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伊始,东风本田传来捷报:在中国汽车质量网发布的《2024年度紧凑型SUV质量排行榜》中,东风本田CR-V登顶榜首,旗下思域、XR-V、UR-V等多款车型也在各细分榜单中名列前茅。
近年来,随着智能化、电动化浪潮席卷车坛,自主品牌强势崛起,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持续攀升,合资车企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扎根中国市场20余载的东风本田,凭借其技术积淀优势,恰如一艘稳健的巨轮,破浪前行,展现出强劲韧性。
面对合资车企“大考”,站在2025年的开端,东风本田提出年度关键词:“信心、变革、破局”,加速全面转型电动化智能化新赛道。
燃电“攻守并重”
发挥长板技术优势
日前,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分会(简称“乘联分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乘用车累计零售2289.4万辆,同比增长5.5%,其中新能源汽车全年零售1089.9万辆,燃油车全年零售量为1199.5万辆,两者几乎平分秋色。
在汽车出口方面,燃油车同样占据重要地位。中汽协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汽车出口总量为641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201万辆,同比增长12%;燃油车出口440万辆,增幅26%。这些数据表明,燃油车仍然是汽车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同时,同步推动内燃机技术发展,激发传统能源汽车和内燃机厂发展合力。”去年11月,工信部装备工业一司郭守刚在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上表明,新能源汽车与传统内燃机技术应并驾齐驱。
“基于业内一定时期内‘油电共存’的发展趋势,公司产品路线也将是燃油车基本盘和新能源车型‘攻守并重’,坚定守住燃油车市场份额,进一步发挥本田HEV和PHEV技术优势。”东风本田有关负责人说。
在武汉经开区的东风本田工厂,燃油车生产线通过智能化改造焕发新活力,强电智混技术的应用进一步提升了产品的燃油经济性和驾驶体验。依托柔性化生产线设计,燃油车、油电混合车、插电混合动力车及纯电动车源源不断下线, 持续贡献稳定的产能和市场份额。
以CR-V强电智混车型为例,其采用双电机混合动力系统,拥有纯电、混动和发动机直驱三种模式,智能的动力控制算法使三种驱动模式自如切换,极大提升了驾驶体验。
“90”后的陈昌文是武汉友芝友4S店的一名销售顾问,2024年他全年卖出各系东风本田汽车192辆,入围公司年度销售冠军。在陈昌文的朋友圈,满屏晒着顾客喜提新车的幸福瞬间,一年盘点下来,他发现CR-V燃油车和混动车的成交量占据主导地位,“燃油车加油方便快捷,补贴后价格更亲民。”
2024年,东风本田在风浪中稳住了阵脚,中国市场终端销量连续5个月实现环比增长;国内销售近40万辆,出口累计突破2.1万辆;CR-V终端销量近18万辆。无论是燃油版本还是混动版本,均延续了领跑合资品牌同级细分市场的强劲势头,成为车市寒冬中的一抹亮色。
新能源战略布局提速
全新纯电品牌电动车即将上市
2月17日,位于武汉经开区神龙大道65号的东风本田新能源工厂各生产线“火力全开”,数百台机械手臂上下翻飞,工业机器人各司其职,“秒”入工作状态。继全新灵悉L后,东风本田S7正在此紧锣密鼓地生产,即将迎来上市。
这座本田在全球投产的首座新能源工厂,是东风本田数智化程度最高的工厂。“中国汽车市场已发生巨大的结构性变化,东风本田已经站在了必须打赢这一仗的历史舞台。”2024年10月,在东风本田新能源工厂投产活动上,东风本田总经理渡边丈洋表示,在向电动化迈进的过程中,东风本田新能源工厂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东风本田新能源工厂配备有400多台机器人设备,260多台AGV智能物流小车,同时导入了业内先进的全方位品质自动检测技术,在提高工厂自动化率的同时,增强了产品品质保障能力,年产能可达到12万辆纯电车型。一个月后,在中汽中心2024首届汽车制造超级工厂评选活动中,该工厂晋级“2024汽车制造超级工厂”,并获得“最佳能碳管理工具奖”。
2024年,瞄准新能源赛道,东风本田成功投放全新猎光e:NS2、全新灵悉L、INSPIRE小改款等车型,不仅丰富了产品矩阵,更满足了多元化的用户需求。
▲灵悉L
灵悉L造型设计负责人、东风本田研究开发中心造型科科长周伟介绍,灵悉L搭载了三联屏智能座舱、电子后视镜、L2智驾系统等多项前沿科技,成为东风本田电动化转型的标志性产品。
在2024年广州车展上,东风本田发布S7。这款基于本田W纯电平台打造的中型SUV,轴距达2930mm,搭载宁德时代89.8kWh电池与双电机四驱系统,综合续航620公里。更关键的是,S7由中国团队主导设计,融入华为智能座舱、科大讯飞语音交互等本土化技术,打破“合资车不智能”的固有认知。
不止于当下,东风本田以“长期主义”发展理念布局新能源赛道。据悉,2030年前,东风本田将累计推出10款以上的电动化产品,不断完善自身的新能源产品矩阵,最终在燃油车、强电智混、纯电动等多个领域实现齐头并进。
与时代共舞
做放手一搏的破局者
“时代的浪潮已然席卷四方,我们唯有全力迎战,放手一搏。”2月14日,在东风本田2025年新春“第一会”,东风本田执行副总经理潘建新的话掷地有声。
面对行业百年变局,东风本田吹响新春奋进号角,以“燃油筑基、电动突围”的双轨逻辑,在确定性与可能性之间寻找平衡。正如东风本田总经理渡边丈洋所言,转型不是非此即彼的割裂,而是新旧动能的共生共荣。
21年前,东风本田从珠江畔来到长江边,在武汉经开区打下了第一根桩,开始建厂、生产整车,蹚出一条“小步快跑,敢为人先”的快速发展之路,成为武汉工业史上首个年产值破千亿的单体企业。
▲东风本田新能源工厂
20余年来,东风本田与武汉经开区风雨同路,先后在此建成投产4家工厂,这是东风本田对“中国车谷”的信任,也是企与城的双向奔赴。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东风本田的保有用户已超过850万。
当前,武汉经开区正深入实施“新能源汽车战略提升”“零部件产业发展”两大行动,先后引入采埃孚、安波福等60余家关键零部件企业,将汽车产业零整比提升至0.66:1,既降低燃油车生产成本,又为新能源车提供本地化配套。
在消费市场端,武汉经开区抢抓国家“以旧换新”契机,成立了车谷品牌运营中心,连续两年发放亿元汽车消费券,推动“车谷造”燃油车与新能源车同步畅销国内外市场。2025年,全区计划举办10场以上汽车巡展促消费系列活动, 并将其升级为“车谷造 全球行”活动,推动“车谷造”汽车出市、出省、出国。
与此同时,随着今年汉南港区获批临时开放,单车出口成本降低千元,燃油车与新能源车共享“江海直达”物流通道便利,2025年武汉经开区整车出口目标直指20万辆。
汽车行业人士分析,东风本田这场“稳油加电”的破浪之旅,或许正是中国汽车产业转型中最具代表性的实践样本。在“大象”转身的过程中,东风本田既有“放手一搏”的决心,又有燃油“攻守并重”的谋略,不仅避免了产业断层风险,还为区域经济注入创新动能,以全产业链协同推动城市汽车产业“增量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