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日,2025年全市卫生健康工作会议在市中医医院召开,总结2024年工作,部署2025年重点任务。
会上宣读了《关于表扬2024年黄石市卫健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通报》,6家单位(科室)进行交流发言。会议指出,2024年全系统加快推进健康黄石建设,积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持续改善公共卫生服务,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圆满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会议强调,2025年全市卫生健康系统将聚焦打造全省“三医”协同发展治理先行区、数智赋能医疗发展示范区、生育友好型社会示范区、鄂东区域医疗中心、鄂东区域康复医疗中心的发展目标,以人才为支撑,以改革强动力,更好推动资源向基层、预防和中医倾斜,更好强化公立医院公益性保障和运行机制,更好健全人口发展支持和服务体系,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推进卫生健康事业和人口高质量发展。
记者从会上获悉,今年有这些医疗卫生工作跟群众息息相关。
固本强基,医疗提质实现新突破
今年全市将持续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区域均衡布局,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增进群众健康获得感。
推进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支持市中心医院建设急危重症救治一体化发展的鄂东区域医疗中心、市中医医院建设鄂东区域康复医疗中心,市妇幼保健院建设鄂东区域妇女儿童医疗保健中心,力争在新一轮“国考”中排名大幅进位。市中心医院、大冶市人民医院开展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试点,加强内涵建设,深化与高水平医院技术协作,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提升重症疑难复杂病诊治水平。
实施医疗卫生强基工程。支持阳新县人民医院创建“三甲”医院,启动还地桥、白沙、富池中心卫生院县域医疗分中心建设,实现中心卫生院CT配置全覆盖,全部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到服务标准,能够诊治75种常见病,全部村卫生室达到国家服务能力基本标准。70%以上村卫生室实行乡村一体化管理,将不少于40%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下沉到村卫生室,完成千名村医业务培训,实行村卫生室基本药物“零差价”销售。组织三级公立医院对口帮扶县级医院,实现常态化巡回医疗全覆盖。
深化医联体、医共体建设。推动城市医联体建设扩面提能,完善内部协作和双向转诊机制。推动全市4个县域医共体全部达到紧密型标准,落实医保总额付费、结余留用政策。医共体内各医疗机构实现常规检查检验项目互认,乡镇卫生院医学影像中心覆盖率提升到80%以上。加快建设县域集中审方中心,县域中心药房建成率达到50%以上。医共体下沉医务人员帮扶乡镇卫生院实现全覆盖,推动县级医院派出业务骨干担任卫生院副院长,带动提升基层服务水平。
突出重点,深化医改实现新突破
因地制宜学习借鉴“三明医改”经验,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公益性、坚持人民立场,推动医改各项任务取得新成效。
深化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统筹推进“编制、价格、薪酬、监管+投入”“4+1”改革任务,加快构建公立医院运行新机制。深化薪酬制度改革,完善绩效评价机制。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强公立医院运营管理,稳妥化解债务,保障医院安全运行。强化学科内涵建设,新增省级重点专科8个,不断提升临床医疗水平和服务能力。
促进“三医”协同发展和治理。强化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会同医保、药监部门完善“三医”政策协同、信息联通和监管联动机制。推动集采提质扩面,加强短缺药品监测预警与供应保障;完善DIP(按病种分值付费)支付方式改革协商谈判、结余留用配套机制,加强政策协同,凝聚工作合力。
创新医疗卫生监管手段。开展创新医疗监督管理试点工作,构建多来源触发式监管模式,强化“机构监管、行为监管、功能监管、穿透式监管、持续监管”。加强民营医院医疗服务、公共卫生等重点领域随机监督抽查,实行“首违不罚+公益减罚+轻微速罚”柔性执法,推进包容审慎监管。
预防为主,公卫服务实现新突破
在公卫服务工作中,促进社会共治、医防融合、医防协同,推动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完善健康促进工作体系,共建共享健康黄石。
深化医防协同、医防融合。提升疾控核心能力,加强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测、疫情风险研判,推进基层医疗机构国家传染病智能监测预警前置软件部署应用。坚持多病同防,加强病毒性肝炎、艾滋病防治,扩大结核病防治筛查范围,继续为14岁女生提供免费自愿接种2剂次2价HPV疫苗。支持市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大冶市建设传染病防控医防协同医防融合试点,推行医疗机构疾控监督员常驻机制,提高重大疫情早发现能力。
推进健康黄石建设。做好“323”攻坚行动总结评估,推动防治关口前移,免费筛查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症、慢阻肺等慢病和心脑血管疾病患者125.36万人次。建立爱国卫生长效管理机制,推进健康生活、健康环境建设。开展“全民健康素养提升三年行动”,继续举办健康科普大赛,发挥健康科普专家巡讲团作用,加强健康知识普及,力争居民健康素养提升1-2个百分点。
开展“儿科和精神卫生服务年”行动。增强儿科服务供给,全市二级及以上公立综合医院均提供儿科服务。引导有条件的医院提供心理门诊、睡眠门诊服务;加强心理危机干预平台建设,推进全国统一心理援助热线12356在我市部署应用,完善社会心理危机干预长效机制,持续加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和救助救治。
坚持系统观念,人口均衡发展实现新突破
今年,我市还将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降低群众生育、养育、教育负担,扩大普惠托育服务供给,扎实推进生育友好型城市建设。
加大生育支持力度。密切监测出生人口情况,科学研判人口发展态势。市级层面出台支持生育一揽子政策,为全市孕妇提供免费无创产前基因筛查,完善生育保险制度,落实生育休假、生育补贴、多孩家庭购房补贴制度。加强宣传监督、执法检查,保障产假、护理假、育儿假等生育假期落实。
强化生育服务保障。开展早孕关爱行动,减少非意愿妊娠和非医学需要的人工流产。落实母婴安全五项制度,推进危重孕产妇、新生儿救治中心建设。继续开展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助产机构、产前诊断及出生医学证明管理专项整治。开展出生人口性别比专项治理,倡导新型婚育文化,营造生育友好的社会氛围。
加强“一老一小”服务供给。发展普惠托育服务,支持用人单位办托、社区嵌入式托育、家庭托育点等多种模式发展,依托公办幼儿园创建一批示范性托幼机构。推进医养结合,提倡老年上门护理服务,引导有条件的县级医疗机构延伸开展医养结合服务。加强老年人居家医疗服务,推动家庭病床实现县(市)全覆盖。
守正创新,加强中医药传承发展
据悉,今年我市还将实施中医药振兴发展工程,强化中医药事业产业统筹、中医西医协同发展,建设中医药强市。
增强中医药服务能力。支持市中医医院建设全国中医药适宜技术研究推广中心和治未病中心,打造中医特色明显的区域中医诊疗中心。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县级中医医院规范应用45项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建设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一体化智慧中药房和中医阁,规范基层中医药服务。
推进中药材产业链建设。推进紫苏、野菊花、铁皮石斛等“黄石八味”品牌打造和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工作。以产业延链、补链、强链为重点,持续推进中药材产业链建设,推动新产品研发和科研突破转化,推进中药材产业融合发展。
大力发展中医药文化。举办“黄石磁湖康复医学高峰论坛”“中医中药荆楚行”等活动,积极打造中医药种植、采摘、医康养融合、学术文化交流等具有特色的中医药文旅线路,支持《时珍国医国药》杂志进一步提升期刊学术影响力。
蓄势赋能,要素保障实现新突破
以健康需求和应用为导向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激发人才发展活力,引领卫生健康新质生产力发展。
推动医疗科技创新。出台卫生健康科技项目管理办法,加强科研项目规范化管理。推动三级医疗机构设立科研门诊,支持医疗机构与企业建立医研产平台。加快数智化转型升级,推动全市数智化检验、影像、心电中心建设,开展智慧医院和医院信息标准化建设,提高电子病历应用水平和智慧服务平均级别,实现病理服务全流程数字化、智慧化。扩面推动市域内医疗机构互认项目超过200项,推广应用“黄石医点通”公众服务号,提高患者就医便捷性。
强化医疗人才培养。国家卫健委直属公立医院实施岗位聘用能上能下改革,引进培养一批学科带头人和医疗业务骨干人才。聚焦病理、护理、儿科、麻醉、精神卫生、感染6类薄弱专科,加强队伍建设。支持医疗卫生机构与地方高校、研究机构合作,加强高层次人才交流培养。持续实施大学生乡村医生专项招聘计划,鼓励乡村医生参加执业医师考试。开展改善护理服务行动,强化临床护理管理。
发展生命健康产业。开展生命健康企业供需对接、政银企三方对接活动,用好新药临床试验基地功能,推进创新药临床三期试验与医院合作。注重落实与贯通,实现资源和效能更深融合,推动“医康养”产业加快提速突破发展。积极参加世界大健康博览会,推介我市生命健康产业和招商引资政策。(记者 刘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