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联系我们:027-85695666

潜江:四季都有虾 四季养大虾

新闻中心 > 都市圈频道 > 产业同链

2024-05-29 15:36 来源: 潜江新闻网
【字体:

  原标题:四季都有虾 四季养大虾——看省小龙虾产业技术研究院养殖模式升级如何破题

  潜江新闻网讯(潜江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刘琼艳)2023年12月23日,湖北省小龙虾产业技术研究院在潜江揭牌,潜江联合中科院水生所、省农科院、华中农业大学、长江大学等7家单位,创新池塘精养、温棚土池和工厂化等小龙虾特色养殖模式,重点攻关“四季有虾”,小龙虾产业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

  如今,半年时间过去了,池塘精养、温棚土池和工厂化养殖进展如何?技术瓶颈是否突破?记者前去一探究竟。

  秋养冬销 一年亩均收虾800斤

  收虾、起虾、称重……5月27日早5时许,位于后湖管理区的池塘精养试验基地一派忙碌,工作人员正有序在17个池塘里测产打样。不久前,这里实现了亩产冬虾200斤、全年800斤,“四季有虾”模式取得重大进展。

  “从理论到试验成功,可谓是困难重重。”省小龙虾产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李明波介绍,“四季有虾”需要攻克四道难关。

  第一关,越冬。

  “小龙虾是变温动物,当秋天水体温度下降时,就开始在近水岸边泥土里开始打洞。”李明波告诉记者,在池塘改造时,他们在水岸四周铺上了两层厚厚的绿色围网,一层是防逃网,另一层则防止小龙虾打洞。

  第二关,营养。

  没有进洞的成虾潜伏在深水区越冬,这个阶段的成虾基本不摄食,也不活动,处于一种不吃不喝不动的状态。

  而这种状态下,如何保证小龙虾的品质呢?

  图为李明波在查看小龙虾虾苗生长情况。记者 王亚堂 通讯员 陈琴 摄

  答案在于秋养冬销。“在秋天将虾苗养大,进入冬天再进行捕捞,这样就可以卖到好价钱了。”李明波笑言,想象很美好,现实却很残酷。在试验中他们发现,这种方式养出来的虾品质并不高,不仅个头小、肉少,而且产量低。

  原因在哪里?李明波解释,他们在养殖秋季虾时,使用的是春季虾的养殖方法。但是随着季节变化,小龙虾吸收和转化规律也发生了变化,再加上秋季昼夜温差大,水体藻像、菌像发生剧烈变化,易引起应激反应,影响了小龙虾健康生长。

  改变养殖模式,缺什么,就补什么,问题自然迎刃而解。“究竟补的是什么物资,现在还不能公开,保密。”李明波卖了个关子。他提示虾农,小龙虾进入冬眠状态中,依然会摄食和蜕壳生长,冬季气温较高时,要适当投食。

  第三关,水草。

  “你看我们的虾池清澈见底,池底就是一个水下森林。”随着李明波手指的方向,记者看到,在阳光的照射下,增氧机打出梦幻的泡泡,郁郁葱葱的水草随着水流轻轻摆动。

  “我们根据季节,选择伊乐藻、苦草、轮叶黑澡、菹草等水草来轮换搭配栽种,确保四季有草。”李明波说,养虾先养草。水草是小龙虾养殖中最大的环境创造者,充足的水草不仅可为小龙虾提供植物性饲料,净化水质,增加溶氧,遮阳降温,而且可为小龙虾安全脱壳提供场所和适宜的生态环境。

  第四关,水质。

  销售完春虾后,池塘残留的有害物质累积在底部,有机物不能及时分解氧化,养殖秋虾后,问题开始显现。

  好水养好虾。在秋季养虾时,基地工作人员选择微生物制剂来定期进行消杀处理,解决池塘黑底和水质变差等问题。

  同时,随着气温下降,逐步加深水位,保证温度控制在4℃到12℃之间,在结冰之前要保证水位在40厘米至50厘米左右。

  难关克服了,养殖模式也逐渐优化升级。“目前,我们正在试验轮收轮放模式,一边收成虾,一边投虾苗。仅7号塘14亩面积,目前已收虾2867斤,大虾占76%,炮头为40%。”李明波介绍,接下来,他们将探索虾稻田四季有虾模式,让虾稻田四季都有虾,四季产大虾。

  虾菜共生 生态种养促增收

  走进高场街道占地1万平方米的玻璃温棚,映入眼帘的是右侧6个500平方米的温棚土池试验基地。

  这里是华中农业大学袁勇超教授负责的课题。“这批虾是3月30日投苗,每个池子投放30斤、40斤、50斤种苗不等,目前产量均为250斤左右,但是品质却相差甚远。”该课题项目负责人介绍,经过对比,他们发现投放40斤虾苗的池子里,小龙虾产量、品质相对较高。

  自2023年以来,袁勇超团队入驻省小龙虾产业技术研究院。他们利用温棚土池的温控优势,结合小龙虾的繁殖和生长特性,通过水草立体化种植、精准营养与投喂等关键技术,实现大规格优质苗种的规模化生产和高品质成品虾的四季供应。

  目前,该模式下大规格优质苗种的产量已达到150公斤/亩,高品质成品虾养殖每年可达4至5茬,平均亩产高达400公斤,其中七钱以上的大虾占比超过60%。

  温棚土池收益显著,但是面临的问题也不容忽视。“经过多轮试验,我们发现由于饵料、小龙虾排泄物等沉积,水池水质发生了变化。”该负责人告诉记者,一般虾池可以通过换水、改底来解决水质问题,但是温棚里的水池温度与室外不同,特别是冬季温差大,小龙虾很容易引起应激反应而造成死亡。

  方法来自虾菜共生。通过引入池水种菜,经过物理分离、生化降解的水质发生改变,再重新放进池里。整个过程中无渔药和农药使用,实现生态养虾和绿色种菜双丰收。

  记者在现场看到,水面上,泡沫浮板上的丝瓜长势良好;虾池边,水培种植槽里空心菜、芹菜、生菜等叶菜类作物郁郁葱葱。而此时,袁勇超团队成员正在查看水培种植槽里的蔬菜生长情况。

  “接下来,我们还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探索优化温棚土池养殖模式,提高小龙虾的产量和品质,为湖北乃至全国小龙虾产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袁勇超表示。

  工厂化养殖 小龙虾不再靠天吃饭

  小龙虾“住进”工厂里,独门独栋还配备四季恒温泳池,这样梦幻般的场景,在潜江变成了现实。

  近日,记者在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田娟的工厂化养殖基地看到,41个蓝色帆布池和56个白色圆形养殖桶组成的陆基循环水养殖系统整齐排列,小龙虾要么在虾巢休息,要么在攀爬架上玩耍,水里白白的肚皮和黑色的虾线清晰可见。

  值得一提的是,基地几乎看不到工作人员,仅有机器的低鸣声在楼房内回响。

  “那是增氧机、控制器和风机在工作。大楼所有的养殖用水每日都在重复‘自洁’,先由微滤机将鱼虾的残饵粪便拦截分离,随后进入生化池进行消毒,水体可以实现循环使用。”该基地负责人介绍,目前这里只有他一个人,负责查看机器、清洁水池、投放饵料等日常工作。

  早在几年前,田娟所在的团队,就在不占用基本农田的条件下,成功研发出适合小龙虾工厂化养殖的装备技术、水质净化处理系统、苗种培育技术、营养供给和投饲策略,以及智能控制系统等。其核心理念是用最少的地、最省的水,养出最优质的水产品。

  对这个团队来说,工厂化养殖,如何控制温度,是关键的一环。“玻璃温棚的顶部采用遮阳帘、遮阳网控温,大门两侧则是两排长长的水帘,可以确保冬暖夏凉。”该负责人表示,为了控制水温,他们引进了一台水产养殖恒温热泵,经过处理后的水会经过水泵加热后投入使用,为“冬季养虾”提供有利条件。

  最近,田娟团队准备升级蓝色帆布池。“蓝色池成本仅300元,但是设计存在缺陷,换水阀在池子底部中间,且必须人工操作。”该负责人介绍,新设计将换水阀移动到桶底边缘,不仅操作方便,换水也更快更彻底。

  “仅仅20天的时间,工厂化养殖的虾苗就可以长到20克。”田娟说,他们建立的新型室内工厂化养殖技术体系,不仅让小龙虾摆脱了季节限制,不再靠天吃饭,而且达到了高产优质好虾的目标。接下来,他们将继续改进设备,降低成本,希望可以尽快推广出去,为“潜江龙虾”走向世界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