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联系我们:027-85695666

市人社部门精准着笔书写就业民生答卷

新闻中心 > 都市圈频道 > 潜江

2024-08-21 16:38 来源: 潜江新闻网
【字体:

  原标题:从“好就业”到“就好业”——市人社部门精准着笔书写就业民生答卷

  潜江新闻网讯(潜江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谭欣)就业是民生之本、社会稳定之基。

  近年来,市人社部门积极开展县域精准化公共就业服务新模式先行区试点创建工作,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加强就业优先政策,完善就业促进机制……通过一系列就业优先政策,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更好地实现人民群众对“好就业,就好业”的期盼。

  “服务+”搭建就业服务新模式

  走进位于潜阳东路的零工驿站,左边的显示大屏上,岗位供给数、注册人数、实现就业人数等信息一览无余,一旁的架子上摆放着人才政策等宣传手册。这里,可提供求职登记、岗位发布、政策咨询、劳动维权等服务。

  “我在这里上班4个多月了,每个月底薪3800元,干得好还有提成,我很满意。”今年3月初,年近40岁的李波来到零工驿站,想找一份工作。收到求职需求后,零工驿站工作人员迅速发布招聘信息,并在零工驿站小程序上线相关岗位信息。不到半小时,招聘信息就覆盖到了全市每一个角落。当月,在零工驿站帮助下,李波成功入职市新龙玻璃有限责任公司。

  近年来,市人社部门积极构建“家门口”就业矩阵。创新建设了1个市级零工驿站,打造了小龙虾、化工、纺织服装三大特色产业零工驿站,设立了多个区镇街道基层零工驿站,构建全面覆盖型就业服务网络,使服务阵地延伸到群众“家门口”;建立城区15分钟、乡村3公里就业服务圈,依托区镇街道、社区(村)综合服务场所设立就业服务窗口,实现基层就业公共服务信息全覆盖;建设全市零工驿站信息平台,就近挖掘岗位,收集用工信息,通过工作群、公示牌及现场咨询等方式,向各区镇街道的求职者推送用工信息,实现零工市场服务“一网覆盖”;强化落实“阵地建在家门口、队伍沉到网格里、服务送到心坎上”三大特色,做好“统一机构名称、统一安排服务场所、统一人员配备、统一服务制度、统一考核细则”五个统一,为群众提供求职招聘、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创业服务等“家门口”就业服务。

  “智慧+”创建就业服务新平台

  今年3月,市人社部门创新开发的线上智能系统“潜江数智就业”平台正式上线运行,标志着我市从传统的人力资源模式向数字化人力资源模式转变。

  “前一天通过平台派发了三个工单,当天就有求职者联系我们,第二天就可以实现三个岗位全部上工,平台使用起来非常便捷。”金华润化肥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为推动优化营商环境工作走深走实,市人社部门一直将帮助企业纾解“用工难”问题作为公共就业服务工作的重点任务。2023年,市人社部门前往广州等地走访考察当地知名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就人力资源服务创新助力公共就业服务进行研讨交流。今年,市人社部门成功引入第三方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并达成合作意向,共同开发“潜江数智就业”平台,为市内企业提供“量身定制”服务,助力企业向好向上发展。

  记者了解到,“潜江数智就业”平台将依托省级劳动力平台全口径采集、更新本地劳动力资源信息、企业用工信息,实现就业信息数据“一库管理”,推动就业工作“智询”“智办”“智享”,为优化营商环境装上“智能大脑”,把就业岗位送达居民身边,让供需双方高效精准对接,就业政策服务广泛可及。截至目前,“潜江数智就业”平台已累计入驻用工主体75家。

  “品牌+”打造就业服务新途径

  就业服务重点在促就业,尤其是针对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通过擦亮“潜江裁缝”“潜江龙虾工”“江汉石化工”劳务品牌,扩大和提升劳务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市人社部门聚焦技能培训、返乡创业等工作,打造“就在水乡,创享潜江”就业服务品牌,助力群众从“好就业”到“就好业”,多措并举“扩工”“引工”“留工”,把就业岗位送达群众身边,让企业招工用工更加便捷。

  近年来,市人社部门多次组建工作专班赴省外开展潜江籍外出劳动力回流引导活动。2023年11月,组团参加湖北省返乡创业广东推介活动,引入在粤潜江籍企业家回潜投产,引导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业。今年6月,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技能大赛活动中展示“潜江龙虾工”劳务品牌,吸引在渝潜江籍人员回乡就业创业。2023年以来,2.5万余人回潜就业创业,为家乡经济社会发展施展才能、作出贡献。

  聚焦劳务品牌优势,市人社部门还主动对接潜江小龙虾、纺织服装、石油化工产业发展,引导培训资源向市场急需、企业生产必需和劳动者所需等环节集中,促进产业升级和技能培训有效衔接,依托各定点培训机构,重点开展小龙虾分拣、小龙虾加工调味、服装缝纫工等就业技能培训,推动促进人才、产业、就业融合发展。

  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他们将进一步优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着力稳岗扩岗,努力做好“精细化”文章,持续高标准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实现岗位与求职者的“双向奔赴”,让更多人端上就业“饭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