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日,阳新县浮屠镇太屋村,暖阳中的村庄静谧安详。
近年来,浮屠镇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太屋村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激发基层治理活力,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如同一股股暖风,吹进村民心坎里。
党建+队伍建设
激活基层治理“源动力”
太屋村位于浮屠镇西北方,北倚白阆山脚。全村辖8个村民小组、412户,总人口2000余人,辖区面积4.6平方公里。
乡村振兴,人才先行。该村注重从致富能手、高校毕业生、返乡创业人员、退役军人等群体中,精挑细选优秀人才到村“两委”任职。同时,优先把年纪轻、致富能力强、思想素质高的乡土人才发展成党员,使其成为带动乡村产业发展和强化基层组织建设的新生力量,有效激发乡土人才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目前,村“两委”干部4人,平均年龄42岁。村党支部现有支部委员3名、党员40名,其中女性党员7名。
阳新县水利和湖泊局驻太屋村第一书记张绪喜感叹:“我在太屋村驻村3年多,参加了每个月的支部主题党日活动。在村党员参会率达到80%以上,支部有很强的号召力。”
村“两委”通过进一步厘清村级组织和村干部的职责,严格落实村务公开制度,确保村内重要工作、热点事项按时公开,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2024年,在村级基础设施建设中,经群众商议决定,安装了40余盏路灯,硬化村级主道2000余米,种植8000余株树木,建设了2000平方米公共绿化场地。旱厕改造、污水排放、河沟清淤等工作持续进行中。在驻村帮扶单位的支持下,完成3公里公路的硬化,拓宽2个水塘,改造2000多米沟渠。
太屋村被推荐为湖北省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村党支部被推荐为阳新县“红旗型党支部”。
党建+环境整治
提升基层治理向心力
“你拍一、我拍一,保护环境要牢记;你拍二、我拍二,环保可是大事儿;你拍三、我拍三,节能减排少污染……”11日,太屋村把返乡大学生组织起来,教育引导中小学生从自身做起,不乱丢乱扔,开展以“小手拉大手”为主题的环境美化、净化活动。
大家聚集在太屋村文化广场,在驻村工作队和村干部的带领下,手持扫帚、火钳、垃圾袋等,在全村范围内对卫生死角、烟头纸屑、乱堆、枯枝杂物进行一次大清理。
活动中,小志愿者们化身环保小卫士。9岁的邓紫煊一边捡拾垃圾一边念道:“爱护家乡环境,我劳动、我光荣!”
村党支部书记邓礼志介绍,通过学生的示范带动,有效地提高了村民对环境整治的认同感,形成了齐抓共管建设洁净家园的良好氛围。
在“村干部包组、小组长包户、党员劝导监督”的责任机制下,太屋村结合“全域覆盖、包干到户”要求,着力在拆、清、整方面下功夫,层层推进人居环境整治,村容村貌发生明显改善。
在“村村户户搞清洁”活动中,党员、志愿者对公路沿线、村庄内外、河道沟渠、户里户外、主次干道以及绿化带两侧进行清扫,一些年长的党员也坚持参与。
党建+乡风文明
增强基层治理“内生力”乡村治,百姓安。
作为浮屠镇首个试行“党员设岗定责+积分制”并取得成效的村,太屋村在推动党组织规范化建设的同时,实现党员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对标的提升。
村党支部从群众身边的小事、房前屋后的实事中找到切入点,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建设共同家园。
该村通过制度化、积分化管理,定期开展“十星级文明户评选”,合理制定奖惩措施,调动农户自觉性。通过设置“好儿媳好婆婆奖”、助学奖,激励大人约束子女、学生督促家长,实现小家和睦、大家和谐。制定村规民约,组建“一约四会”,保障村民权益,维护基层稳定。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
太屋村注重做好乡村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成风化人,倡导乡村治理新风尚。在本村能人的大力支持下,于2013年成立阆山教育基金会,至今已奖励150余名学子,发放奖学金约30万元。
该村每年举办的春晚,由村民自编自导自演,经典歌曲、串烧舞、黄梅戏、小品等节目精彩上演,传递“家和万事兴”的正能量。春晚现场对年度表现优秀的党员和“好儿媳”进行奖励,另对高龄老人进行慰问。
去年春晚,该村还通过网络直播,让无法回到家乡的游子在手机上同步观看。一系列的文娱活动充实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为实现乡村振兴注入了文化动力。(记者 贺介飞 通讯员 刘文卓)
编辑:郭明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