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027-85695666

“天气预报36℃,为什么我总感觉超40℃?” 国家气象观测站气象专家这样解读

新闻中心 > 都市圈频道 > 武汉

2022-07-22 22:49 来源: 长江日报
【字体: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7月22日讯(记者王慧纯 通讯员陈声超)“太热了,热化了。”近日总有市民纳闷,户外体感温度已超40℃,天气预报却只报36℃,这个气温到底是怎么测量的?22日上午,长江日报记者探访了位于东西湖区慈惠街的武汉国家基本气象观测站。    
  气象观测实现自动化 设备自动采集


  武汉气象台首席预报员谌伟。记者任勇 摄
  前几天武汉迎来一波降水,气温略降,回到35℃高温线下。22日气温又升起来了,记者到东西湖国家站时为上午10点半,站在户外感觉阳光炙热,武汉市气象局预报的当天最高气温为36℃。
  气象观测场在国家站户外,大片草坪上错落有序地放置着各式观测设备,有19项之多,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些设备24小时全天候自动采集气象观测数据,通过互联网参与全球气象数据交换,“观测的要素包含气温、气压、湿度、风向、风速、降水、闪电、浅层地温、深层地温、日照等。”
  深层地温等数据太专业,市民最为关心的气温数据,来自测量温度的百叶箱。百叶箱离地面约1.5米,四面通风,打开箱门,里面悬空摆放着一圈探头,据了解,这是自动测量温度和湿度的传感器。为什么看不到温度?“观测站现在都自动化了。”武汉气象台首席预报员谌伟表示,早年百叶箱里的确挂着老式温度计,气象观测人员每天看温度计手抄记录,“时代进步了,现在传感器感测的温度数据自动上传后台”。
  预报的是不受干扰的标准值
  中心城区因“热岛”更热


  气象观测场上有着各式观测设备。记者任勇 摄
  记者在国家站电脑终端机上看到,百叶箱自动上传至地面综合观测业务软件上的气温数据为34.5℃,但户外体感温度明显比这个高啊?“这也是很多市民的疑问。”谌伟解释,按照世界气象组织统一标准,气温指的是不受干扰的标准空气温度。“体感温度、地表温度……都不是气象部门平常预报的气温。”
  因此,百叶箱的设置也是有讲究的:1.5米高,保持通风状态,周边相对空旷没有阻挡,避免太阳直射和阳光反射,这样才能得到有代表性的气温,“我们做过实验,同一时间,百叶箱里观测的温度36℃,水泥路面上有48℃,有10多度的温差,到草坪上又只有35℃了。”
  这也是武汉市的5个国家基本气象观测站都在远城区的缘故,“建站对周边环境和建筑物高度都有要求,观测场必须是空旷的地方,25米×25米的一块平地,所以我们选择在慈惠这个地方。区域自动站的建站要求低一点,也需要4米×4米的空旷场地。中心城区寸土寸金,所以气象观测场多在人少的远城区。”他介绍,我市有200多个区域自动站,分布均匀,中心城区约5公里一个,“我们每天预报的气温中心城区会略高1℃,也是因为城市的‘热岛’效应,水泥地肯定比草坪田地更热”。
  天气预报是一门预测科学


  百叶箱里的温度湿度传感器。记者任勇 摄
  武汉国家基本气象观测站基本无人,“目前唯一需要人员的是高空班,每天放探空氢气球,做高空观测,来实现高空天气数据的采集和观测。氢气球充气,放上天,这个还是需要人来做的,其他的工作都是自动观测”。
  作为武汉市气象局的首席预报员,谌伟的主战场在东西湖柏环一路的武汉市气象局,“我们根据观测站自动上传的各种观测数据,根据气象学的各种方程组,输进模型进行天气预测”。民间有一些天气谚语如“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谌伟称,这种民间智慧只能推测短时间的天气,达不到精细化标准,“这是推测,不是预测。天气预报是一门预测科学”。
  链接>>>
  明日大暑 周末须防强对流
  明天(23日)迎大暑节气,是夏季最后一个节气。
  大暑相对小暑更加炎热,是一年中阳光最猛烈、最炎热的时节,“湿热交蒸”到达顶点。大暑的气候特征是高温酷热,雷暴、台风频繁。
  按说还要更热,但根据科学预测,明后两天,受高空低槽和中低层切变线影响,我市有降水发生,气温会稍有回落,回到高温线下。25日起,受副高控制,我市又将出现一段晴热高温天气。明晚到后天白天,伴随雨水,我市局部或伴有雷暴大风、短时强降水等强对流天气,大家外出要注意做好防范措施。
  武汉市三天天气预报
  7月23日白天:多云
  最高气温33℃, 最低气温25℃
  偏南风2到3级
  中心城区:最高气温 33℃,最低气温 26℃
  7月23日晚上到24日白天:多云转小到中雨,局部大雨,伴有雷电
  最高气温33℃, 最低气温25℃
  偏南风2到3级
  中心城区:最高气温 33℃,最低气温 26℃
  7月24日晚上到25日白天:多云到晴天
  最高气温36℃, 最低气温28℃
  偏南风2到3级
  中心城区最高气温 37℃,最低气温 29℃
  【编辑:汪宇瑾】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