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11月26日讯(记者杨佳峰 通讯员高翔)11月25日,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下称“光电中心”)建设二十周年大会暨高质量发展研讨会举行,10位院士到会祝贺并参加光电领域高端论坛。
20年前的2003年11月25日,科技部发文筹建5个国家实验室,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得以批准筹建。依托单位是华中科技大学,参与组建的三家单位是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中船重工集团七一七研究所。经过20年的发展,光电中心已经跻身于全球光电研究机构前列,累计获得近2000个发明专利,有6个转化价格超千万的项目或技术落地转化,孵化出数字PET、人体肺部气体多核磁共振成像系统、共聚焦显微内窥镜等多套科技设备。
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建设历程。记者杨佳峰 摄
经过20年的建设,光电中心创新体制机制,建立了跨部门、跨法人、非法人科研单元的独特模式,为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的产生培育了土壤,创造了条件。目前已经形成信息光电子、生命光电子、能量光电子三大研究领域和光电信息存储、光子辐射与探测等8个研究方向,有包含12名院士在内的固定研究人员495名,每年培养研究生600名。
会上,光电中心两任主任叶朝辉院士和骆清铭院士回顾了光电中心的发展历程。
光电中心基础研究进入全球第一方阵。记者杨佳峰 摄
2007年,骆清铭接任光电中心的前身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筹)常务副主任。此后数年,光电基础研究进入全球第一方阵。
在骆清铭看来,光电中心今天的学术成就是坚持学术自信、按照学术规律办事的结果。当时按照学校的考核制度,很多人考核不合格的,甚至会被开掉。人事部门并没有急于这么做,而是创新用人机制,选择等待,主动营造良好学术氛围,直到筹建六七年后才不断涌现高水平学术论文。“按学术规律办事,成就了今天的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
“近50%的研究生毕业选择留在武汉就业创业。”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尤政院士表示,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是科技部于2017年批准建设的第一批,也是唯一的一批6个国家研究中心之一,其前身是2003年获批的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筹)。在人才培养上,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积极探索国际交流人才培育和成果转移转化的新机制。近50%的研究生毕业选择留在武汉地区关键信息领域就业创业,为武汉中国光谷的创新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才和技术支撑。
【编辑:邓腊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