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联系我们:027-85695666

加快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湖北实施科创能级提升行动

新闻中心 > 都市圈频道 > 武汉

2023-04-21 07:59 来源: 长江日报
【字体: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4月20日讯(记者谭芳 实习生王梦媛)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4月20日,聚焦“打造全国科技创新高地”,省政府新闻办召开《关于加快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精神解读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二场,对未来一个时期统筹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布局,提升全省科技创新能级作出系统部署。

  到2025年基本建成武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发布会介绍,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实施意见》,对未来一个时期统筹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布局,提升全省科技创新能级作出系统部署,分阶段明确全省创新发展的总体目标:到2025年,科创能级实现新跃升,武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基本建成,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取得突破性进展,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效率明显提高,科技创新策源功能显著增强,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各层级人才梯队逐步健全,初步建成全国科技创新高地;到2035年,科技实力大幅跃升,跻身全国创新型省份前列,全面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

  打造全国科技创新高地,湖北将从四个方面进行集中资源、聚力突破:

  加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打造新格局。建立部省会商、省市协同、多方联动的领导工作机制,加快建设武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推进以东湖科学城为核心区域,以光电子信息、大健康等为特色的光谷科创大走廊建设。

  实施“尖刀”技术攻关工程,开辟新赛道。着眼发展的独立性、自主性、安全性,紧盯光电子信息、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生命健康、高端装备、北斗等五大优势产业和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未来产业,重点围绕超高层闪存芯片、高端医学成像设备等32项关键核心技术,解决真问题、产出真成果、作出真贡献,务求实效,宁缺毋滥。

  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营造新生态。倡导“企业出题、政府立题、联合答题、市场判题”,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创新机制,搭建一体式、全链条服务平台,打通从科技强到企业强、产业强、经济强的通道。

  强化教育人才支撑,探索新机制。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探索育才、引才、用才新模式,开展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推进高质量人才资源市场体系建设,面向重点产业集聚区建设人才创新服务中心,畅通人才跨体制、跨行业、跨地域交流渠道。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布局,打造全国科技创新高地

  《实施意见》在实施科创能级提升行动中,将“加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作为第一部分进行布局,并强调了“武汉”“光谷科创大走廊”“襄阳”“宜昌”等重要区域。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一布局包含了打造创新极核、带动全省创新、探索跨区域联动创新三层意图。

  打造创新极核,就是要进一步提升武汉创新策源能力。武汉作为长江中游唯一国家中心城市,是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和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重要交汇点,在湖北创新发展中发挥着龙头作用。未来将大力推进武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加快布局建设世界一流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群和研发机构,集聚世界一流创新创业人才,建设前沿领域原始创新策源地、世界级产业创新高地、内陆开放融合创新高地、长江经济带绿色创新高地,打造在光通信、生物育种等领域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策源地,形成光电子信息、先进制造、大健康等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万亿创新型产业集群,成为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增长极,引领中部地区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形成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科技力量。

  如何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省人社厅相关负责人介绍,结合《实施意见》提出的加快打造全国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将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着力健全人才引进机制、人才评价机制、人才激励机制、人才服务机制,大力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同时,还将实施“博聚楚天”“才聚荆楚”“技兴荆楚”三大工程,为加快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湖北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科技教育要先行。”《实施意见》明确要求加快推进省属高校一流学科建设。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将进一步统筹湖北省高等教育和产业发展规划,及时调整我省高校学科专业设置布局,使我省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结构更加协调、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更加完善,人才自主培养质量进一步提高。

  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省知识产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未来将着力开展知识产权保护效能提升专项行动,加强知识产权法治保障,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提升知识产权保护效能,以优势产业、高新园区、科创企业等为重点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站建设,力争到今年底建成100家以上省级工作站和300家以上市州各级工作站,打通知识产权保护创新“最后一公里”。

  【编辑:王戎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