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027-85695666

在病床上他还惦记着患儿,坐轮椅上门诊的大医董宗祈离去

新闻中心 > 都市圈频道 > 武汉

2022-11-16 17:53 来源: 长江日报
【字体:


  董老高龄仍坚持坐诊,为患儿服务(资料图)。通讯员张祖国 摄
  2022年11月16日,武汉儿童医院发布讣告,该院小儿内科、病理科奠基人董宗祈教授,因病于当日11时26分逝世,享年88岁。
  董宗祈是我国著名儿童呼吸内科专家、第四届中华医学会中国儿科医师终身成就奖获得者。他从医65年,专注于儿内科、儿科急诊等专业研究,特别擅长儿科呼吸道疾病、感染类疾病诊断治疗,曾任中华儿科学会呼吸学组副组长、中华急诊医学会儿科学组副组长、湖北省儿科学会副主任委员、武汉儿科学会副主任委员。
  董宗祈为儿科医学事业的发展奋斗终生,退休后坚持坐轮椅上门诊。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他仍惦记着医院的患儿,盼望能重回工作岗位,为孩子们健康服务。曾有人劝他歇歇,他说,看了60多年病,治病救人成了习惯,“我治病救人的初心,依然一闪一闪亮晶晶”。
  他的治疗心得,令诸多患儿受益
  董宗祈出生于1934年。11岁时,父亲患上疟疾,因为缺医少药而去世,他立志学医。在医院内科实习时,他观察发现,救活一个重病的孩子,就托起了一个家庭,成就感非常。他决定要当儿科医生。
  1952年5月,董宗祈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1军卫校毕业,来到当时的武汉市第二医院(现武汉市中心医院)内科实习。在工作中,董宗祈观察发现,救活一个重病的孩子就托起了一个家庭,成就感非常。他决定要当儿科医生。


  董宗祈年轻时照片(翻拍)。通讯员张祖国 翻拍
  1957年,从华南医学院儿科专修班结束学习后,董宗祈回到武汉市儿童医院(现武汉儿童医院)工作,创建了呼吸内科,此后又和同事鲁建生一起建立病理室。同时身为临床医生和病理医生,他对疾病的了解更深入,逐渐在国内小儿呼吸专业领域树立了影响。
  上世纪60年代,“流行性脑膜炎”暴发流行,大批患儿涌入医院,董宗祈和同事日夜守护患儿,摸索总结出疗效好、易操作的“磺胺三日疗法”;不久,“中毒性痢疾”暴发,不少患儿出现高热、抽筋、休克,失去了生命。董宗祈边治边研究,经过反复斟酌论证,最终用“红霉素治疗痢疾”挽救了诸多儿童的生命。他将这些治疗心得归纳整理后,发表在专业医学杂志上,让更多的同行和患儿受益。


  年轻的董宗祈(右二)和同事们交流业务。(资料图)
  在国内家喻户晓的“龙牡壮骨冲剂”,研发过程中也有董宗祈的付出。上世纪70年代,佝偻病是儿童四大常见疾病之一,但市面上国产好药很少。董宗祈应武汉健民制药厂请求,牵头研发防治小儿佝偻病的中医药方,并组织儿童医院的医护人员为药方进行了597例临床观察。制药厂在此基础上做出了著名的“龙牡壮骨冲剂”。


  给小毛毛看病:董宗祈对患儿总是笑眯眯的,耐心又温柔。通讯员张祖国 摄
  在非典防治工作中,已古稀之年的董宗祈再度披挂上阵,担任武汉市医疗队组长,与病毒较量、护患儿健康,被评为“武汉市优秀共产党员”。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从医生涯中,董宗祈始终没有停止学习和研究的脚步。为方便上网审稿和查阅资料,在年近八十时,他学会了用微信,还用手机给患儿会诊。他一生都保持着“上下求索”的热忱,努力与医学前沿“零距离”交流。


  董老获第四届“中国儿科医师终身成就奖”。(资料图)
  84岁坐轮椅出诊,他是几代人的“董爷爷”
  在临床一线奋斗了一辈子,董宗祈积累了无数“粉丝”。曾经的患儿康复长大,当上了父母,又带着自己的孩子来找“董爷爷”看病,这令他充分感受到从医的幸福。


  84岁之后,董宗祈开着电动轮椅到医院坐门诊。通讯员张祖国 摄
  1993年,12岁的河南男孩王鑫(化名)因为严重肺炎、重度肺部脓肿,面临生命危险,被父母送来武汉救治。董宗祈时刻关注孩子病情变化,加班路上不慎摔骨折后,索性把自己的病床放在王鑫病房隔壁,守着孩子直到他康复出院。如今,王鑫已长大成家,还会带着自己的女儿来找董爷爷看病。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出品 记者王春岚 通讯员高琛琛 编辑整合:姚昊)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