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长江网记者高喜明 通讯员倪胜林
“这一桶舀起来,里面就有五六只小虾苗,说明这个池里的虾苗密度很大。”1月22日,在湖北省黄石市阳新县陶港镇官塘村湖北长乐泉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养殖池旁,56岁的舒思地数着手中的虾苗开心地说,预计年后每亩虾苗能产500公斤。仅出售虾苗这一项,就能赚30多万。
舒思地是名退役士兵,下岗后开始经营消防装备。2018年,舒思地毅然回到阳新老家流转了1100多亩土地,当起了新农人。几年来,他不断摸索,竟在“虾稻鳜”种植养殖领域干得风生水起,实现年产值1500万。
舒思地查看虾苗情况。记者高喜明 摄
不图安逸回乡创业
2018年,一个偶尔的机会,舒思地认识了一名来自阳新老家的一名乡镇干部,对方热情地介绍了阳新县这些年来的发展情况,并邀请他回乡投资创业。在这名乡镇干部的邀请下,他回到了阳新县,并在老家白沙镇毗邻的陶港镇官塘村流转了1100亩土地,计划进行虾稻种养。
“刚开始全家人没一个同意的。”舒思地回忆,他这一决定遭到了全家人的反对,因为他从没种过地,对农业一窍不通。但舒思地最终还是说服了家里人,在阳新成立了湖北长乐泉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开始了虾稻种植养殖。第一年,他投资了350万元,委托一位朋友帮忙打理,自己则继续经营着消防装备生意。
第一年赔了个精光
第一次尝试投资农业,舒思地就碰到了钉子。
由于他对养殖小龙虾一窍不通,公司全由那名聘请的朋友打理。购买虾苗和饲料,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很快300多万元被花光了。可是到了第二年5月份,准备出虾子的时候,却遇到了小龙虾大面积死亡。
“每天死亡的虾子在2500多公斤,整个基地臭气熏天。”舒思地说,得知这一消息后,他立即赶回了阳新,却发现朋友一声不吭早已跑路了。无奈之下,他只得将自己手头上的生意交给朋友打理,自己则回到阳新摸索着养殖小龙虾。
“什么都不懂,一切都是从零开始。”舒思地告诉记者,从2019年开始,他就一直留在阳新,并到潜江、大冶、武穴、黄梅等地四处找养殖户拜师学艺。很快他弄明白了,原来养殖的密度过大,才导致小龙虾缺氧死亡。
“咱当过兵的人,遇到困难不会投降。”舒思地说,很快他便掌握了在稻田套养小龙虾的技术。每年3月份投放虾苗后,仅3个月时间,就开始陆续出虾子了。
舒思地在智慧循环水养殖大棚查看育苗情况。记者高喜明 摄
门外汉拼成土专家
但是到了收获的季节,舒思地发现,下地笼收获小龙虾时,每个地笼有大量的泥鳅和杂鱼,导致小龙虾的产量一直上不去。
“杂鱼太多,不仅消耗大量的饲料,还会在小龙虾脱壳时吃掉虾子。”舒思地说,有时候收地笼时,一个笼子里的泥鳅和杂鱼就有10多斤。为了消灭这些杂鱼,舒思地想了很多的办法,但效果都不理想。
2021年,在不断摸索下,舒思地想到了用鳜鱼消灭泥鳅和杂鱼的办法。即在小龙虾捕捞完后,在稻田里养殖鳜鱼,而泥鳅和小杂鱼就成了鳜鱼的口粮,这项试验很快有了效果,稻田里的泥鳅和杂鱼很快被鳜鱼吃光,而鳜鱼也个个养得膘肥体壮。
“现在全是自动化的养殖了,当监测到水中的溶氧不足时,会自动打开增氧机。”舒思地指着一套设备告诉记者,从2022年开始,他们基地已走向了良性循环,冬季,他腾出几个池子专门培育虾苗和鳜鱼的口粮鱼——鲮鱼水花,春季出售完虾苗和鲮鱼苗后,他就在稻田套养小龙虾,到夏季收获完小龙虾后,再养殖鳜鱼。
目前,舒思地养殖的鳜鱼亩产能达到750公斤左右,小龙虾亩产也能达到150公斤,水稻亩产500多公斤。他的基地不仅建有1000平方米现代化制种及繁育车间,20亩现代化大棚繁殖土池,400亩标准化的养殖繁育一体化稻田,300亩亲本培育及苗种分级培养池塘。还建起了一座单体连栋薄膜钢架温室智慧循环水养殖大棚,办起了良荐河智慧渔业培训工作站。
“2024年发放工资68万元,每年可为脱贫家庭和周边村民提供了15个联农带农的固定就业岗位。”阳新县陶港镇副镇长黄玲玲介绍,舒思地在农业专家的悉心指导下,摸索出了“一水多用”种养结合、育养分离的生态科技养殖新模式,建设“虾稻鳜”生态综合种养基地和育种基地,打造现代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年产值在1500万元以上,成了阳新县重点农业企业之一。
据黄玲玲介绍,舒思地在做大做强自己产业的基础上,还义务为周边养殖散户交流养殖经验外,定期对这些散户进行培训,无偿将自己的技术传授给周边的村民,搭建销售平台义务为10多家农业养殖散户提供销售信息。
2023年,在湖北省第三届“军创杯”创业创新大赛中,舒思地荣获现代农业雄鹰组三等奖。
(值班总编辑 王雪 值班主任 熊展平 值班编辑 代婧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