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027-85695666

逢山开路 遇水架桥︱英雄城市编年史·2018年

新闻中心 > 都市圈频道 > 武汉

2022-10-08 14:40 来源: 长江日报
【字体:


  年度关键词
  逢山开路 遇水架桥
  ● 2018年是全面贯彻中共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中共十九大描绘了我国发展今后30多年的美好蓝图。九层之台,起于累土。要把这个蓝图变为现实,必须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干好工作。
  ● 我们要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为契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将改革进行到底。
  ● 各级党委、政府和干部要把老百姓的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让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满。
  ——国家主席习近平二〇一八年新年贺词


  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武汉,并在汉主持召开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其间,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来到位于东湖高新区的烽火科技集团和武汉新芯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考察企业创新发展情况;在青山区工人村街青和居社区,考察棚户区项目建设和居民生活情况。
  4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武汉东湖宾馆同印度总理莫迪举行非正式会晤。半年中两位外国首脑来汉,武汉成中国主场外交城市。
  ■ 1月
  ◎ 首创长江生态补偿机制
  1月,武汉公布长江武汉段13个跨区断面水质监测结果,与干部绩效挂钩。市域内跨区断面水质考核和生态补偿机制,是武汉市的全国首创。
  ◎ 英国首相访汉
  时任英国首相特蕾莎·梅乘专机飞抵武汉,开启在中国为期三天的国事访问。
  ■ 2月
  ◎ 市区领导干部下基层大接访
  武汉集中开展市区领导干部下基层大接访,33位市级领导干部和456名区级领导干部,下沉到200个接访场所,面对面接待信访群众。
  ■ 10月
  ◎ 3位企业家入选改革开放40年
  百名杰出民营企业家
  《改革开放40年百名杰出民营企业家名单》发布,武汉3位企业家入选,分别是百步亭集团董事局主席茅永红、武汉高德红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黄立和卓尔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阎志。
  ■ 11月
  ◎ 中铁大桥局获中国质量奖
  中铁大桥局集团有限公司获得第三届中国质量奖。该企业因修建武汉长江大桥而成立,目前是世界上建桥最多的企业,中国质量奖是国家质量领域的最高荣誉。
  ◎ 中国国际友好城市大会在汉举行
  2018中国国际友好城市大会在武汉举行;此前5月,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首届旅游部长会议在武汉召开。一系列重量级国际会议在武汉举行,武汉频频吸引世界目光。
  ■ 12月
  ◎ “深海一号”下水
  “武汉造”再传捷报,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艘载人潜水器支持母船——“深海一号”在武船集团总部下水,该船将成为“蛟龙号”的专用母船。
  保护好“长江之肾”
  梁子湖河蟹大幅减产


  武汉沉湖国际重要湿地自然保护区,万鸟齐翱翔。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不断强化湿地保护,将具有国际保护意义的湿地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记者史伟 摄
  2018年9月,梁子湖河蟹3年减产七成。
  产量大幅下降的背后,是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决心。
  梁子湖犹如“长江之肾”,调蓄、净化江水,以螃蟹味美而闻名,向来为荆楚儿女自豪。
  围栏养蟹始于2008年,虽然产量提升,但破坏生态,湖水从碧青变得暗淡。
  武汉市梁子湖水产集团有限公司开始行动,从“湖”到“池”,探索养殖新路。
  从梁子湖西行约四十公里,一个个小池塘映入眼帘——池塘水面清澈,水草浮动,这是鲁湖的精养鱼池,也是梁子湖河蟹的“新家”。
  最盛时,企业在梁子湖17万亩的水面上养蟹,现在的养殖面积不到原来的1/10。养殖藩篱拆了,湖底水草重新种植了,还人工养殖了净水螺,健全湖中净水生态链。
  “我从小就在梁子湖边长大,这几年眼见着清澈的湖水又回来了。”带着孩子来湖边玩耍的市民田婷说。
  2018年4月,梁子湖宣布十年禁渔,河蟹生产转移至鲁湖的生态鱼池等地。
  喻家山洞里有群
  “追引力的科学家”


  央视关注华中科技大学罗俊团队。
  2018年8月30日,华中科技大学罗俊团队在《自然》杂志刊发最新研究成果,中国科学家测出迄今为止最精确的万有引力常数。
  罗俊团队被称为“追引力的科学家”,30多年如一日在喻家山下由防空洞改建的实验室里,一次次将万有引力常数推向新的测量精度。
  山洞里阴暗潮湿,长年不见天日。头发掉了一大半,他们不在意;脸上出现一块块白斑,他们不理会。从罗俊到“70后”“80后”“90后”的研究员、博士生、硕士生,一代代“引力人”埋头科研,在这里度过日日夜夜。
  “对事业负责,对国家负责。”
  早在1998年,罗俊便测出了当时世界上精度最高的万有引力常数之一。10年后,罗俊团队测量的G值精确度再次提升,相当于在一米杆的一端,一粒灰尘千万分之一的重量也能被测量出来。
  万有引力常数的测量原理早已明确,但测量过程却异常复杂,在实验中,常包含有近百项的误差需要评估。精度的每一次提升都是非凡的考验,而“在门外等”永远也等不来核心技术。
  2009年,巴黎的技术研讨会上,当西方科学家看到华中科技大学引力中心研制的部分实物照片和地面测试结果时,两次质疑“实验是否是自己做出来的”。
  午餐会上,引力中心提出向国外某实验室购买一种卫星重力测量仪器,对方说该仪器是无价的,中国科学家若想用,“必须用原始数据交换”。
  “这是非常霸道的要求,意味着可能拱手送出国家机密!”
  这件事后,团队更下了决心,丢掉幻想,自主研发。市面上买不到实验所需的钢球,那就自己磨;实验仪器占地面积大、精度低,那就自己改……埋头苦干,由跟跑到并跑最终领跑,他们实现了“弯道超车”。
  他们研发出了一批高精尖仪器设备,在地球重力场的测量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空间引力波探测“天琴计划”奠定了基础。
  “我人生最黄金的岁月都在这里了。能把一件事情做到全世界最好的结果,我已经很开心了。”罗俊说。
  “开发固热能,
  中国能崛起”


  李德威在病床上召集学生开组会(2018年9月3日摄) 新华社发
  2018年9月12日,武汉普仁医院。住院部2楼重症监护室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李德威教授从昏迷中醒过来,嘴里吐出含糊不清的话。
  血液科主任医师胡桂英赶紧拿来一支笔,并递过来一张纸条,示意他写下来。
  李德威把纸条垫在硬板上,右手拿起笔。几分钟过去了,没人能看懂他写的是什么。
  李德威又接着写。大约10分钟后,终于写好了,是“开发固热能,中国能崛起”十个字。
  固热能,是李德威近十年研究的课题,指地下干热岩所蕴含的热能,理论上在地球内部储量巨大。他认为可以大规模利用,尤其是在发电领域。
  2018年3月,根据他绘制的路线图,我国首次在海南打出了干热岩,部分证实了他的判断。
  十年来,李德威一直心系于固热能研究。临终前两周,即使说话已经很吃力,他还召集学生来病房开“组会”。
  9月14日中午12时25分,李德威停止了呼吸,10字遗言传到了网上,网友称其为真正的“中国脊梁”。
  青和居“天天敲门组”
  敲响社区共治


  青和居社区“天天敲门组”成员交流上门看望高龄、独居、残疾老人的情况。长江日报记者刘斌 摄
  2018年12月30日,大雪纷飞。青山区工人村街青和居社区2栋,有一家的大门却敞开着。几个居民围在门口。
  “谁来劝都没用,我只信网格员!”80多岁的余大爷在屋里吼道。
  网格员来了,是“天天敲门组”成员小刘。余大爷道出原委:最近子女都没来看望,老伴又和自己闹别扭,离家出走了……
  小刘立即找来社区调解员,联系老人家的子女们;同时,又把余大爷的老伴劝回家。在社区调解下,余大爷和老伴终于解开了心结。
  青和居社区“天天敲门组”中,不仅有社区网格员,还有医生、律师、民警和居民志愿者,人数超过百人。
  时任工人村街党工委书记宋红说,“天天敲门组”就是“把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下活社区治理这盘棋”。
  这里曾是华中地区最大的棚户区。10多年前经过改造,居民住上了高楼。棚改社区居民间矛盾多发,“天天敲门组”应运而生,创新了社会治理方式。
  2018年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青山区工人村街青和居社区考察,为“天天敲门组”点赞。
  总书记说:“只要是有利于老百姓的事,我们就要努力去办,而且要千方百计办好。”
  武汉籍深潜英雄叶聪
  获“改革先锋”表彰


  叶聪获“改革先锋”表彰。
  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表彰一批作出杰出贡献的“改革先锋”,武汉黄陂人叶聪入选。
  叶聪是“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主任设计师兼首席潜航员,带领“蛟龙”号突破了1000米、3000米、5000米和7000米的深度。4年51次下潜中,他38次担任下潜主驾驶。
  在3000米级海试现场,有一幕惊心动魄。
  当潜至海下2000米时,“蛟龙”号多次发出故障警报,可能存在壳体漏水等问题。
  在这个深度,一块指甲盖大小的钢板所承受的压力,相当于两辆汽车的重量。选择立即上浮就无法确定故障点位,相关数据也拿不到。
  在内径2.1米的密闭球舱内,叶聪下达了“再次出发”的命令。
  接近2000米时,警报灯再次快速闪烁,叶聪稳住“蛟龙”号,排查故障。几次下潜后,故障点位被锁定,2000米深度被突破了。
  “我们所从事的事业是国家赋予的神圣使命”,叶聪说,“只有将个人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中,才能展现个人的价值。”
  马旭夫妇
  将毕生积蓄捐给家乡


  马旭夫妇在2018年感动中国颁奖晚会上。(“感动中国”栏目组供图)
  2018年9月13日,有300万元从中国工商银行武汉机场河支行汇至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木兰县,是驻黄陂原空降兵马旭及其老伴颜学用汇出的。
  马旭是木兰县人,14岁入伍,当过伞兵,一生始终围着国家和人民转。
  经老战友牵线,马旭夫妇与木兰县政府达成一致,将其毕生积蓄1000万元全数捐赠,资助家乡教育事业。
  马旭夫妇家住黄陂区木兰山下,家里简朴到几乎可以用“家徒四壁”来形容。没有什么像样家具,一对沙发磨得不像样子,卧室里还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硬板床。
  去银行捐款时,马旭穿着一双裂口掉皮的皮鞋,是她在地摊上花15块钱淘的。看到她步履蹒跚的背影,木兰县教育局局长季德三感到“内心沉重”。
  干惊天动地的事,过极其朴素的生活,毕生节俭只为一次“奢侈”。马旭获评“感动中国2018年年度人物”。
  “一个人能力有大小,我要是能力大点,我就多贡献一点。因为我能力就这么大,我就少贡献一点,总是要想着国家,想着人民哪。”这是马旭的感言。
  黄群为挽救
  重点试验平台捐躯


  黄群生前照片,左为1989年从华中科技大学毕业前实习时的留影。(资料图)
  2018年8月26日上午9时,南航CZ6425航班降落天河机场,在中船重工武汉七一九所工作过28年的英雄黄群魂归故乡。
  6天前,台风“温比亚”掀起狂风巨浪,国家某重点试验平台遇险。七六〇研究所副所长、质量总负责人黄群带头冲向码头展开加固作业,被卷入海中,壮烈牺牲。
  微信记录里,黄群留给妻子的最后一句话是:“我得去码头了。”
  整理遗物时,黄群的儿子发现了一封还未发出的信:“爸爸很想你……人生就是在不断的挑战中证明自己的能力,在挑战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长江日报见习记者刘克取)
  【编辑:王戎飞】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