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联系我们:027-85695666

缔造龙虾新传奇——看“虾二代”如何接力擦亮“潜江龙虾”品牌

新闻中心 > 都市圈频道 > 潜江

2024-06-19 15:56 来源: 潜江新闻网
【字体:

  潜江新闻网讯 (潜江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刘琼艳)在潜江,小龙虾已成为城市标签。

  历时20多年,“潜江龙虾”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水乡走向世界,综合产值突破750亿元,品牌价值达到422.29亿元。

  这是一代代人接续奋斗的结果。如今,一批以80后、90后为主力的“虾二代”,他们受过良好的教育,对待人生、事业的态度与父辈不尽相同。

  在作答“接班”这道考题上,有的人选择了子承父业,也有的人另辟赛道,间接为主业赋能。这群最具生机和活力的群体,正成长为“潜江龙虾”的新生力量。

  近日,记者走近“虾二代”,倾听他们的声音,看他们如何接力擦亮“潜江龙虾”品牌。

  潜网集团董事长康峻——

  子承父业 跨界出圈

  他是散打高手,被省散打队选中后,训练了两年多时间,取得省级散打比赛第二名的成绩。2001年,他考入武汉体育学院散打专业学习。

  他也是“虾二代”。毕业后,在武汉开了一家汉堡加盟店和龙虾餐饮店。次年,受父亲感召,他放弃武汉的事业,回潜投身到小龙虾事业中。

  他,就是潜网集团董事长康峻。

  近日,记者见到康峻时,他正从北京回来,一身白衬衫、黑西裤,风尘仆仆。

  “父亲是做酒店出身的。2017年,他创办了潜网集团。”康峻说,过去,他不理解,生意做得好好的,父亲为何还要涉足一项从未参与过的领域,选择一条需要从零开始的艰苦道路。

  选择了,就要做到最好。“交易市场开业初期,商户入驻意愿不高。”接手潜网集团后,康峻迅速调整思路,统一档口建设标准,推出“商户第一年免租金,拎包即可入驻”的优惠政策。同时,主动联系银行,为虾农、虾商、物流商户提供“龙虾贷”“龙虾险”“扶贫贷”等金融服务。

  让专业人做专业事。“吸纳人才,解决客户不同需求,我们一直在努力。”从无人问津到“一铺难求”,康峻感触良多。短短几年,企业交易额呈几何级增长。

  这份成绩单,令人瞩目。

  康峻并不满足。他创新“小龙虾+互联网+流通+终端+服务”运营模式,线上搭建“虾谷360”小龙虾垂直电商服务平台,线下建设以小龙虾为主的交易分拣市场和物流配送中心,不断提高交易中心的聚合性、示范性、引领性、带动性作用。

  交易中心每天公布全国小龙虾指导价格,而潜江小龙虾成交均价,高于周边市场。不仅江汉平原,就连湖南、安徽、江苏、江西、四川、广东、广西等地的养殖户和商户,都争相将小龙虾送来潜江。

  “要让小龙虾保持鲜活,冷链物流服务是关键。”在康峻推动下,交易中心建立自己的冷链仓储中心、物流配送中心,14个小时内能将小龙虾送达全国600多个城市。

  数据显示,销售旺季,每天有2000吨左右的鲜活小龙虾送往全国。仅去年一年,交易中心交易量达到23.7万吨,交易额高达110亿元。

  跨界,永不止步。今年,潜网集团投入使用的电商大楼,将发力直播带货领域,招收上海、浙江的电商团队、平台公司,多渠道销售潜江产品。

  带动更多人增收致富,康峻一直在努力。目前,虾谷入驻商户660余家,提供分虾工、剥虾工等2万多个就业岗位,辐射带动就业创业超过10万人。

  站在办公室落地窗前,康峻眺望窗外——1850亩的农旅融合项目建设如火如荼,2栋新建的小龙虾交易市场、自由交易区、2个冷库即将投入使用,潜江小龙虾供应链公司已带动532家经营主体上链。

  “企业越大,责任越大。”谈及未来,刚过不惑之年的康峻信心满满。他要做好行业“领头羊”,带动小龙虾上下游产业链发展,全力打造国家级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标杆。

  华山科技总经理漆发发——

  逆水行舟 勇往直前

  38岁的华山科技总经理漆发发,是标准的“虾二代”,其父亲漆雕良仁创办的华山水产,是全省首批出口至欧美的小龙虾加工企业。

  2001年中国加入WTO,民营企业能获得自营进出口资格,华山开始自主经营小龙虾出口,一跃成为湖北小龙虾出口第一大户。

  说起“接力”,他认为是“必然”。原来,随着华山越做越大,但却没有懂英文、了解国际外贸的人,每次谈生意都只能临时请人。

  漆发发看在眼里。2008年,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毕业后,他毅然放弃赴英国留学,接手销售大旗。很快,生意做得风生水起,最高年销售额1亿美元。

  “直到2015年,中国加入WTO15年的保护期结束,关税上升,生意有钱挣,但利润微薄。”漆发发十分感慨,企业做出口,做得再高档,最终只不过是个贴牌商,没有自主品牌和终端市场就没有核心竞争力。

  贴牌不是长久之计,目光必须转移到国内市场。

  “国外市场已经做顺了,国内市场账期长、回款慢,瞎折腾啥?”父亲漆雕良仁,第一个不同意。

  漆发发不甘心,带领公司研制出第一款工业化生产的调味虾产品“虾小弟”,通过电商渠道销售,但未获成功。他坦言,因为是冷冻虾产品,消费者拿到手后不会解冻,味道就变了,产品退单率一度达到10%。

  三年疫情,既是危机,也是转机。此时,华山外贸业务停滞,不得不转向国内。

  漆发发想尽办法拓销路、跑市场,跟国内大的食材商超对接,寻找新机。同时,对内加强管理,开发虾尾、调味虾、虾仁等10多个品种。今年,通过市场调研,又开发出臭鲈鱼、臭鳜鱼、鲢鱼头等鱼类产品,广受市场欢迎。

  “一家企业要做大做强,立于不败之地,产品质量是基础,诚信经营是保障。”漆发发说,有些客户为了延长保质期,按照他们的标准来加工,会影响到产品质量,“这样的客户,我们宁愿放弃,也不能影响品质”。

  漆发发咬牙坚持,华山以欧标为标准,保证高品质产品,赢得了一批优势客户,终于迎来曙光。目前,企业年销售额约8亿元。

  蓝跃合作社负责人王宇——

  逐梦田野 绽放芳华

  进入6月,小龙虾捕捞季接近尾声,运粮湖管理区新场办事处虾稻田里,陆续插上绿油油的秧苗。

  6月12日,记者见到蓝跃合作社负责人王宇时,她已绕着稻虾田巡视了一圈。只见她一边查看小龙虾和水稻长势情况,一边清理有害藻类及周边杂草,动作娴熟。

  与其他90后不同,王宇自小受父亲影响,对土地有特别的亲切感。

  2012年,在外闯荡多年的王宇有了回乡创业的想法。“服装生意做得好好的,回来卖什么农资。”父亲王功德虽不理解,也尊重她的选择。

  但两人的冲突,很快爆发了。

  王宇在卖农资时发现,虾苗市场特别好,于是她不顾劝阻贷款20万元,在家乡运粮湖管理区流转土地、开挖虾池。

  “一口气就要挖200亩虾池,亏了怎么办?”与虾“打交道”几十年的王功德,深知养虾的艰辛。

  王宇是个“犟”脾气,非要做出一番事业来。她每天凌晨起床到虾田收虾,一直忙到天亮。忙完自家,还要去收别人的虾。

  “那段日子真是苦,正月都没过完就开始收虾苗,在田头冻得瑟瑟发抖。”王宇回忆,凌晨的寒风吹得骨头缝都疼。自己穿着两件厚棉袄,戴着三层口罩,左手拿着一杆秤,右手拖着四五个框子,手上长满冻疮,看到哪个虾田有灯光就往哪里跑。

  “在田里干活,别人以为我是个婆婆。”和大多数女孩子一样,王宇爱美、爱干净,可整日在虾田操劳,让她苍老很多。

  好在,她性格开朗,爱交朋友。很快,熟人不断引荐新客户,她的虾苗收购生意越做越大,第一年营业额就达到了50万元。

  王宇的脚踏实地,王功德看在眼里,心里也开始佩服起女儿来。自此,父女俩和解,分工合作,父亲负责养殖,王宇把精力转向开拓虾苗市场。

  “老一辈勤劳苦干,我们年轻一代还可以用巧劲。”2015年,她从线下转入线上,在微信上卖货。随着抖音流行,她又开直播间带货。

  “宝子们,美好的一天开始啦,这些活蹦乱跳的小龙虾宝宝,等大家下单。”点开“蓝跃”直播间,王宇元气满满。

  “有多少货?”“什么时候能送到?”直播间里,来自江苏、江西、河南、安徽的粉丝们格外热情。

  如今,她坚持线上卖货,通过微信群、朋友圈、小视频、直播等拉人气打广告,因为虾苗规格高、品质好,价格便宜,每天订单不断,其中线上订单占销售额70%左右。

  随着生意越来越好,2020年,王宇从单打独斗,转向“抱团取暖”成立合作社,并建起8000平方米的新厂房,带领周边村民一起养虾、卖虾。

  “我永远走在别人前面。”王宇颇为自豪地说,得益于12年养殖销售虾苗经验,在同行依靠价格战抢订单时,她早就实现订单自由。

  一步一个脚印,王宇从代收虾苗赚差价,到拓宽销售渠道自己卖虾苗,从线下到线上,她将虾苗市场从周边延伸到省外,每年销售虾苗100多万斤,销售额1000多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