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联系我们:027-85695666

在雷锋留影的武汉长江大桥下,他们传承雷锋精神

新闻中心 > 都市圈频道 > 武汉

2023-03-03 06:17 来源: 长江日报
【字体: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讯(记者史强 钟磬如)“这就是我们照相馆拍的啊!”85岁的王孝云近日看到雷锋在武汉长江大桥的留影后十分肯定地说。作为当时武汉国营大桥照相馆的摄影师,他拍摄过很多类似的照片。

  长江日报记者3月2日查阅公开出版的《雷锋年谱》,里面记载:1958年11月13日上午8时,列车到达武昌站,需要换车,要停留七八个小时。雷锋与几位老乡参观了武汉长江大桥,在桥头拍照留念。凝视雷锋这张18岁时前往鞍钢途中的留影,一股青春气息扑面而来。年轻的雷锋面露微笑,站在大桥桥头堡下,右手手臂上搭着毛衣,左手提着白色有图案的手提包。

  武汉长江大桥是新中国成立后修建的第一座公铁两用长江大桥,享有“万里长江第一桥”美誉。雷锋战友乔安山回忆说,喜欢照相的雷锋最爱的照片有三张,其中两张是在天安门广场前拍的,另一张就是在武汉长江大桥下的留影。

  60年前的3月,毛泽东同志“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发表。从此,雷锋这个响亮的名字传遍神州大地。在武警湖北省总队武汉支队某部某中队军营的荣誉室里,就珍藏着一张游客赠送的雷锋与大桥的合影。为游客指引路线,提供失物招领服务,为走失儿童寻找家长,勇救落水少年,参加无偿献血……视雷锋为偶像和榜样的官兵们,多年来用行动践行着雷锋精神。

  “父亲曾给我看过雷锋和大桥的合影。他说,长江大桥上有100万颗铆钉,雷锋同志身上那种‘螺丝钉精神’‘钉子精神’就是养护大桥所需要的铆钉精神啊!”作为一名在大桥上工作的铁路工人,黄志国先后研究革新桥梁作业工机具7项,提高了桥梁作业效率,降低了劳动强度。

  长江救援志愿队一直默默在两江四岸值守救援。图为总队长张建民(前排右五)与队员在大桥下留影。长江日报记者何晓刚 摄

  68岁的张建民是长江救援志愿队总队长。办公室桌上的“学雷锋便民利民志愿服务岗”标识牌,他每天都要擦一擦。“当年,雷锋还在这拍过一张照呢!”每次经过长江大桥武昌桥头堡下,张建民都会对身后的年轻队员们说起雷锋与大桥合影的故事。

  晴川初级中学老师、莲花湖湖长张爱华带领学生捡拾湖边垃圾。图为张爱华(左三)和学生们与大桥合影。长江日报记者何晓刚 摄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雷锋精神永不过时。”武汉市晴川初级中学七年级劳技课教师张爱华每次给学生们讲述雷锋的故事,他们都很动容。“我知道雷锋同志曾经与长江大桥拍过一张合影……感到累了我就看一眼大桥想想雷锋同志,就像是他在给我鼓劲。”志愿者谭爱华的执勤点是中华路码头对面的十字路口,除了引导交通,她还热心为游客们指路。

  谭爱华坚持做志愿服务已有十多年。图为谭爱华在中华路码头为过马路的行人做指引。 长江日报记者何晓刚 摄

  读高中时就非常崇拜雷锋的黄德宝,几十年来在收藏雷锋藏品的同时也在积极传播雷锋精神。他不仅在社区建起了免费对外开放的雷锋陈列馆,还多次举办雷锋生平事迹展、雷锋精神永恒展、雷锋摄影照片展等,累计参观人次超过10万。

  【编辑:张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