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联系我们:027-85695666

晨间烟火气 最抚凡人心

新闻中心 > 都市圈频道 > 潜江

2024-07-24 16:46 来源: 潜江新闻网
【字体:

一桌,两人,三餐,四季。

找一个最温暖的人一起去过早,每一家不起眼小店飘出的香气都是地道的潜江味道。

在街边,在小巷,邻居好友一声“过早了没?”

一天的幸福,由此开始。

下面,记者带你走街串巷,探访属于这个城市的晨间烟火气。

焌米茶:解渴生津 瘦身减肥

“刺嚓、刺嚓……”7月17日上午9时许,一阵阵有节奏的翻炒声从园林路西堤巷传来。循声望去,只见一位六十多岁,身穿黑色T恤的老者,手握一把长铁铲正在翻炒大米。移动柴火灶灶膛内火势正旺,大米随着铁铲的翻动,慢慢由白变黄,散发出一股焦香。

“这是潜江夏天最具特色的风味主食焌米茶,焌米茶的制作方法是把大米放在锅里用火炒,一直炒到金黄色为止,然后盛起来,要吃的时候取少量用冷水煮,跟煮粥似的,只是煮焌米茶的水要多放一些,等米煮到开花了就可以吃了。”老者告诉记者。

这位老者名叫刘太洪,熊口镇人。四年前因一次偶然的机会,发现了焌米茶在潜江市场的巨大潜力。经过深入考察,他发现焌米茶深受市民喜爱,于是决定在西堤巷开设一家专门加工出售焌米茶原料的店铺。

“我每天可以炒制数十锅焌米茶,每锅20多斤大米。”刘太洪告诉记者,“炒米是个技术活,需要一铲接一铲地从下往上翻炒,不能停歇,否则大米容易糊掉。而且,优质的大米炒出的焌米茶口感更佳,粒粒纤长,汤色清澈。”

何凤美是刘太洪店里的常客,她表示一家人都非常喜欢焌米茶的味道。“我女儿在外地工作,每年夏天我都会购买几十斤焌米茶寄给她,让她在外地也能品尝到家乡的美味。”何凤美说。

刘太洪还向记者讲述了焌米茶的来历。以前,在潜江没有种植水稻的旱田地区,焌米茶的原料主要是大麦。随着农村的发展,旱田地区也开始种植水稻,焌米茶便逐渐演变成了以大米为原料的美食。焌米茶原属农家炊事,是农家妇女们的拿手绝活。在盛夏时节,农民们劳作归来后,喝一碗焌米茶既能消暑解渴,又能充饥解乏。

“潜江人,礼性大,进门一碗焌米茶。”这句流传在潜江农村的民谣,道出了焌米茶在当地人心中的重要地位。而焌米茶不仅味道美,还具有极好的减肥功效。大米在炒制过程中能量被大量消耗,因此焌米茶是一种热量极低的食品,既能消暑解渴又不会增加身体的能量负担。

如今,在潜江的大街小巷,焌米茶已成为餐桌上一道独特佳肴。无论是清晨的早餐摊点还是午后的茶馆,都能见到焌米茶的身影。它不仅是潜江人民的传统美食,更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潜江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余晓勤)

火烧粑:烤出香味 留出乡愁

盛夏的夜晚,在城区东风路上,灯火通明,熙熙攘攘的人群在路上行走。此时,居住在附近的黄发龙与妻子洗漱完毕后,匆匆下楼赶往200米外的东门集贸市场旁的一条小巷,那是他们加工出售火烧粑的门面。开启卷闸门后,他俩开始制作火烧粑,为第二天早上出售火烧粑做准备。

7月18日晚,当记者见到黄发龙时,他正在和面。只见他先将一袋25公斤的面粉倒在案板上,然后把中间面粉朝四周摊开,打成一个围子。

“要做好火烧粑有3个关键点。首先是发酵,一定要用‘老面’,即上一次‘发’好的面团,留下拳头大一块,盛在碗里,保存于阴凉通风处,不能长霉变质。当然,市场上的发酵粉也能做出来火烧粑,但口味就相去甚远。其次是发面,要先‘泡老面’,用一大碗温水将预留的‘老面’泡开,使其充分溶解,然后往溶化了的面浆里再加适量的水、碱和糖进行搅匀,待面粉吸干水后,再用双手来回推拉进行和面。和面时要把握好黏度,比做馒头的面要硬一些,然后将面团做成一个个大小均匀圆形状的饼,再往两面撒上芝麻。最后,将做好的饼摊在面板上,蒙上湿布,进行发面,以表面浮满气泡为宜。”黄发龙向记者讲述了火烧粑制作过程。

在等待发面的空隙,记者与黄发龙闲聊之中了解到,黄发龙今年43岁,从14岁开始拜师学艺做白案,如今已经有近30年制作火烧粑的经验。他制作出的火烧粑在东门集贸市场口碑获赞,每天前来购买火烧粑的市民排满了摊位,去晚了就售空了。

食品讲究色泽味美,黄发龙制作的火烧粑与众不同。市面上别人制作出的火烧粑形状是“上小下大”,有一个坡度侧着放,立不住。他做的火烧粑是上下形状一样大,就像一个轮胎,单个可以直立。

黄发龙的火烧粑能得到食客的欢迎,除了火候掌握外,个头大、分量足是主要原因。“一个火烧粑是250克,每个售价是2元,性价比很高。”黄发龙说,正宗的火烧粑外面一层是硬硬的壳,里面的肉却非常软,肉与壳连着一起吃却脆软可口,非常有嚼劲,既能成三餐主食,又可当点心零食,而且可以较长时间存放,夏季一般一个星期都不会馊掉。

作为潜江的传统民间小吃之一火烧粑的制作工艺历史悠久。黄发龙告诉记者,最早的火烧粑是放在灶膛麦草或稻草的火灰中捂出来的,那种独特的芝麻香令人回味无穷。随着时代的变迁和食客口味的改变火烧粑的制作工艺也在不断创新。然而,无论怎么变,那份对乡愁的眷恋和对传统的坚守始终如一。

“我要将这门手艺一直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品尝到正宗的火烧粑,感受那份独特的乡愁味道,让潜江人吃火烧粑不忘乡愁。”他深情地说。(潜江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余晓勤)

糊汤粉:“糊”出美味 汤鲜味浓

“老板,一碗糊汤粉加一根油条。”

“好嘞,马上来。”

……

7月16日清晨,位于西城市场的糊汤粉店里,里里外外6张桌子座无虚席。烟雾缭绕中,老板周霞麻利地将特制的卤水汤汁舀入碗中。随后,用筷子夹出适量的米粉放入另一锅汤水中上下晃动,几个来回后快速倒入碗中,配上虾米、葱、油、鳝鱼丝,一碗热气腾腾的糊汤粉就来到了食客面前。现炸现剁的油条热乎乎、油香酥脆,蘸着清淡鲜美的糊汤粉入口,满嘴生香。

“要想做好糊汤粉,汤和粉是关键。”周霞告诉记者,她们家做糊汤粉的手艺是祖传的,如今开店已经有二十多年。每天晚上,她都会买上新鲜的筒子骨,用大火熬开后再转小火,熬制1个半小时,揭盖而起,满屋鲜美。

一锅好汤,自然得配上一碗好米粉。“以前,我们都是用稻米自己做米粉,成本不高,但是特别费时间。”周霞介绍,早餐是个辛苦活,随着年纪越来越大,家里人就决定放弃自制,在外购买米粉。经过四处考察、选品、试吃,我们最终定下了一家米粉厂商长期供货。

由于粉丝细软,入口即化,米粉、汤料相得益彰,吸引了一大波“好吃佬”的光顾。“糊汤粉清淡,老少皆宜。”正在大快朵颐的廖爷爷乐呵呵地说,他年轻的时候喜欢吃重口味的早餐,现在牙口不行了,吃吃糊汤粉很适合,有时候也会带着孙子一起过来。

“仅仅吃一碗糊汤粉不顶饿,得再搭上一个油条才行。”在早餐界,糊汤粉与油条,是一对黄金搭档。

为了让食客填饱肚子,早在开店之初,周霞就拜师学艺,学习制作油条、锅盔的手艺。

如今,随着手艺越来越娴熟,早餐店的生意也越来越好。每天清晨四点,周霞就早早起床准备食材了,每天上午大概能卖出一百多碗糊汤粉。(潜江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刘琼艳 实习生 周学妍)

财鱼面:片片“招财” “面面”可口

在潜江,财鱼面可谓是家喻户晓。

财鱼的鲜嫩与面条的筋道交织在一起,仿佛是一首美妙的交响曲,奏响在清晨的街头巷尾。每一口都充满了浓郁的鱼香和面条的细腻口感,仿佛在舌尖上跳舞,让人回味无穷。

7月15日一大早,位于育才路与章华路交叉口的财鱼面馆就开始忙碌起来。只见操作间里,工人们将一条条新鲜的财鱼宰杀并片成鱼片,清洗干净后加入少许盐、生粉和料酒,用手揉捏均匀后腌制备用;后厨里,青红椒、番茄洗净后切成小块,泡好的黑木耳洗净后则切成片,姜蒜切好装盘摆放整齐。

不一会儿,客人们陆陆续续进店点餐。随着烟火升起,老板冯尧钧开始摩拳擦掌、大显身手,只见他将财鱼片、番茄、葱、豆瓣酱等依次放入锅中,翻勺、爆炒,文火旺火交相辉映,锅勺碰撞频频作响。等翻炒至断生后,再加入两碗清水,开大火煮,一锅财鱼汤就新鲜出炉了。

财鱼面一般是用碱水面。面条煮好后放入碗中,冯尧钧用勺子舀出财鱼汤淋入面碗,一碗鲜香浓郁的财鱼面就来到了食客眼前。

这样的忙碌一直持续到了上午11点。此时,冯尧钧终于得了空,在交谈中记者得知,他开店已经有21年了,从红梅路到育才路,随着店面不断扩大,生意也越来越好,最火爆的时候一天能卖到200碗。

新鲜的财鱼是做好这碗面的前提。“财鱼要选大的,一般2至3斤最好,这样刺才能少。”冯尧钧告诉记者,为了让顾客方便品尝不卡刺,他们选了专业的师傅,将财鱼头尾分开后,鱼肉去皮、剔骨、去刺,最后切成两厘米宽的薄片。

配料的用量也十分讲究。在最初开店时,冯尧钧就思路清晰,要做一碗独一无二的财鱼面,他四处学习试验,始终不太满意。

有一天,冯尧钧突然想起来,在餐馆里做菜时会用番茄烧黄骨,味道十分鲜美,财鱼面可以不可也这么做呢?

说干就干。他用“番茄+财鱼”多次尝试,并邀请顾客品尝,最终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

如今,财鱼面已成为潜江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财鱼面+油条+一杯冰绿豆水,成为夏季众多市民的优先选择。(潜江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刘琼艳 实习生 周学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