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长江网讯(记者高喜明 通讯员杨鑫) 6月2日,武汉新洲区双柳街道挖沟村,随着双柳长江大桥北岸主塔最后一节塔柱混凝土浇筑完成,大桥南北两岸主塔均顺利封顶,标志着由湖北交投集团投资、中交二航局承建的“武汉东大门第一桥”,即将进入主缆挂设和钢梁架设施工阶段,为项目早日贯通奠定了坚实基础。
6月2日,长江上在建的最宽钢箱梁悬索桥——双柳长江大桥北主塔封顶。圈媒联盟 黄石日报记者石勇 摄
新港高速公路双柳长江大桥及接线工程是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的G9906武汉都市圈环线重要组成部分,路线全长35.04公里,其中跨江主桥主跨1430米、宽50.5米,设计时速120公里,采用双向8车道设计,是目前长江上在建的最宽钢箱梁悬索桥。
此次封顶的是双柳长江大桥北岸主塔,高213.75米。中交二航局项目总工程师陈诚介绍,中交二航局项目建设团队带头领任务、啃骨头,努力克服了年初湖北极端暴雪冻雨等影响,确保大桥每天都在“拔节长高”。120天完成7000余米主塔桩基施工,塔柱以每天近1米的速度增长,从首根桩基开钻到南北双塔封顶,仅用时1年9个月。
由于北岸主塔位于极其松软的泥质粉砂地层区,此处打桩相当于“在豆腐上插筷子”。为此,项目部积极优化施工方案,最终将群桩基础打进117米以下的基岩层,桩基总长超7000米,在整个长江流域都十分罕见,施工难度全线最大、技术要求全线最高。
为了有效解决施工难题,项目针对不同阶段的施工重难点及工序转换作出详细部署。通过优化钻头、改进钻进工艺、调配超高性能泥浆等方式,团队攻破了桩基施工过程中塌孔、糊钻等难题,提高了施工质效,仅用3个多月就完成了桩基施工,且均为一类桩。
项目团队引入由湖北交投集团开发的“数字平行世界”——三维实景BIM+GIS数字孪生平台,以工程实体构件为最小管理单元,直观掌握施工过程的现状、风险、趋势,实现对工程建设期全流程、各环节的智能分析、指挥和调度。
在施工过程中,项目以“智能”为核心建设体系,以“装配化设计、自动化下料、工厂化制作、快速化安装、智能化控制”为总体理念,采用了中交二航局自主研发的最新代一体化智能筑塔机,搭设混凝土现浇质量控制技术及设备,集钢筋部品调位、混凝土自动化精准布料、自动振捣、外观质量监测、独立智能养护系统和集成控制于一体,实现了桥梁主塔施工过程可视可控,确保了建造品质和施工安全。
项目采用智能温控系统,实现了自动化控制冷却水管的水流量与水流速度,实时掌握混凝土内部与外部温度数据,再搭配智能养护系统,取得了良好的内外控温控湿效果,有效防止出现施工裂缝等情况。首次投入项目建设的自动振捣布料机,拥有自动定位、自动旋转等功能,可根据浇筑高度自动调节6根振捣棒的深度,让混凝土分布更均匀、更密实,提高了混凝土浇筑质量。
据介绍,新港高速公路双柳长江大桥及接线工程,是武汉都市圈和武鄂黄黄一体化的重要交通硬支撑。项目建成后,新洲到鄂州行车距离由一个半小时变为5分钟,有利于发挥交通先导支撑作用,加快“武鄂黄黄”城市连绵带和武汉都市圈一体化发展。同时,将打通阳逻国际港到鄂州花湖机场、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与光谷的快速通道,完善和提升物流枢纽功能,促进“光谷”“星谷”联动融合发展。
(值班总编辑 王雪,值班主任 高喜明,值班编辑 朱曦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