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027-85695666

“湖北长江千里行”走出文化自信|沿着长江读懂中国——湖北千里长江行

新闻中心 > 都市圈频道 > 武汉

2022-07-28 07:01 来源: 长江日报
【字体:
  7月18日,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开启“沿着长江读懂中国——湖北千里长江行”活动,组建文化探访团先后走进武汉、武汉都市圈、襄阳都市圈、宜荆荆都市圈,踏访文化遗址、遗存、文物,现场感受长江文明。


  荆州市荆楚非遗传承院漆线雕作品。长江网记者吕诗文 摄
  湖北是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重点建设区,是承载长江文化的“关枢之地”,拥有源远流长、数量众多、内涵丰富的文化类型。这些文化遗存如何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湖北主办的这场活动带给我们许多启示和启发。
  文化需要传“人”


  探访团成员现场感受非遗项目——楚式斫琴。长江日报记者李子云摄
  鼎盛时期的楚文化影响遍及大半中国,湖北作为楚文化的发源地,是楚文化核心承载地,构成长江文明的支点,成为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重要源头。赓续千年文脉,唯有代代传承。文字记载、影像记录、数字呈现、场馆保存等方式是传承的基本方式,但远远不够。“沿着长江读懂中国——湖北长江千里行”活动从另一个角度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启示:文化即人化,人是文化传承的主体。活动发布征集文化探访团成员的消息后,报名场面十分火爆。值得注意的是,报名者多是家长携孩子一起参与,文化演进的代际传承令人欣慰。探访过程中,沉睡中的文化被激活、扩散,为寻常百姓所知晓。“原来在我们身边就有这么多文化遗产!”“千里之行文化寻根,太有意思了!”“长江文化灿烂辉煌,太难得的探访机遇了。”“行程都是精华呀,慕了!”人们纷纷点赞,直呼过瘾,文化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一次爆发式的传承。
  文化需要传“说”


  探访团小成员对荆州博物馆馆藏文物兴趣浓厚。长江日报记者李子云摄
  长江文化涉及遗址、文物、典故等类型,具有相当专业性,普通大众理解起来有很大困难。活动举办方为此配备专业人士进行讲解。在探访万里茶道过程中,江汉大学武汉研究院院长涂文学当起了探访团的解说专家。探访团成员曾就武汉是万里茶道的起点提出疑问:“武汉本身并不产茶,但茶叶贸易却搞得红红火火,这对武汉到底意味着什么?”涂文学以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的大循环作类比,通俗地阐释武汉作为码头城市在贸易中的重要地位,使得成员豁然开朗,疑云一扫而空。在文化现场中,专家和成员的互动加深了对文化现象的认识和理解,通过传“说”而传播,因传播而传世。当然,“说”只是交流的方式之一,但恰恰说明交流对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缺乏交流,文化将失去活力和光彩。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因此,千里行活动以身示范,意在倡导多种形式的“说”文化。
  文化需要传“神”


  探访团成员在荆州市沙市区荆江大堤观音矶观看长江大保护宣传展板。长江日报记者李子云 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当我们把视线投射到长江文明,不禁会问,长江文明的根和魂是什么?又在哪里?文化探访团对此给出了自己的理解和答案。在参观武钢一号高炉国家工业遗址公园时,一位成员感慨地说:“‘炼钢炼人炼思想’的精神遗产,值得我一直学习。”“炼钢炼人炼思想”道出了武钢的创业精神,这是实实在在附着在武钢工业公园遗址中的根和魂。这种感悟贯穿在活动全程,使得文化“形”和“神”的辩证关系通过实地探访变得清晰可见,让我们认识到,根和魂既是抽象的,也是具象的;文化就在身边,文化精神就在身边。这种文化实践活动比生硬的灌输更有力量、更能直抵人心。
  随着湖北更多地开展这样的活动,必将走出荆楚文脉的独特神韵,走出长江文化的精神气派,走出中华文明的辉煌成就,走出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和底气。
  作者:柯贤柳(《中国故事》执行主编、历史学者)
  【编辑:姚昊】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