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联系我们:027-85695666

改革潮涌大江流

新闻中心 > 都市圈频道 > 黄石

2024-09-27 09:11 来源: 黄石日报
【字体:

  ——新中国成立75周年黄石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综述②

  十里钢城 记者 周巍 摄

  大江奔流千帆竞。

  1950年建市的黄石,成为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重点建设的工矿特区。全国十大特钢之一的大冶钢厂、全国十大铁矿之一的大冶铁矿、全国三大水泥生产基地的华新水泥厂、全国六大铜矿之一的大冶有色金属公司等27个重点工业项目在黄石拔地而起,成千上万的产业工人从全国各地涌入,铸就了“包容、创新、唯实、自强”的黄石精神。

  改革开放春风起,黄石是全国首批沿江对外开放城市。改革潮涌激活力,黄石成为第一批国企改革的试验田,一批企业通过改革创新在困境中涅槃重生。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以来,黄石持续推进一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一批重大改革项目取得显著成效,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

  政务服务改革提效能

  规划方案备案改革,超颖电子一周内取得“在厂区内的空地上建设光伏停车棚”规划方案审查备案意见,节省了4个月的手续办理周期。

  一消二消合并验改革,黄石智慧激光项目倒班楼1个月就完成消防验收,为企业抢占市场赢得宝贵的时间。

  务实,管用!企业对开发区·铁山区新推出的工业项目“批管验”联动改革倍感暖心。

  这是开发区·铁山区继“先建后验”“集中审批”等改革后新出台的又一项政务服务改革,优化审批联动、强化事中监管联动、优化登记验收联动,不断提升项目建设生命周期内全流程服务。

  以环境之“优”,促发展之“进”。“先建后验”改革,企业投资项目事前开工审批时间减少至3天,国务院对黄石做法进行通报表扬;企业开办一件事一个环节、0.5天办结和零费用,黄石商事制度改革做法全国推广;“税费E站”获国家税务总局指示全国推广……

  黄石以政务服务改革提效能,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获评2023年度湖北省优化营商环境标杆城市。

  今年上半年,黄石深化“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新生儿出生、教育入学、社保卡服务、电梯加装等4个省级“一件事”试点落户黄石。深入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改革,全市实行“六证同发”审批模式的新增用地工业项目超65个,占比超过65%;建成市“多测合一”平台。健全完善政府诚信履约机制,将拖欠账款、“新官不理旧账”等纳入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市直部门预算执行审计、政府投资重大项目审计中,全面排查拖欠民营企业账款问题,推动被审计单位立审立改。

  体制机制改革激活力

  体制机制的全面改革创新,不断激活发展新动能。

  新港园区强区扩权改革扎实有力,黄石入选国家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全国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城市,棋盘洲综合保税区通过国家验收、正式封关运营,深圳港长江智慧中心、多式联运物流园、港口三期等项目加快推进,黄石新港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大冶湖高新区成功创建国家火炬有色金属特色产业基地、高效节能通用设备制造国家级创新型产业集群,培育出中国“独角兽”企业融通高科,在科技部火炬中心公布的2022年国家高新区综合排名中成功进位14位,是全国进位最多的国家高新区之一。

  借花湖国际机场对外开放的东风,临空经济区体制机制改革持续深化,黄石发挥临空优势,加紧布局做实临空经济区、临空商务产业园、临空跨境电商产业园等特色园区,打造临空产业和临空服务集聚区。

  下陆区加快黄石临空跨境电商产业园建设,园区现已建成1座综合服务大楼、2个普通仓和1个冷链仓,总投资5.5亿元的省服务业重点项目黄石龙源智慧电商科创园建设如火如荼。黄石港区打造临空服务业集聚区,黄石港临空商务产业园建成开园半年来,实现营收4.15亿元,税收2585.3万元。临空智造产业园持续推进满园行动,引进华服供应链等项目,1至8月份总产值达8751.8万元。

  经济体制改革强动力

  近日,华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宣布,已成功研发出国内首个抗压强度高达600MPa以上的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产品,并具备了工业化规模生产能力,打破了国外技术封锁,也意味着华新将能为国防工程等国内重点项目建设,提供前所未有的材料支持。

  改革创新,让百年华新一步步攀上新高。当年的股份制改造,华新成为中国建材行业第一家A、B股上市公司,率先布局“一带一路”等海外市场。

  黄石深入实施“百企技改”工程,累计实施工业技改项目300多项,总投资超900亿元,完成企业智能化改造项目315个,上云企业累计超3000家。大冶特钢、华新水泥、新兴管业等一大批重点企业通过技改实现“二次创业”,企业核心竞争力显著提升。

  大冶特钢460钢管数字化工厂实现从坯料进厂到加热、轧制、检验至产品交付全过程管理,可柔性定制1万多种规格产品,近3年就有34项产品填补国内空白;新兴管业联合武汉科技大学攻克超大口径热模离心球墨铸铁制备关键技术,主导订立修订国际标准20项,设立国内标准17项;宏和电子攻克电子级玻纤布关键技术,生产全球最高端4微米电子级玻纤布,市场占有率全球第一……

  改革,为发展提供不竭动力。黄石统筹推进大财政体系、投资项目绩效综合评价、国资国企改革、供应链平台体系建设等,建立新机制,催生新动力。

  作为全省两个大财政体系建设试点城市之一,黄石盘活国有“三资”,减少对土地财政的依赖,探索打造“有效资产——有效债务——有效投资”的经济增长新动力机制。

  去年以来,黄石实施“五个一百”市属国企增资扩容,即金属矿、非金属矿、土地房屋等不动产、特许经营权、供应链服务营业收入各实现估值增资100亿元,通过对3家市属国企增资扩容,壮大市属国企资产规模。

  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打造“东楚融通”2.0版,在全省率先实现创贷全流程线上办理,办理时间由7—15个工作日缩短至1天,累计为7957名创业者、200家小微企业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9.83亿元。

  黄石在全省率先建成武汉、上海、深圳离岸科创平台,连续13年获评“全省科技创新综合考评优秀市”。推进国家内贸流通改革发展试点,相关经验受到商务部等9部委肯定,在全省复制推广。黄石先后4次获评全国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优秀等次,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2次获国务院通报表彰。

  社会领域改革惠民生

  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深化。

  2023年3月21日,大冶有色冶炼厂迎来历史上最长时间的停产大修。这一年,正是它70岁生日。

  耗时10个月,投资6亿元,这次“悬崖边的转身”,收获的不仅仅是环保彻底达标,还有产线的智能化和数字化。

  今年一季度,大冶有色实现出铜量6.6万吨,恢复到停产前同期水平,同时,生产成本降低了10%,新质生产力转化成了企业竞争力。

  工业企业绿色低碳转型,是黄石“无废城市”建设的重要抓手。

  一座老工业城市,全方位探索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黄石模式”,“无废”理念渗透工厂、医院、乡村、景区、学校,它所追求的天蓝地绿水清,归根结底,是为了让人民群众过上更有品质的生活。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需要通过改革解决好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黄石持续多年在社会领域改革“补短板”。一件件民生实事,托起群众“稳稳的幸福”。

  全国首批城市更新试点加快推进,完善土地政策、优化审批流程两项做法在全国推广。推进城市危旧房改造试点,谋划启动7个试点项目,惠及群众4719户,枣子山片采取收购腾迁相关做法在全省推广。

  零工驿站生态链被人社部纳入第一批数字人社建设行动“揭榜领题”场景清单。“党建引领·活力村庄”改革相关做法入选首批全国20个乡村治理典型案例。

  在黄石港老旧社区楠竹林,同心聚力、共同缔造,让昔日的“城中村”从内到外焕然一新,迁走的居民又回来了。

  在黄石,近年来,城区每年人口净流入2万多人,是湖北为数不多的几个常住人口正增长城市。

  记者 肖琼 见习记者 王兴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