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诗武(右)与乘客攀谈
7日14时40分,黄石港万达公交枢纽站内,市交通运输局副局长邵诗武走进一辆20路公交车。他手指蹭过后视摄像头的玻璃罩,又转身摸向安全锤的卡槽,最后拉下车上窗帘遮挡阳光——这一天,他开启“一人分饰三角”模式,在安全员、普通乘客、调度员的角色间切换,实地探寻公交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当天14时52分,邵诗武手持公交卡刷卡上车,选择倒数第三排靠窗座位落座。前座一位中老年乘客刚坐稳,他便主动攀谈:“师傅,您每天坐这趟车吗?”谈及乘车体验,乘客打开了话匣子:“现在电子屏实时报站确实方便,要是早 晚高峰等车时间能再短些就更好了。”邵诗武迅速掏出笔记本记下“发车间隔优化”,接着追问:“您觉得定制公交对咱老百姓实用不?”乘客思索后表示:“要是能开通到医院的专线就好了,家里老人看病转车太麻烦。”公交车抵达老虎头站,邵诗武随人流下车,打开“掌上公交”小程序查看:“您看,车辆实时位置、到站距离都很清晰,但跨区线路的换乘指引还能更明确些。”
16时许,邵诗武来到百花基地公交智能调度中心。电子屏上,400多辆公交车的实时轨迹在地图上闪烁。他认真聆听工作人员讲解:“这个红点代表车辆超速,黄色表示即将到站……”随后,邵诗武穿上工作服,坐在调度员工位上,开始实时监控车辆位置、运行速度,处理驾驶员突发需求,协调发车顺序。当发现杭州东路上部分站点间距过近且常无人上下车时,他提议:“能否将这类站点设为‘响应式’,有人按铃才停靠,既能节省时间又能避免空驶?”笔记本上,又新增几行记录:“精细化调度需对接百姓真实需求”。
此次沉浸式体验,邵诗武的笔记本上记满20余条乘客建议、11处流程细节。“坐在办公室想问题,不如跟着公交车跑一圈。”邵诗武感慨,深入一线体验,才能精准找出公交服务的问题短板,后续将针对性出台优化措施,让公交出行更贴心、更便捷。(记者 罗炜/文 郭晓丹 彭冰洁 陈靖宇 摄/视频)
体验日记
这次公交换位体验,对我而言是一次深刻的自我审视与认知革新。褪去副局长身份,以安全员、乘客、调度员的视角感受公交服务,我才发现办公室里的报表数据与现实场景存在较大差距,而群众朴实的需求,就藏在每一次发车检查、每一段车厢对话、每一次调度指令中。
扮演安全员,我切实体会到安全责任的重大;作为乘客与市民交流,既听到他们对便捷服务的认可,也直面了各种诉求;客串调度员,更让我明白精细化管理的关键所在。这些真实体验远比汇报材料更触动内心,也让我深刻认识到,交通服务工作容不得“纸上谈兵”,唯有扎根一线,才能找准问题症结。
我们将以此次体验为契机,把收集到的意见建议转化为行动方案,科学评估线路优化可行性,将群众“需求清单”变为公共交通服务提升的“幸福清单”。我们还将积极探索跨区域公交线路协同优化,加强与周边城市的交通衔接,提升黄石在武汉都市圈中的交通枢纽地位,助力构建高效便捷的现代化都市圈公交网络,为湖北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贡献交通力量。 (邵诗武)
编辑:郭明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