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新工程”:激扬乡村振兴青春力量
眼下,离开繁华的城市,往黄冈广袤的农村更深处走,你会发现什么?
在红安县觅儿寺镇尚古山村,破旧的民房蝶变为古朴的民宿;闲置的仓库打造成红色写生基地;杂草丛生的山坡建起了火车餐厅、梦想菜园等旅游景观……90后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董畅带领村党支部一班人大力推行“党建+农业+旅游”的发展模式,让曾经的空心村成为网红打卡点。
在麻城,白果镇名龙湖村34岁的梁利响应家乡号召,返乡创业几年间,已拥有2家公司,麻城特产实体店7家、网店10家,让曾经滞销的麻城鱼面、肉糕、手工油面等绿色农产品,成为抢手货,用新模式传承传统手艺,留住麻城味道。
在浠水县清泉镇李堰村,热爱中医的90后村医夫妻程建成和杨影田,一个人看病,一个人配合发药,一个人上门出诊,一个人就在卫生室接待病人,让老百姓在家门口享受到中医特色服务。
……
黄冈红色热土上,古老的农耕文明和新一代的年轻力量互相辉映。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青年强,则国家强。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干,希望在青年。
近年来,全市各级党组织以“培育新青年 振兴新农村”活动为载体,大力推进“新村官兴乡、新农人返乡、新知青下乡”(简称“三新”工程),出台《关于开展“乡村振兴青春建功”行动的实施意见》《黄冈市推进乡村人才振兴实施方案》等系列文件,培育招引10万名新时代的有志新青年在乡村一线激扬青春,成为产业振兴的“领头雁”、人才振兴的“突击队”、文化振兴的“代言人”、生态振兴的“守护者”、组织振兴的“生力军”。
培育新村官兴乡
2月2日,走进红安县城关镇曹家畈村,刷黑一新的道路通到家家户户,老物件装点的文化墙别具一格,大棚草莓基地里,三五成群的游客体验采摘,白墙黛瓦、亭台楼阁、小桥流水,一步一景一画卷……
“村民说,我们的村庄就像是景区,村头巷尾处处都是风景。”村党支部书记阮东城说,每每看到村子的变化,听到村民的点赞,感觉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今年32岁的阮东城大学毕业后曾在武汉从事教育培训,工作稳定体面,月薪过万。
2018年,曹家畈原村支书阮伟通过乡镇公务员定向招考,到城关镇政府工作,村干部面临青黄不接。
“城里少一个大学生没什么,村里多一个大学生就了不起。”2019年11月,在乡情的感召下,经过艰难抉择,阮东城毅然辞职回到家乡,在村两委里跟班学习。出色的表现,让他在2020年3月正式接棒村党支部书记。2021年,在村“两委”换届中,曹家畈村又添一名90后和一名85后村干部。
曹家畈村是城郊村,下辖2个村民小组,一个物业小区,常住人口1200余人。任职伊始,摆在阮东城面前最大的难题是村庄环境整治和发展产业,为此他挨家挨户登门,一月召开一次湾组会,还走访村里企业,征求大家意见。
伴随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开展,在阮东城倡导下,曹家畈村以“五共五美”为发展理念,充分激发群众主人翁意识,广泛开展“最美庭院”“十星级文明户”等评比活动,将一个组织涣散、经济落后、村容破旧的“落后村”打造成一个治理美、产业美、生活美、环境美、人文美的“幸福村”。
如今的曹家畈,成立两家种植专业合作社,建成蔬菜大棚40个、种植特色水果200余亩、油茶300余亩,建成1100平方米的物流仓储。通过土地入股保底分红、土地流转分红、市场主体务工等形式,实现生态效益、集体经济、村民收入“三丰收”,2022年村集体经济达25万元。先后被评为住建部共同缔造示范村、湖北省美丽乡村典型示范村等。
阮东城从一个一窍不通农村工作的“小白”成长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领头雁,2022年,他先后在全省5个县市区推广曹家畈村共同缔造模式。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我市依托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乡村振兴学院,实施“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3年共选派1500多名优秀青年农民进行大专学历培训。择优命名青年农村党员教育培训基地18家、现场教学点24个,着力打造一支紧跟党走、善于发展、长于治理的青年工作队伍,积极构建“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的工作格局。
在家乡感召下,90后杨愉锐从京城退伍时,毅然返乡种田,成立武穴市锐彦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苦练本领,成为农业机械化的“主力军”。2019年,他参加“一村多名大学生”培养计划,2021年,在村民的大力推荐下,担起大金镇周梓村支部书记兼主任的重担。几年来,他大力推进“村党支部+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产业发展模式,促进村民年户均增收4000多元。从“护旗手”到“农机手”再到农村“大掌柜”,他把青春和热血播撒在希望的田野上,成为乡村振兴的带头人。
今年38岁的董振兴,几年前,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毕业时,响应中央“十万大学生进农村”号召,怀着“建设家乡服务群众”的初心从城市回到家乡蕲春县九棵松村,从村办企业管理人员成长为村党委书记、湖北九棵松工贸集团董事长。在他的带领下,九棵松村掀起全村二次创业高潮,目前已经形成森工、汽配、石英砂加工三大支柱产业。2022年,全村实现工业总产值28亿元,缴税3000余万元,村集体收入530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过4.8万元。今年1月,他当选为全国第十四届人大代表。
支部有活力,乡村有动力。全市各级党组织把建设青年骨干队伍作为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下深功、出实招。以县乡村换届为契机,我市3620个行政村配备35岁以下年轻干部3700余人,常态化培养30岁左右后备村干部万余名,构建金字塔式年轻队伍,一批批高学历新时代村官,接续奋斗乡村振兴,为农村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招引新农人返乡
“既是国家3A级景区,又是省级美丽乡村典型示范村,春天有满园郁金香,夏天有荷花,秋天有千亩菊花,高峰期每天有一两万游客。”来到麻城市黄土岗镇张家墩村,村支书张华笑着介绍。
而在5年前,张家墩村还是个“泥巴路、脏乱差、产业薄弱”的山村。变化源于村里招引了返乡新青年团队——
1988年出生的曾莹,是土生土长的张家墩村人。5年前,怀揣在广东开服装厂攒下的积蓄,与开封市首届青年领军人才徐颂文一拍即合,联合回麻城投资建设菊花高科技产业园,成为新时代新农人。
“当时村里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比如建好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免三年流转费、种苗补贴等。”五年来,占地面积1300亩的产业园项目总投资1.6亿元,主要由观赏旅游区、科普区、种苗培育试验区、示范种植区等组成,将过去用途仅为茶用药用的福白菊拓展为具有茶、药、食、观赏、文创、旅游等多种用途长链条的菊花产业,自主开发的菊花系列产品28种,2022年实现产值8300多万元。
乡村振兴,有高颜值,更要高产值。在张家墩村,一二三产业全面开花,蹚出富民路,吸引更多年轻人回乡。张华说,五年前,张家墩村近千名劳动力中就有800多人外出务工,现在有400多人回乡创业就业,而且年轻人居多。
在徐颂文和曾莹带动下,麻城全市现有菊花种植面积15万亩,年产干花1.2万吨,500亩以上菊花专业村50个,菊花市场主体累计达到278家,菊花从业人员达20万人,系列总产值逾30亿元。千年独开的麻城福白菊,变成浑身是宝的致富花。
一花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麻城通过推进青年企业家“上山下乡”,实施一批村企合作项目,构建互利共赢的村企共建联合体,夫子河镇传圣鱼面、张家畈镇瓦尔登湖养殖项目、白果镇忆明山生态公司、黄土岗镇茯苓窝康养农场等一批有影响力的青创企业典型声名鹊起。
招引一个新农人团队返乡创业,建设一个园区,盘活一方产业,致富一方百姓。针对高校学子和外出务工青年,我市定期组织举办“创响黄冈”“创业黄冈”“创青春”“互联网+大学生”、农村创业创新项目创意大赛等活动,支持众创空间、星创天地、创业孵化器等农村创新创业平台建设,为青年成长发展搭建舞台,让外出青年回得来、留得住、干得好,成为建设美丽宜居家乡的中坚力量。
在黄梅的“新农人”中,80后、90后担纲,00后已初露峥嵘。
从武汉大学毕业到外企任高管,再到返乡创立袁夫稻田(湖北)农业发展有限公司,85后袁勇刚用文创理念打造农场,用品牌思维开拓市场。如今,袁夫稻田集生态种植、大米生产、观光游览、火车餐饮、度假民宿等为一体,成为黄梅三产融合的典范。
谦益农业团队约有150多人,其中高校毕业生100余人,“85后”成员人数占比超过80%,公司20余种零添加食品、调味品进入国内健康食品第一梯队,直接带动1000多人就近就业,2022年向各基地乡亲支付务工费1200多万元,谦益农业先后被农业农村部评为新农人十佳典型案例。
为引导青年做产业振兴的“领头雁”,全市上下深化实施农村青年创业致富“领头雁”培养计划,着力打造一批青年人才返乡创业示范项目。依托“一县一品一馆”建设,大力实施农村青年电商培育工程和农产品电子商务“千人培训”计划,组织青年电商助力农产品上线活动。
28岁的陈洋担任红安县电子商务协会秘书长,带领铁山村78户脱贫户成立红安县博岸情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与全县70余个种植大户签订红薯标准种植协议,种植面积达5000余亩。2020年起陈洋团队运用短视频流量风口搭建电商助农平台,定期组织网红举办红安优品网络节,免费帮助销售红安40余个行政村农产品,销售农土特产5000余万元,涉及增收农户6万余人。
彭达是一位95后的华中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近年来,在浠水县散花镇天井湖村创立“耕读兴农·菱辟蹊径”菱角产业项目,推行“政府+高校+公司+合作社+农民”发展模式。在种植环节,选育高产耐抗、高颜值的“菱美人”新品种,探索出“菱-菱-鱼”生态种养循环模式;在加工环节,开发“即食菱角”“菱角粉丝”等6大类产品,申请专利15项;在营销环节,相继开发自营商城和菱角信息交易平台,申请31项软件著作权,拥有30多名带货达人。如今,天井湖村每年销售菱角超100万单,为5000多农民创造就业创业机会,从业者户均增收2万元。
“彼美玉山果,粲为金盘实。苏东坡把香榧誉为金盘实的玉山果。”说起自己种植的香榧,英山县有良香榧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郑怀滔滔不绝,几年前,他从京东商城上海分公司返乡创业,流转荒山荒地,先后掌握了香榧催芽育种、大棚繁育、嫁接改良、人工授粉、香榧果炒制等核心技术,合作社基地从1个发展到4个,种植面积从最初的100多亩发展到2800多亩。2022年,合作社产值近600万元,带动276个农户户均增收5000元以上。
一批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新农人”,正在黄冈大地挥毫书写别样的“田园诗”。
激励新知青下乡
在黄梅县小池镇板桥村的湖北萌升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育苗工厂里,4个巨型联动温室大棚层层排开,一盘盘玉米苗、冬瓜苗,行列齐整,长势喜人,正待“出阁”。
黄梅县地处吴头楚尾,是九江市的“菜篮子”,蔬菜种植面积常年在5万亩以上,但育苗一直是老大难问题。
85后徐步升从福建农林大学毕业,有育苗技术和经验,却没有用地指标和资金。当时黄梅县正打算在小池兴建育苗工厂,双方一拍即合,县政府当即以人才引进的方式向国家和省市申请蔬菜育苗工厂项目,政府投资1700万元在小池镇建设鄂东蔬菜种苗资源与示范中心,项目建好后交由徐步升承包经营。
自投产至今,共培育各类种苗9000余万株,辐射种植面积8万余亩次,通过抢空档期上市,推广产量高、品质好的新品种,帮助种植户增收6000余万元。
农业的发展,离不开规模化。在黄梅种苗基地发展日渐稳定后,徐步升开始寻找新基地。2020年4月,正值团风县实施吸纳高科技人才回乡计划,徐步升回到家乡,成立团风萌升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团风县马曹庙镇建成占地114亩的智能化育苗基地。
如今,徐步升还高薪聘请高校专家担负基地技术员。在高学历人才加高科技设备的双重保障下,黄梅、团风两处育苗基地种苗质量过硬,畅销武汉、鄂州等地,经济效益凸显,4分地的种苗一个月能产出8000元钱。
近年来,我市打出组合拳,激励有知识、有技能的各类青年人才关注、支持、投身乡村振兴。
33岁的硕士李兴华,集黄冈市农业科学院农艺师,湖北省“三区”人才,黄冈市科技特派员、企业“科技副总”等多种身份于一身,主要从事水稻新品种培育、高产保优栽培技术研究、稻田综合高效生产模式应用示范以及农业技术指导服务工作。
几年来,他参与培育审定“玺优447”“黄两优913”“芯两优9011”等水稻新品种15个,年推广应用90余万亩,增产粮食0.5亿公斤,新增经济效益1亿多元,并在麻城、团风、蕲春等县市建立农业高效生产示范基地,亩平提质增效500元以上,辐射周边推广应用10万亩,带动1500余名农民增收致富。同时累计培训农民等人员4000多人次,推进乡村由“输血”式脱贫转向“造血”式振兴。
在深入推进落实科技特派员制度,推动青年科技创新人才服务下沉同时,通过送教、挂职、兼职等方式,积极引导城市青年教师、学者、医生等科技人才和专业人才服务乡村振兴。
在黄州,实行“区乡培养、镇村锻炼”模式,帮助新时代青年迅速成长。
今年28岁的叶攀,大学毕业后,成功托管黄州区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成立黄州区归田园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吸纳华中农业大学的博士夫妻成为他的股东。聘请农学、生物学、土壤学等方面专家教授8名作为技术团队和驻站专家,立足黄州萝卜、水果玉米、爱媛橙三大黄冈特色资源,坚持科技兴农,把农村的土特产卖到全国。目前,该示范园在陶店乡杨家湾村和陈策楼镇盂钵桥村建有两个育种试验和推广基地、两个产品储藏和加工设施、一个电商直播基地,可年产黄州萝卜15万公斤、爱媛38号橙8.5万公斤,线上线下销售火爆,2022年销售额达到300万元。
1992年出生的王阁,返乡创业,成立湖北玖玥生态农业旅游有限公司,流转土地300余亩,投资8000万元,建设亲子农场旅游项目,打造农业+旅游+教育模式,将山村变乐园、山林变美景、村民变导游,成为当地亲子游的首选,2022年综合收入突破500万元。
“我以前一年发病七八次,现在一年一到两次,且症状基本上自己能缓解。”75岁的浠水县清泉镇李堰村村民杨世莲,有脑梗、冠心病的慢性病史15年,一发病就找村医程建成,经过几年的中医治疗,现在情况有很明显的改善。
在浠水清泉镇李堰村卫生室,程建成和杨影田一对90后村医夫妻,放弃在大城市医院的护理工作,一同选择当村医,既源于对中医的热爱,也有市县的一系列激励措施。“如果没有组织提供的机会,我几乎不可能到基层工作的,是组织让我的青春与祖国伟大的事业联系在一起。”他们说,未来要继续为乡村振兴贡献青年人的光和热。
我市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医以来,共培养村医905人,其中定向培养242人、社会招聘151人、学历提升252人,派驻巡诊260人。
培育新青年,振兴新农村。“三新工程”是顺应新时代潮流的新创之举,引导激励十万新青年,回到“有风”的家乡,在广袤的农村田地,在不同的基层服务岗位上,发挥着年纪轻、知识新、闯劲足的优势,在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引领现代农业未来方向,在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黄冈篇章中书写着精彩人生华章。(记者 沈红星 通讯员 李欢)
一周热门
- {{index+1}}{{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