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汛蓄洪水护住28天抗旱期,蔡甸17万余亩粮田丰收在即
群丰村的稻田里,稻穗日渐饱满。 记者李英波 摄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8月24日讯 抽水机的轰鸣声远远地传来,田间地头的水渠中流水潺潺,一阵风吹过,饱满的稻粒泛着即将成熟的微黄摇曳起伏……8月24日,长江日报记者在蔡甸区侏儒街成功片区,看到的是成片成片即将丰收的稻田。“田里的水稻再上一遍水就可以等着收割了,后期的需水量会有所减少,天气预报马上就会下雨,今天的气温已经开始下降,我们的抗旱工作可以说‘大头朝下’了。”蔡甸区农业农村局种植业科负责人刘立军说。
提前预警各村蓄洪区的水一点没放
抵御旱情的“救命水”带来丰收
“小泛区”的水通过泵站、水渠,源源不断流入农田。 记者李英波 摄
“幸亏区里提前预警今年可能会干旱,我们‘小泛区’的水存得满满的,最近这一个月,我们成功片区都用的这里的水,田里没受旱。”站在小泛区蓄洪区的水坝上,蔡甸区侏儒街成功片区负责机电水的李德文主任,指着连接小泛区和生产区之间的巨大抽水管告诉长江日报记者,成功片区八个村的田地已经透浇了三遍,现在小泛区里的蓄洪水还够抽三天,抽上来的水满满地放到田里,能管个上十天,那时候水稻基本已经成熟了。“今天的风多凉啊,天气预报说马上就要下雨了,今年这个干旱的坎,我们算是过去了。”
李德文介绍,按往年的惯例,在夏季汛期到来前,包括小泛区在内的当地蓄洪区,都需要清空库存排至长江,以备夏季防汛。“今年我们还没开始排水,区里就发了预警,说是可能会干旱,我们就一点水都没放,都留着呢。”果然,自7月23日下了一场小雨后,蔡甸区就再没下过雨,7月28日开始,村里的小型泵站开始从沟渠里抽水灌溉,8月1日起,小泛区的泵站开始工作,几乎是24小时连轴转,一直到现在。其间,为了保证顺利抽水、水渠通畅,街道和各个村党员干部带头,日夜无休,仅成功片区就投入了上千人力、1200多台套机械在生产一线。“我们成功片区1.3万多亩的水稻都靠这里的水,还有鱼虾养殖户的供水,也要保证,幸好撑住了”。
成功片区群丰村的村支书张四才这几天心情不错,“虽然天热气温高,但田里不缺水,村干部带头,村民们互帮互助,今年的收成我们心里有底”。今年开春,群丰村专门投入十几万元清脏除杂,从仙桃调来挖泥船,将村里的沟渠全部清理了一遍,旱情出现后,畅通的沟渠令抗旱工作更有秩序。“只要沟渠里有水,自动就可以流入稻田,村委会组织村民们分时灌溉,大家齐心协力把旱情扛下来了。”张四才笑着说。
目前,蔡甸区有14.6万亩水稻、3.7万亩大豆等作物在田需水。蔡甸区农业农村局分管种植业副局长辜承杰,从7月28日起至今,28天来一直奔波在田间地头协调调度抗旱工作,“全区除了7500亩大豆有些受旱情影响外,其他都没有受灾,我们有信心完成全年粮食生产任务”。
今年玉米收购价高于去年
“玉米+蔬菜”新一轮冬闲田种植将再增收
群丰村村支书张四才(左)在田里查看黄豆长势。 记者李英波 摄
8月24日,水稻长势稳定,张掌才放心地忙碌起了秋季蔬菜种植的事。
7月底,群丰村3500亩玉米地已经全部收割完毕,玉米的收购价格比去年高了不少。玉米收入已“落袋为安”,群丰村新一轮冬闲田生产也进入了准备阶段。包括张掌才家在内的村里全部的玉米地,将以季节性租赁的形式,整体转租给种植大户,向市场供应娃娃菜、冬瓜等秋冬时令蔬菜。
张掌才是村里秋冬蔬菜选种和生产的主要负责人。面对今年旱情,武汉市农科院蔬菜研究所所长周国林当天也带着农科人员来到群丰村,一起商量秋冬蔬菜品种选育的事。
群丰村冬闲田蔬菜种植,采取的是统一供种,统一订单收购的模式,因为口碑好,蔬菜不仅能供应本地市场,还有广东、上海等地大量订单。张掌才介绍,年前几个月,大量村民在蔬菜基地打工,一对夫妇每天收入达300~400元,“仅靠季节性蔬菜种植,村民们搞个几万块钱过年费不成问题”。
凭借多年种植经验,张掌才判断,今年可能会出现“秋播延迟”。群丰村主打蔬菜品种是耐抽薹性强的黄心娃娃菜,这个品种的娃娃菜,比春白菜能提前10天上市,外叶深绿,内叶嫩黄,品感好,平均一棵娃娃菜重1公斤左右,叠抱紧实,在市场上很畅销。
娃娃菜最适宜的播种温度在13℃至25℃之间,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造成娃娃菜提早“抽薹”,影响生长。按照群丰村当地小气候情况,预计今年的播种时间将从往年的9月底推迟到10月上旬。
市农科院蔬菜研究所所长周国林和专家们建议,除娃娃菜种植外,今年村里还可调整种植结构,补充进莴苣、菠菜等品种,蔬菜所可以免费为村里提供蔬菜优良种子。
在群丰村冬瓜育苗大棚,一株株冬瓜苗已钻出了土面,周国林仔细查看瓜苗出苗情况。群丰村70亩大棚采取的也是“西瓜+冬瓜”等轮作方式。成熟的西瓜藤不用拔除,枯萎后覆盖在地面,自然形成土壤护湿层,保护着冬瓜幼苗生长。周国林告诉长江日报记者,为了应对武汉有可能出现的“秋旱”,市农科院蔬菜所在恩施等湖北多地都建有蔬菜育种基地,一旦遇上秋旱天气,影响秋冬蔬菜育苗时,将及时调配苗种供应农户,保证武汉菜篮子稳定。
村干部把自家的田留到最后浇
“不落一户”脱贫户家收成有保障
育苗大棚中,市农科院蔬菜研究所所长周国林(中)与张掌才(左一)查看冬瓜育苗情况。 记者李英波 摄
“有了村小组的帮助,我们家地里的水没缺过。”望着家门口已经结穗的8亩稻田,陈云德满心期待半个月后的丰收。
今年60岁的陈云德,是蔡甸区侏儒街国光村6组的脱贫户。旱情发生以来,帮助村里的每一位脱贫户顺利度过旱情,保证脱贫户收益,成为村“两委”重点抗旱民生事项,6组小组长陈陌林,主动承包起了陈云德家水稻的引水、浇灌、农技对接等事情。
国光村有水稻1800亩。截至今年,为保障村里农田灌溉,在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村“两委”通过扶贫资金等项目支持,已经打通了12口深井,从地下60米处抽水浇灌农田。
从8月初开始,国光村的12名村干部组成四个小分队,24小时轮班守着水泵抽水。天气炎热高温,12口深井需要日夜工作,为防止发动机等关键部位发生故障,每个小分队按照两小时关闭一次发动机,半小时后再开机的频率,不停地连轴巡视工作。深井的水直接通过沟渠连接到农田,源源不断,村民们需要用水时,打开田埂上的阀门,就能用水,全村稻田没有受到旱情的影响。
国光村村支书张三娇告诉长江日报记者,每轮用水,像陈陌林这样村小组家的水稻,都是等村民们都浇完了,最后再浇自家的田。像陈云德这样家里缺少劳动力的脱贫户,都有村干部点对点对接。水稻长得怎么样、缺不缺水、有没有病虫害等,都会及时告诉大家,让大家放心。
张三娇介绍,深井抽水用电比河湾抽水高2~3倍,预计到全村水稻割完,今年村里抗旱抽水电费在20万元左右。这笔费用由村集体全部承担,在政府和工作队的支持下,国光村引进企业流转700亩田地发展产业,流转费完全可以支付电费。“不落一户、不漏一田,国光村这个抗旱目标能够完成。”
蔡甸区侏儒街成功片区的稻田绿油油一片,丰收在即。 记者李英波 摄
(长江日报记者李英波 贾蓓 蔡梦娅 通讯员刘立军)
【编辑:丁翾】
一周热门
- {{index+1}}{{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