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清晨,78岁的刘玉兰挎着褪色的帆布包,穿行在西塞山区月亮山社区的楼宇之间。这位拥有49年党龄的退休教师,同时拥有网格支部书记、小区业委会“主理人”、廉心监督员三重身份,用10年时光,将社区治理的“问题清单”,一一转化为居民的“幸福账单”。
刘玉兰退休前是大冶东风农场中学校长。2016年,她担任第五网格党支部书记后,创新打造“行走的党课”。她把理论学习的阵地,从传统课堂搬到小区凉亭、居民客厅,将晦涩的政策文件转化为朗朗上口的方言顺口溜,手持手写教案,为支部48名党员“送学上门”。针对社区老龄化特点,她设计的“党史故事会”巧妙融入黄石矿冶文化,以《毛主席视察冶钢》等本土红色故事为引,让理论学习变得鲜活生动。2021年,该支部获评优秀基层党组织时,党员们纷纷感慨:“这份荣誉里,满是刘老师的心血与智慧。”
作为社区首批廉心监督员,刘玉兰始终将监督的目光聚焦在民生工程一线。在王家湾烧烤街升级改造过程中,她带着尺子仔细丈量每个摊位间距,组织7场“星空议事会”,耐心协调商户利益;面对122、123栋立面改造工程,她逐项核对预算清单,全力推动施工方公开招标。她严谨负责,被群众亲切地称为“穿布鞋的审计员”。
在月桂花苑小区15栋二单元加装电梯时,商户的强烈反对成为项目推进的“拦路虎”。而刘玉兰的蓝皮笔记本,却成为破局的关键。她连续17天蹲点记录商户营业数据,多次邀请区住房保障局专家调整施工方案,最终通过错峰施工、增设隔音板等举措,成功消除商户疑虑。如今,崭新的钢架电梯拔地而起,81岁的独居老人何华荣感动地说:“刘老师的笔记本里,记着42户居民的各种诉求。她为大家办事,比亲人还要用心。”
从组建“玉兰志愿服务队”,到创立“邻里解忧铺”,刘玉兰的社区治理智慧不断延伸拓展。她首创的“三级调解工作法”,让社区纠纷化解率提升至98%;经她培养的12名“小巷管家”,也成为社区治理的新生力量。社区书记感叹:“刘老师把社区治理的课堂,开在了楼道里,让我们深刻领悟到‘群众工作法’的真谛。”
记者手记
10年光阴,刘玉兰的帆布包磨破了3个,却积攒下8本民情日记、收获4面锦旗。当被问及坚守的动力,这位老党员轻轻抚摸着胸前的党员徽章,坚定地说:“群众把信任交给了我,我就一定要对得起这份沉甸甸的托付。”正如居民在联名感谢信中所写:她将自己的夕阳余晖,化作点点星辰,照亮基层治理的每一个角落。(记者 刘艳新 通讯员 熊璐瑶)
编辑:郭明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