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联系我们:027-85695666

铜绿山古铜矿遗址: 保护传承 焕新而生

新闻中心 > 都市圈频道 > 黄石

2024-12-12 15:04 来源: 黄石日报
【字体:

  关于铜绿山古铜矿遗址的传奇故事有很多。

  它是青铜时代先进生产力的典型代表;它与秦始皇兵马俑等并列为“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发现”;它被国外冶金史专家称为“在其他任何地方看不到的奇迹”;它被学术界誉为“我国古铜矿遗址中发现最早、开采规模最大、采冶技术水平最高、持续采冶时间最长、采冶链最完整、保存最完好的一处古遗址”,也为黄石赢得了“青铜文化发源地”的美誉。

  走进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博物馆,藏品中有一系列文史资料,它们虽不起眼,却讲述了这里的另一个传奇。

  保护行动

  1965年,国家在大冶铜绿山组建矿山企业,开始一期工程露天采场基建剥离。到1971年,矿山基建完成,采用机械化进行露天开采的一期工程正式投产。

  起初,工人们将出土的古代采冶遗物连同土石运到废石堆积场处理,一些生产工具被收藏,大量古井巷支护木材被附近村民拾回家,当作烧水做饭的柴火。

  时光荏苒,斗转星移。不断出土的古代遗物让铜绿山矿企领导意识到这里的不一般。1973年,在铜绿山南露天采场北端地表下的一片过去采矿遗留下来的巷道、废弃的井筒中,出土了一件大铜斧。

  矿企领导将铜斧邮寄给中国历史博物馆(现中国国家博物馆),并附信函说明,希望得到专家的权威解读。

  信中说:“我矿露天采矿工人在今年开采……时,挖出这种铜斧和各种木槌、木锹等多种古代劳动人民开矿时用的工具……为了保护历史文物,现将其中一把铜斧寄来,看对研究我国的历史是否能起到一点作用。”

  这是铜绿山对古铜矿遗址最早的保护行动。

  令人意外的是,这件横空出世的铜斧和这封不起眼的信函,揭开了中国古代青铜铸器用料来源的迷雾,也揭开了一段光耀千秋的矿冶文明。

  中国历史博物馆收到铜斧和信函后,立即向矿山发来电报,要求保留现场。几天后,北京和武汉的专家来到铜绿山进行考古调查,并初步认定这里是一处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型采矿遗址。

  同年冬天,湖北省博物馆派考古专家王劲组成联合考古队,担任铜绿山第一任考古队长,前往铜绿山矿区主持抢救发掘工作。

  持续论战

  考古队来到施工现场,是停工保护,还是继续生产?

  这是摆在铜绿山矿面前的第一道考题。

  在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博物馆内,一段影像资料展示了铜绿山矿的艰难抉择——“停工一天,我们企业的损失超过16万元;但考古发掘,意义更为重大。”时任铜绿山矿负责人杨永光面对镜头讲述,当时,铜绿山矿的态度坚决,文物保护的价值更大。

  此后的1973年至1985年,考古工作者们对铜绿山古铜矿遗址持续进行了12年的考古发掘。

  1975年,原黄石革命委员会文化局为杨永光颁发奖状,称赞他:“认真执行党的文物政策,在文物保护工作中作出积极贡献。”

  与此同时,围绕铜铁开采与古铜矿遗址保护的争议并未停止。

  1979年和1981年,国家文物局、原冶金部和湖北省各级政府多次召开专门会议,商定铜绿山古铜矿遗址的保护工作,确定将11号矿体原地保护,后改为7号矿体原地保护。

  1982年,国家将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在铜绿山7号矿体古遗址上,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博物馆建成开馆,这是我国首个矿冶遗址博物馆,也是继半坡遗址、秦始皇兵马俑遗址之后,我国兴建的第3座遗址博物馆。

  不过,为了加快矿山的发展,有关方面提出将7号矿体1号点向东整体搬迁400米,进行异地保护。

  是“原地保护”还是“搬迁保护”,这一论战持续了8年。

  1989年,原湖北师范学院教授黄瑞云撰写了《铜绿山古铜矿遗址不应搬迁》一文,该文章刊发于新华社1989年第79期“内参”。

  12月10日,本报记者在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博物馆看到了文章全文。黄瑞云教授写道:“主张搬迁遗址,主要原因是可以攫取遗址下面的矿藏,可以为国家获得高达十亿元的效应……古矿遗址是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它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我们必须对我们的祖先负责,对我们的子孙后代负责,千万不要为了短期效益而造成千秋遗憾……”该文刊发后引发了冶金工业部、国家文物局和湖北省的重视。

  1991年,国务院下文“划定红线”,要求古铜矿遗址负185米以上及周边80亩范围内的矿产资源不予开采,将铜绿山7号矿体的古铜矿遗址进行原地保护。1994年,国家文物局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申请,将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华丽转身

  在铜绿山古铜矿遗址的保护问题上,国家、省、市各级部门的态度是持续的、一贯的,让古铜矿遗址得以永久保存是底线。

  为了让铜绿山古铜矿遗址“活”起来,相关部门开展了一系列利用和研究工作。2009年,经文物主管部门批准,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划归大冶市政府管理。为此,当地成立了大冶市铜绿山古铜矿遗址保护管理委员会,并大力推进铜绿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

  2012年,《铜绿山古铜矿遗址保护规划》经国家文物局批准通过,湖北省政府批复同意实施;同年,铜绿山古铜矿遗址第二次入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后被国家文物局公布为第二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项目。

  “铜绿山到处都有‘宝藏’,地下的‘宝藏’是有限的,为中国青铜文明作出了突出贡献;地上的‘宝藏’是无穷的,正在持续迸发出新的时代光芒。”大冶市铜绿山古铜矿遗址保护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宣教科科长许娟表示,近年来,在国家、省、市各级文物主管部门的关心支持下,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在传承和弘扬青铜文化的同时,更加“活”了起来、“火”了起来。

  2021年,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2023年6月,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博物馆(新馆)正式建成对外开放。该博物馆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崔愷设计,融合了中国青铜文化和矿冶文化元素,彰显了中国青铜文明在世界史中的重要地位。

  “在展馆室外区域,我们这里还有矿工足迹、矿工墓地等30个展示点。我们在讲好青铜故事的同时,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打卡。”许娟说,数据显示,去年开馆以来,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博物馆已接待各地游客80万人次,接待大中小院校学生参观研学百余场。

  这是铜绿山古铜矿遗址的又一次惊艳亮相。

  采访期间,记者注意到,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博物馆(新馆)的出口处,有一块地踩屏。走上去,沿着游客的行进路线,屏幕上会逐渐显示这里曾经发现的古矿工足迹和盛开的铜草花。

  从3000多年前走来,一把铜斧凿岩开矿,一团炉火熊熊燃烧,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始终秉承着敢为人先的奋斗精神、匠心图强的创新精神,一路生花,迈向更璀璨的未来。(记者 陈子才)

  编辑:郭明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