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着拍着,哭了又笑了,她们这样过了20年……
高宝燕,长江日报摄影记者,在她的记者生涯中,她把一件事做到了极致: 给江豚拍照,一拍就是20年。
她拍摄的《江豚的眼泪》《痛别江豚》两张照片,触动了人们内心的柔软,令无数人泪目,保护江豚也逐渐成为更多人的共识。
她拍摄了江豚淘淘出生、成长的全过程,淘淘是世界上首例在人工环境中自然繁殖的江豚,淘淘一家三口温馨相伴的照片《温馨一家》,登上了中国邮政发行的《长江经济带》特种邮票,出现在第一枚《共抓大保护》邮票上。
7月8日,中科院水生所新近诞生了一头小江豚F9C22,她非常关注,要记录江豚宝宝微笑的样子。
从江豚的眼泪,到江豚的微笑,多年来高宝燕拍摄记录了很多生动的照片,见证了长江大保护的进程,她说: “我要用镜头守护长江的美丽精灵。”
她说到了,也做到了。
“微笑天使在武汉”专栏第五期
为你讲述摄影人高宝燕和江豚的故事
以下是高宝燕的自述——
2000年
嗨,小江豚,你好呀!
江豚淘淘。
2000年,我进入长江日报担任摄影记者。长江日报一直十分关注生态、关注长江保护,我深受这种情怀感染,很喜欢拍摄白鳍豚、江豚的主题照片。
刚进报社时,我经常背着沉甸甸的摄影包,在武汉关坐轮渡上下班,有时会看见一群灰色的江豚在长江里露出光滑的脊背,向天兴洲方向游去,老武汉人叫它们“江猪”。只要遇到,我就马上拿出相机拍摄。
嘴角上扬,江豚天生就拥有一抹微笑。
2002年7月14日,一个噩耗把我惊醒:世界上最后一头人工饲养的白鱀豚淇淇去世了。我既伤心又自责,曾经以为还有很多时间去拍它,没想到……淇淇去世后,我决定要更多地拍摄江豚,不要留有遗憾。于是,每次中科院水生所科研人员的观察江豚、给江豚体检等活动,我都参加,有时一去就是半个月,从各种角度、各个时间段,认真记录江豚的每一个瞬间。
人工饲养,保证充足营养。
也是从那时起,我开始真正地走进了江豚的世界。慢慢地我发现,看起来灰头灰脑的江豚挺有意思,有的朝你吐水,跟你打招呼;有的趁你不备,拍打尾鳍溅你一身水,很顽皮;还有的喜欢吐水泡,搞点小恶作剧。
用奶瓶喝奶,萌化了。
2005年
淘淘出生,我守了大半夜
江豚淘淘。
2005年7月5日,江豚淘淘出生了,它是世界上首例在人工饲养环境下自然繁殖成功的江豚,它的妈妈叫晶晶。我相信江豚的情感世界里有爱情,也有忠诚。
淘淘出生时我守了大半夜。它刚出生,科研人员就把淘淘爸爸隔开,在水池中间拉了一张网,让妈妈晶晶和淘淘在这一边,爸爸在另一边。淘淘爸爸除了在饲养员喂鱼时会游动外,其余时间都静静地守在网旁边,眼睛追随着妈妈带着淘淘游弋的身影。它还把嘴里的鱼嚼碎了吐到网边,想喂给淘淘吃。
江豚淘淘和妈妈晶晶。
小时候的淘淘回声定位系统还没完善,像个蹒跚学步的孩子,经常咚咚撞上玻璃观察窗,淘淘爸爸妈妈会飞快地赶过来,用身体挡住池壁。
这时,我会停止手按快门,静静地感受着水下世界里淘淘一家温馨的情感。那时候,我女儿刚满8岁,见到调皮的淘淘,还会害怕地躲在我身后。
江豚淘淘和妈妈晶晶。
淘淘每天都和爸爸妈妈快乐地生活在一起,我多次拍下了它们一家三口相游相伴的温馨场景。
江豚淘淘温馨的一家三口,这张照片在2018年登上了中国邮票。
2007年
淘淘妈妈去世,太悲伤
看着弟弟在吃奶,江豚淘淘有点馋了。
2007年,江豚妈妈晶晶又分娩了一头雄性小江豚,生产后身体日渐消瘦、虚弱,泌乳逐渐减少,最后不幸辞世。
江豚妈妈的分娩过程。
在中科院水生所白鱀豚馆里,科研人员倚着围栏默默无语,最后一次抚摸她灰丝缎般的肌肤,伤心落泪。淘淘妈妈是中科院水生所鲸类学科组大家庭的亲人,更是中国淡水豚类科学研究的功臣,她生下了淘淘,创造了长江江豚在人工饲养条件下自然繁殖的世界首例。
看到江豚去世,工作人员伤心地哭了。
2008年
一只江豚在我面前流下了“眼泪”
2008年,长江中下游地区经历了50年以来的大旱,受此影响,湖北石首天鹅洲保护区水只有一米多深,威胁到了那里江豚的生存。我前去拍摄采访,有一只江豚就在我的面前流下了“眼泪”,我用镜头记录下了这感人的一幕,长江日报刊登图片后,引起很大反响。
江豚的“眼泪”。
虽然专家说江豚的“眼泪”实际上是身体受到刺激后分泌的一种透明黏液,但这颗“泪珠”触动了人们内心的柔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到江豚保护。2008年8月,科学出版社出版了大型图文画册《瞬间——用镜头留住长江珍稀水生动物》,这是我和中科院鲸类科学家共同创作的,收集了28年来长江珍稀水生动物的珍贵影像。
2016年
我为淘淘出了一本画册
2016年初,淘淘爸爸也去世了,一家三口相伴的场景永远都不会重现了。2016年8月,我创作的少儿科普摄影书《江豚淘淘》出版,全程记录了人工饲养江豚淘淘的成长历程。淘淘一家三口的温馨场景,感动了很多人,人们仿佛听见它们发出的呼唤,也让更多的人感悟到,保护长江江豚,就是保护长江生态。今年7月5日,淘淘刚刚过完17岁生日,它已经长成了大小伙,仍然生活在水生所白鱀豚馆。
2017年
9所“江豚学校”宣传长江保护
科研人员给江豚体检。
在武汉白鱀豚保护基金会的支持下,我负责“守护江豚示范学校”的创建,迄今在长江流域5个省7个地市创建了9所“江豚学校”,为学生们打造了解长江、关注长江生态环境的公益空间。
2018年
江豚一家三口跃上中国邮票
2018年8月26日,我拍摄的江豚淘淘一家三口跃上了中国邮票。
中国邮政发行的《长江经济带》特种邮票,第一枚《共抓大保护》邮票,左下角是长江江豚淘淘一家三口温馨相伴的图案。其原型是我2007年6月18日拍摄,并发表在长江日报上的摄影作品《温馨一家》。
江豚作为长江生物的代表,跃上了国家名片,有幸在方寸之间展现身姿,表明了国家对长江生态的关注,对长江大保护、让母亲河走可持续发展绿色道路的决心和信心。
非洲塞拉利昂共和国发行《濒危动物》小全张之“长江江豚”,所用照片的原型就是高宝燕拍摄的淘淘一家三口。
2020年
在白沙洲拍到5头江豚高清视频
2020年10月26日,在白沙洲水域拍到了江豚畅游的高清视频。
为了让武汉市民在家门口就能看到“微笑天使”,2020年9月5日,武汉市政府组织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交通、水务等部门,成立联合调研工作组,以中科院水生所、武汉白鱀豚保护基金会为主导,于10月24日启动了武汉段首次长江江豚科考。我有幸参与了此次活动。10月26日18时30分,在蹲守了1个多月之后,在长江武汉段白沙洲水域,我拍摄到5头江豚畅游的视频,画面非常清晰,真开心啊!
中科院水生所研究员王克雄看了视频后说,这段视频是截至目前武汉段江豚最高清的画面,非常珍贵。“视频中可以看出江豚出水,姿态完整、图像清晰,对科考队考察武汉段江豚种群数量、水域分布、生活习性都有很高的科学价值。”
第二天,武汉段长江江豚科考队就赶到江豚出没的白沙洲水域,安装了监控仪器,以便24小时全天候考察这群江豚的活动规律和周边生境。
此次科考最终将在60公里江段设置12个水下声学监测点。目前,3个重点候选点有望成为“江豚之家”:一是白沙洲水域,这里的洲滩非常适合江豚栖息;二是长江与汉江交汇水域,这里是武汉水上交通的主要区域,也是市民观看江豚的好去处;三是天兴洲水域,这里将建设江豚文化公园,让市民能近距离观看江豚。
“江豚重返武汉”的美好愿景,正在逐步变成现实,将来武汉市民在武昌江滩、汉口江滩等地,都有机会看到野生江豚的身影。
2022年
F9C22的微笑,真迷人
F9C22和妈妈福久。
7月6日,中科院水生所首次公开江豚妈妈福久诞下新宝宝的全过程监控视频, 小江豚叫F9C22,是一头雌性小江豚,这为长江江豚人工繁养群体带来了新的希望。
得知消息后,我非常高兴。我来到白鱀豚馆,母女俩正在水池中畅游,她们一会沉到池底游动,一会浮出水面呼吸,一会侧着身体哺乳,福久一直伴游在F9C22身侧,守护着小宝宝。
看着她们俩形影不离的模样,我激动地忍不住红了眼眶。
高宝燕正在拍江豚。
用镜头守护长江的美丽精灵
我努力了20年
我的摄影镜头始终对准
长江江豚、白鱀豚、中华鲟等长江濒危物种
用影像留住长江的微笑
留住长江的生态
>>>相关链接
长江江豚保护十年大事记
2005年7月5日,江豚“淘淘”在中科院水生所白鱀豚馆成功出生,这是全球首例长江江豚在人工饲养条件下的成功繁殖。
【2】 2006年12月13日,第一次全范围长江淡水豚生态考察结束,长江江豚自然种群数量下降至约1800头。
【3】 2012年,第二次长江淡水豚考察结果显示,长江江豚自然种群数量下降至约1040头。2013年IUCN将长江江豚由“濒危”调整为“极度濒危”。
【4】 2016年,农业农村部启动《长江江豚拯救行动计划2016-2025》。
【5】 2017年11-12月第三次全范围长江淡水豚考察,长江江豚自然种群数量约1012头,自然种群快速衰退趋势得到基本遏制,但其极度濒危的现状没有改变。
【6】 2018年6月2日,又一头小江豚F7C在白鱀豚馆人工饲养环境下出生并健康成长,标志着长江江豚的繁育保护技术获得新突破。一年之后F7C被命名为e波。
【7】 2019年11月,“长江江豚保护进展及启示国际研讨会”在中科院水生所召开,尝试以长江江豚保护行动计划为范例,为世界其他受威胁小型鲸类动物的保护提供指导和建议。
【8】 2020年1月1日0时起,长江十年禁捕。
【9】 2020年6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农业农村部就《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拟将长江江豚升级为国家一级保护物种。
【10】 2021年2月新发布《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正式将长江江豚从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提升为一级。
统筹|倪宁 高宝燕
整理|甘娟
图片|高宝燕
视觉|孙瑞
制作 |甘娟
【编辑:邓腊秀】
一周热门
- {{index+1}}{{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