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9月24日讯(记者潘璐 通讯员杜凤珍)9月23日,由武汉市农业科学院、江夏区农业农村局、江夏区文旅局、江夏区金水办事处联合举办的2023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暨水生蔬菜优异种质资源及新品种新技术展示会,在武汉市金水祺良农副产品有限公司举行。
活动现场集中展示了国家种质武汉水生蔬菜资源圃的莲藕、子莲、茭白、芋、菱、莼菜、慈姑、芡实、蒲菜、豆瓣菜、睡莲等优异种质资源和新品种50余份。从“鄂莲5号”到“鄂莲13号”,各种藕有粉有脆;从浑身是刺长得像怪物的野生菱角到如今选育出的红皮脆嫩两个角的“家养品种”;从普通的小芋头到荔浦芋头到脆嫩的黄芋头;还有一米多长的芡实(“鸡蛋泡”)、一个有半斤的子莲“满天星”……展示会成为水生蔬菜的“大观园”。除此之外,现场还展示了新型的挖藕机、适合莲藕用的肥料、水生蔬菜加工的各种产品等,展示了水生蔬菜产业链不断延长的成果。
一个有半斤重的子莲。长江日报记者潘璐 摄
重瓣观赏莲花。长江日报记者潘璐 摄
展示会上,武汉市农科院发布了最新的研究成果新品种莲藕“香粉”,它以地方品种沔城藕和“鄂莲5号”为亲本,体型较细,香味突出,口感粉糯带微甜,是排骨藕汤最好的食材。它最大最突出的优点就是上市时间早。如果种植和管理得当,最早的“香粉”7月底就能上市。目前,“香粉”在金水祺良种植基地小范围试种,明年就可以推广。
现场展示的莲藕新品种。长江日报记者潘璐 摄
“以前粉藕要到10月甚至11月才能上市。之前我们市农科院的‘八月粉’让粉藕8月就能上市。现在排骨藕汤是武汉一道亮丽的名片,我们研究人员不断突破,希望不久的将来能实现粉藕的全年供应。”武汉市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高级农艺师匡晶说。
专家向加工企业介绍莲藕的加工。长江日报记者潘璐 摄
活动中,武汉市农业科学院与武汉市江夏区农业农村局签订“莲藕、子莲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协议”,武汉市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与武汉市金水祺良农副产品有限公司签订“莲藕、子莲新品种新技术服务协议”。金水祺良农副产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吴近货告诉长江日报记者,公司一直和武汉市农科院深度合作,进行品种的选育、试种和推广工作。现在公司目标就是利用科技优势,打造中国最大的早熟藕基地、最大的粉藕基地,让科研优势迅速转化为经济效益,带动农民增收。
武汉市农业科学院负责人表示,下一步要充分利用国家级种质资源圃的优势,向社会提供更多的水生蔬菜种质资源,充分发挥资源的基础性和公益性功能,进一步发掘和创新水生蔬菜优异种质资源并应用于育种实践,让市场上的水生蔬菜品种更丰富、口感更好,全方位满足市民多层次的需求。
【编辑:张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