电池汽车,初步形成了“基础部件—燃料电池—整车—示范运营”的产业链和创新链。
在国家电投华中氢能产业基地举行的这一活动,是武汉市汽车制造和服务(含氢能)产业链链长制工作专班助推武汉建设氢能枢纽城市的重要举措之一。 国家电投华中氢能产业基地 2020 年 7 月落户武汉经开区以来,已突破多项氢能“卡脖子”技术,建成六大生产线,从质子交换膜、碳纸、膜电极到氢燃料电池电堆全部实现“车谷造”,每年可交付 5000 套氢燃料电池,成为在华中乃至全国产业链最完整、产能最大的氢燃料电池研发和生产基地。
国家电投华中氢能产业基地由武汉绿动氢能能源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 “武汉绿动氢能”)运营。武汉绿动氢能执行董事、总经理刘真认为, 武汉集聚 40 余多家氢能重点企业和科研院所 , 氢能研发和生产制造实力在全国一直处于第一方阵 , 已形成 “ 一核一都两翼 ” 的产业格局, “ 尤其是武汉经开 区 聚集了全市 90% 的氢能高端装备研发制造核心企业,是全市氢能产业装备的主要核心区 ” 。
早在十多年前,东风公司就与武汉理工大学联合研发我国首批氢燃料电池汽车 “楚天一号”。去年,东风公司发布“氢舟”“氢元”“氢芯”三大氢能技术品牌,已拥有数十款氢燃料电池车型,涉及轻卡、中卡、重卡、乘用车型,目前已累计销售氢燃料电池车 6000 余辆,在武汉、佛山、广州等城市开展多应用场景示范运营。
8 月 16 日,武汉氢能科技产业园正式揭牌并启动建设,同时发布武汉氢能科技产业园规划。到 2030 年,武汉氢能科技产业园总体投资规模达 100 亿元,引进 30 家氢能企业,推动 3 家氢能企业上市,新建 5 座加氢站,投放 3000 辆氢能示范运营车辆,实现营收总额 500 亿元。
“武汉氢能科技产业园将进一步集聚项目、资金、人才等资源,构筑产业生态圈,打造创新生态链。”武汉经开区有关负责人介绍,武汉氢能科技产业园将立足军山新城,以“做大做强氢能产业链”为总体发展思路,着力推进核心技术创新体系建设,聚焦燃料电池和氢能装备两个产业链条主线,完善氢能检测平台服务体系,形成从产业孵化、产业完备、产业发展到产业应用的全产业链发展闭环,组建基金群、招引聚集一批氢能上中下游企业,构建氢能全产业链生态体系。
武汉经开区还制定专项政策,从产业投资、企业租赁、科技创新、壮大燃料电池销售规模、加氢站建设运营、商业模式创新等六个方面支持加快发展氢能产业,其中,对氢能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氢燃料电池销售规模分别最高奖励 1000 万元。
活动现场, 5 个氢能优质项目签约落户军山新城,总投资超 30 亿元,涵盖制氢加氢、氢燃料电池生产、氢能车辆运营销售融资租赁等环节。其中,湖北氢能汽车供应链综合服务平台项目拟注资5亿元,组建运营、销售、融资租赁公司,降低氢能汽车购车成本,推动氢能汽车大批量应用。钢研楚天拟投资 10 亿元建设氢燃料电池关键材料、电堆、发动机系统产线及氢燃料电池研发中心。融通汽车拟投资 15 亿元建设氢燃料供氢系统、氢燃料发动机产线及氢燃料车辆运营平台。 湖北氢动力在前期采购运营200台氢能冷链物流车的基础上,拟再投资约8000万元购置130台氢能轻卡从事冷链物流运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