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5月9日讯(长江日报记者史强)没有论文,凭作品评上了高级职称。5月9日,42岁的独立音乐人周伟说起自己取得的二级作曲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时一脸自豪。
湖北省新文艺群体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设导演、演员、编剧、作曲、录音师、美术师等16个类别。评审办法对申报放宽了限制:首次申报,未取得三级作曲职称的,应当具备与三级作曲相一致的专业工作年限和艺术成就。
4月24日,周伟在家中从事音乐创作。记者史强 摄
周伟之前并未取得三级作曲职称。他对照申报条件盘算了一下,自己有研究生学历,从事作曲工作10多年,可以试一试。从2003年至今,他创作音乐类作品200余首,参与编曲、录制、混音、制作音乐作品500余件。
他的代表性作品有:电影《妹娃要过河》主题曲《孤崖》入选第13届世界民族电影节展播;歌曲《英雄的模样》入围第9届湖北音乐金编钟奖;歌曲《永远的记忆》获第4届湖北艺术节“楚天群星奖”。
与其他一些职称评审不同,新文艺群体高级职称评审重点不是看论文而是看作品。湖北省文联相关负责人告诉长江日报记者,考虑到新文艺群体的特点,评审时没有对计算机水平、论文等做要求,重点放在作品本身。
2021年湖北省有70名新文艺群体从业人员报名参评高级职称,初审通过44人,初审通过率63%。2022年有162人报名,初审通过92人,初审通过率57%。初审未通过的主要原因是作品所获奖项分量不够。
报名成功者还面临严格的面试。面试专家5人一组,对参评人员采用现场代表作展示和书面资料审阅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水平能力测试。每名被测试者有5分钟时间对个人代表作进行自我介绍,随后还要回答专家提问。
“主动参加职称评定的自由职业者越来越多。”湖北省文联相关负责人介绍:2021年有21名新文艺群体从业人员最终通过高级职称评审,其中6人是自由职业者;2022年有58人最终通过高级职称评审,其中15人是自由职业者。周伟即为2022年通过评审的自由职业者之一。
与周伟同时获评高级职称的刘胡轶,今年38岁,也是一名自由职业者。他早年从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毕业后,曾在一家大型歌舞剧院从事编曲作曲工作,后辞职去了北京发展。
刘胡轶多年来一直在北京从事音乐创作。
因为之前没有取得中级职称,报名时刘胡轶在人员类型上选了“破格”。按照评审办法,特别优秀的人才可以破格申报高级职称。
对于“破格”,刘胡轶有自己的自信。2010年,他的作品《四季歌》获中央电视台主办的少儿歌曲大奖赛银奖;2015年,他的作品《从前慢》获第6届湖北省音乐金编钟奖,这是湖北省唯一常设的音乐类最高奖项。
“有时候参加一些活动,介绍别人时是国家一级作曲,到我这里变成了著名音乐人,感觉有点怪怪的。”周伟说,有了高级职称,今后工作会更方便。
李阳是武汉一家文化机构的负责人,他和周伟多年过合作。他认为,自由职业者获评高级职称,有利于这个群体的长远发展。
【编辑:赵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