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日,黄石一家矿业公司旗下的一处外地矿山正忙着复工复产。公司相关负责人激动地说,“要不是法院的善意执行,‘放水养鱼’盘活了企业,我们工人就要失业了。”
这起超1.6亿元标的涉企合同纠纷案件执行达成和解,是黄石全力提升执行质效取得的成果之一。执行工作是实现公平正义的“最后一公里”,关乎司法权威和公信力。黄石法院系统狠抓各项制度措施落实,持续深化执行改革,切实解决执行难,让公平正义落地有声。
善意执行破僵局
这起大标的合同纠纷案件的被申请执行人中,一家是置业公司,另一家就是这家矿业公司。“被执行人并非恶意欠款不还,确实是因开发的房产销售情况不佳,资金周转极其困难。”本案负责执行员伍任伟介绍,如果冻结项目账户,将极大影响两家被执行企业的正常运营。
黄石市中级人民法院执行局执行团队走访发现,这家矿业公司在外地有一座矿山,如果恢复开工,将预计在今年9、10月份可出矿销售,偿还执行款。
看到事情有了转机,执行团队多次组织调解,申请执行人某集团公司同意宽限还款期限,并前往外地矿山现场勘察,查明该矿山复工具体情况,确保如期还款。
这样的“放水养鱼”执行案例在黄石已成常态。黄石市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胡太禄表示,执行不是一锤子买卖,要让司法温度成为优化营商环境的催化剂。
近两年来,黄石两级法院共受理涉企执行实施案件3092件,执行到位金额8.05亿元。对执行措施将对被执行企业会产生的经济影响进行全项评估,“一案一评、一案一策”,始终紧盯可供执行财产线索的挖掘,分析财产价值和可执行性,围绕着被执行人“造血”能力方向,找寻利益平衡点,助推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
协同共治聚合力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执行工作面对查人找物难、执行处置环节多、处理流程复杂、协调配合难度大等多重难题。破解执行难,不是“法院一家”或“司法一域”之事,须从跨部门协同、跨层级联动、多主体配合入手,实现综合施治、协力攻坚。
“被拖欠的欠款终于有了着落,安心了。”20日,一起借贷纠纷案件申请执行人黄瑛说,欠钱的李某是她40年的老街坊,对方因为生意经营失败,生活确实有难处。
一边是拒执罪立案的震慑,一边是法院联合多方的调解,最终李某和黄瑛达成调解协议,借款10万元分期给付,黄瑛如愿拿到了首笔欠款。
如今,“切实解决执行难”不再是法院一家的“独角戏”,而是凝聚多方力量齐抓共管的“大合唱”。公安、综治、甚至是社区也慢慢加入到法院执行的“朋友圈”当中。
近年来,从法院单兵作战到各方面多部门协同共治,黄石探索出了综合治理破解执行难的新路径。胡太禄表示,执行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将不断完善协同共治相关的联动机制,凝聚起“切实解决执行难”的强大合力。
记者 吴海峰 通讯员 尹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