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027-85695666

“20斤重”地铁线勘察信息“装”入手机,中冶武勘全面实施数字化成果交付

新闻中心 > 都市圈频道 > 武汉

2022-10-28 20:41 来源: 长江日报
【字体: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10月28日讯(记者龚萍 通讯员胡飞)你知道一段地铁线的地下勘察信息量有多大吗?用A4的纸张正反面填写约2400张,总重量约20斤!
  28日,长江日报记者从在汉央企中冶武勘获悉,今后勘察业务将实现“数字化交付”,使用“易勘通3.0”“数勘通1.0”等软件可实现“无纸化”应用。


  岩土试验的数字化现场。 通讯员胡飞 摄
  以地铁线勘察结果为例,20斤重的手写信息“装”入手机软件内,客户打开系统后“一键查看”,省去反复翻阅海量纸质文件的麻烦;今后,如果地铁线周边要新建相关项目,无需重复勘察同一地块,可直接调取已有数字化结果。
  当天,长江日报记者在东西湖区慈惠新城十一路附近的武汉地铁6号线三期勘察现场看到,地下勘察工作忙碌地进行中,地面摆放着各种规格的钻杆、钻头,相隔两三米处,钻出来的土样有序摆放在样品盘中。
  信息编录员余安正在用手机编录钻孔信息,每一孔岩土钻探出来,信息被迅速编入。“我使用手机编入2年多,工作效率大大提升。相比之前,出来工作再也不用背大量纸张和笔,编入时打开软件即可,按工效计酬,收入也跟着提高了。”
  项目经理张大磊告诉记者,以前勘察成果交付给客户后,客户要查阅几百页的图纸、分析数据,非常繁琐。使用“易勘通”平台,前期策划、数据采集、现场管理、资料整理,直到最后成果交付均实现数字化。
  此外,相比传统的工作模式,数字化应用有效解决了一些痛点,如现场管理成本高、原始勘察数据失真、内业资料整理效率低、勘察成果利用率低等问题,受到广大技术人员的欢迎。
  中冶武勘质量环境部部长肖玉成表示,数字化应用实现更加精准管控,有效降低质量风险。如现场人员编入一个孔位的数据时,若位置出现偏差,系统提醒“无法录入”;不管多么偏僻的地方,开钻孔位都能精准显示,而以前凭人工做标记,需要反复核准才能开钻;每个孔位的流程是否规范,通过数据可快速“追溯”。


  地铁6号线三期钻孔勘察现场。 记者龚萍 摄
  “数勘通”相当于勘察数据的“档案馆”。公司副总工程师丁洪元介绍,中冶武勘多年积累大量的勘察数据,录入了上千份勘察资料,钻孔数量达8.8万个。数据变成数字化成果后,实现档案管理、数字化交付、施工验收等勘察成果应用闭环。
  武钢有限设计管理资深业务经理袁彦红表示,中冶武勘打造的武钢地质数字化平台,在企业的改扩建工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可研阶段直接查阅资料,详勘阶段还可利用周边已有钻孔资料,不仅节省时间,还降低工程造价。
  建设数字中国,实现数字化交付是工程服务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冶武勘从2017年起开展勘察信息技术研究,先后研发多个平台,使勘察项目的前期策划、工作部署、数据采集、数据传输、数据处理、成果生成及项目监管、技术把关等工作在统一的信息化平台上协同开展。启动勘察信息化试点近3年来,业主认可度较高。
  【编辑:丁翾】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