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联系我们:027-85695666

粤澳学者:武汉可与大湾区共同构建全链条科创生态

新闻中心 > 都市圈频道 > 武汉

2023-05-18 07:58 来源: 长江日报
【字体:

  今年以来,在全球经济衰退风险上升、外需增长放缓、主要经济体增长乏力、对国际贸易构成持续冲击的背景下,广东进出口规模仍排名全国省份第一,广东为何能保持韧性?粤港澳大湾区的强势发展是关键。

  俯瞰琶洲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一角。长江日报记者郭良朔 摄

  如今,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显著成果,正成为世界观察中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窗口。近日,长江日报云端会客厅邀请澳门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胡伟星和中山大学区域开放与合作研究院院长毛艳华,分享交流粤港澳大湾区服务国家对外开放的先进经验,并为武汉加快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提出建议。

  云端会客厅:高水平开放,向粤港澳大湾区学什么? (点击蓝字可观看直播回放)

  澳门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胡伟星:

  粤港澳大湾区有不同的制度、不同的货币、不同的关税区,如何融合发展,既是挑战也是机遇。粤港澳大湾区得益于高度的协调能力,通过统筹发展完全可以把制度的“劣势”转化为优势。

  中山大学区域开放与合作研究院院长毛艳华:

  加强中部地区与粤港澳大湾区合作,有利于形成开放联动、创新联动和市场联动等内陆与沿海同频发展的局面,更好提升我国区域产业分工水平,提升产业链韧性和竞争力。

  广东外贸出口一季度展现强大韧性

  民营企业成为外贸的主体,占比接近60%

  长江日报:今年一季度,广东进出口规模达1.84万亿元,创下历史同期新高。在全球经济不确定性日益放大的情况下,为何广东能保持强大韧性?

  胡伟星:广东是我国对外开放排头兵,不仅开放时间早,深圳、广州、珠海等城市有着完善的对外开放机制。另一方面,珠三角是我国制造业基地,并且充分融入了世界产业链,成为世界经济体系中的一部分。所以当世界经济开始恢复,广东外贸增长也就非常强劲。

  此外,广东毗邻港澳特别行政区,通过香港和澳门搭建的金融平台、航运平台等对外开放桥梁,广东逐渐建立起了同国际接轨的贸易规则,使得广东在对外开放中处在全国前列,保持了强劲出口韧性。

  毛艳华:全球经济增长受到多重危机影响,我国进出口贸易也遭遇严峻的外需减弱压力。而作为我国贸易大省,外贸稳增长是广东的头等大事。广东第一季度进出口贸易依然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主要是在出口方向保持比较好的增长。

  为什么出口能稳增长?主要是出口结构调整带来的增长动力。首先是出口贸易的市场主体结构调整,大量民营企业成为外贸的主体,占比能够达到接近60%。另一方面,开放的广东经济较早与全球规则体系接轨,近几年贸易强国建设推动外贸转型升级,一般贸易、跨境电商、保税贸易等附加值比较高的贸易成为主要的方式。

  另外,从对外贸易的市场结构来看,广东抓住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机遇,并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在跟发达国家的进出口贸易很难扩大的条件下,依靠毗邻港澳的优势,对新兴市场例如东盟、“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一步扩大了出口市场份额。

  此外,在出口贸易的产品结构调整上,过去广东的出口商品主要是服装、纺织、电子,而如今则是“新三样”——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电池,这是制造业进一步升级的体现,正好契合当前全球绿色转型数字化转型的趋势,广东抓住了机遇推动产品结构调整。

  粤港澳大湾区有望超越世界一流湾区

  未来突破制度障碍、实现协同发展是关键

  长江日报:粤港澳大湾区是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的条件下来建设,国际上没有先例。从世界范围来看,粤港澳大湾区的竞争优势和发展潜力如何?

  胡伟星:从湾区规模来看,粤港澳大湾区在面积、人口总量上超过了纽约、旧金山和东京湾区,在产值上超过旧金山,接近并逐渐超过纽约和东京湾区,而且从发展潜力看,粤港澳大湾区今后一定能超越这些湾区。

  粤港澳大湾区有不同的制度、不同的货币、不同的关税区,如何融合发展,既是挑战也是机遇。粤港澳大湾区得益于高度的协调能力,统筹协调发展可以让货物、资金、技术和人员自由流动,实现协同发展,一起把湾区做大做强。

  毛艳华:我国对外开放40多年以来,从对外开放中发挥的作用看,不同区域是有不同分工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战略定位,更加强调更好服务对外开放,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发挥港澳的突出优势,进一步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支撑引领作用。对比之下,《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的战略定位,则更强调区域融合发展,提高经济的集聚度、连通性。

  由此可见,大湾区的优势就是国际化,以及粤港澳大湾区与内地城市有很强的互补性。这两点对新时期的对外开放是很重要的。

  现在对外开放的重点是制度型开放,更多强调加强与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的对接衔接。那么大湾区恰恰就有这种优势,澳门、香港规则跟国际接轨,大湾区可以作为探索国家高水平开放内容的重要平台。

  此外,大湾区的各个城市各具特色、承担着不同职责,能够形成良好的分工协作,这有助于大湾区未来实现世界级城市群、一流湾区的目标。

  粤港澳大湾区是高水平开放的样本

  代表中国参与国际分工、全球经济治理

  长江日报: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为什么能够为我国高水平开放提供样本示范?它的发展如何体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发展特征?

  胡伟星:大湾区的发展也可以看作是一个城市群的发展,在对外开放中它确实有它的特色,因为它的这些城市都有自身优势。大湾区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是走在全国前列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样本,值得其他地区借鉴学习。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对每个城市分工合作做了规划和展望。两个特别行政区在对外开放上有天然的优势,它们跟国际社会的联系千丝万缕。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之一,在高端服务业、航运、对外人才交流,以及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后勤服务都处于领先地位,这正是内地城市所需要的。而澳门是世界旅游休闲中心,是中国走向葡语国家的交流平台,是以中国文化为主、多元文化为辅的文化交流基地。

  内地的几个大湾区城市也都各有特色,比如深圳的高科技创新、制造业,强调发展科技科研中心;广州是大湾区的中心城市,制造业强,综合发展能力强,对外开放发展也日益深厚。大湾区的东岸是全国发展活力最高的地区之一,除了广州、深圳,还有作为制造业基地的东莞;西岸从佛山一路下到珠海,也有很多企业,制造业非常活跃。通过大湾区这些城市之间形成的联系和分工,这个城市群可以协调发展,与世界经济紧密联系。

  毛艳华:作为高水平对外开放的中国式样本,在新发展阶段大湾区毫无疑问要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在改革开放初期,珠三角地区主要是立足于自身发展,发展外向型经济。从珠三角到现在的粤港澳大湾区,更重要的使命在于代表国家走出去,参与国际分工、全球经济治理。

  作为创新高地,粤港澳大湾区的中国式样本怎么体现?一方面,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就需要依靠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的改革,探索教育、文化、金融业多领域的开放。随着中国逐渐走到国际舞台的中心,讲好中国模式、中国治理非常重要。例如,吸引海外知名大学来大湾区办学;通过港澳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更好讲好中国故事;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等等。目前横琴、南沙、前海等,都在打造高水平开放的“门户”,就是希望利用好大湾区国际化的元素,吸引更多国际组织分支机构来湾区。这些都是新时期我国对外开放很重要的元素。

  另一方面,现在的高水平对外开放,更多强调服务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安全性,加强区域价值链合作。大湾区的贸易基础条件比较好,可以跟东盟、日本、韩国探索构建区域产业链分工体系,更好拓展“一带一路”沿线的贸易投资合作。

  武汉可加深与大湾区出口通道合作

  进一步与国际市场连通

  长江日报:武汉如何从粤港澳大湾区获得更多高水平开放的经验?两地未来如何进一步加强合作?

  胡伟星:武汉人才济济,商业气氛非常浓厚,可以从“硬联通”和“软联通”两个方面获得参考。在对外开放制度上,可对标大湾区政策和制度,比如“轨道上的大湾区”,打造一小时的生活圈,这是硬联通。而软联通方面,可思考大湾区的制度创新,通过规则衔接、机制对接与周边城市、国内城市以及海外市场建立更好的联系,使生产要素可以进一步自由流通。

  武汉有着雄厚的高校科研力量,而大湾区目前也正意识到自身在基础科研方面的短板,积极在深圳、东莞、广州等地布局大科研机构、大设备、大装置,这些都可以和武汉合作,推动基础科研创新。另外,大湾区需要在内地有自己的发展纵深,需要部分产业向内地进一步转移,两地可以好好协商,达成合理的产业链分工,实现更紧密的经贸关系。

  武汉是非常有实力、有潜力、有底蕴的城市,我相信武汉一定能发展出有自身特色的高水平对外开放样本。

  毛艳华:在新时代加快构建“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中,武汉是内陆地区实现高水平开放的代表城市,要在内陆对外开放上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加强中部地区与粤港澳大湾区合作,有利于形成开放联动、创新联动和市场联动等内陆与沿海同频发展的局面,更好提升我国区域产业分工水平,提升产业链韧性和竞争力。

  对标联动大湾区,武汉可以有更多的路径。一方面,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建设吸引服务业、人才、外资的功能平台,打造完善的对外开放通道。另一方面,在科技创新方面,粤港澳大湾区是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视科技体制机制的创新;而武汉基础研究非常强,双方可以通过技术开发、成果转化、知识产权保护等全方位的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构建全链条科技创新生态体系,聚焦汽车、集成电路和生命科学等多个新兴领域,在“卡脖子”技术攻克、重点产业的核心技术研发加强合作。此外,我国跨境电商70%的出口经过华南地区走向世界各地,武汉可加深与大湾区在出口通道方面的合作,进一步与国际市场连通。

  加快资源要素自由流动

  大湾区迈向世界级活力湾区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正式发布实施4年以来,大湾区发展成果世界瞩目,经济总量跨越13万亿元,更进一步成为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前沿和最具经济活力的区域之一。

  过去的一个月,全国各地掀起学习考察热潮,包括江西、广西、河南、河北、武汉、杭州在内的多个省份和省会城市纷纷组织团队,奔赴粤港澳大湾区这片热土,谋合作、学经验、求发展。

  从对外开放到科技创新,从产业转型到营商环境,粤港澳大湾区在多个领域成功树立标杆。如今,粤港澳大湾区又肩负起建设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的重要使命。

  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下,区域协调发展则是更大的国家战略。近年来,湖北锚定“加快由沿海开放的‘后队’转变为新时代内陆发展的‘前队’”目标,武汉也正加快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

  一个问题期待被解答,高水平开放,粤港澳大湾区正在给全国其他地区提供怎样的样本示范?

  探索制度型开放

  大湾区正加快实现资源要素自由流动

  作为世界级湾区和城市群,什么是粤港澳大湾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特色?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在世界上没有先例。澳门大学社会科学院院长胡伟星认为,大湾区已走出一条新路:“比如在金融创新领域打造‘跨境理财通’,在人才流通方面实现医生、律师、会计等多个职业的资格互认,在科技创新方面实现省财政科研资金过境,打造广东与港澳联合实验室,开放共享万台大型科学仪器等。”

  制度型开放是新时期开放的重要内容,大湾区有突出优势。依托香港、澳门国际化优势,大湾区正纵深推进与国际制度规则的对接衔接。为破解粤港澳三地融合发展瓶颈,过去两年多来,在国家整体谋划推动下,“横琴方案”“前海方案”“南沙方案”成功问世,三个深度合作示范区正成为大湾区当下和未来的重要开放平台,促进三地优势互补、协同发展,推动大湾区扩大开放。

  例如,今年2月,大湾区内地城市往来港澳人才签注政策试点实施。在南沙,6名科研类人才获发首批往来港澳人才签注。横琴、前海、南沙三大平台先行先试,为人才创造更广阔的天地。今年2月,大湾区内地城市往来港澳人才签注政策试点实施。在南沙,6名科研类人才获发首批往来港澳人才签注。

  同样在南沙,跨境贸易投资、高水平开放试点等一批重大平台政策陆续推出。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南沙已累计落户港澳企业2787家、投资总额1016.71亿美元。

  “大湾区的发展,最根本的是实现资源要素在全湾区无障碍的自由流动,推进地区间的全方位开放,目前已经有了显著成效。”胡伟星说。

  各城市各具特色、融合发展

  大湾区正打造世界级活力湾区

  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战略的相继提出,标志着各大城市群将进一步持续承担起提升区域综合影响力。

  城市群战略已成为各地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和突破路径。然而,各城市间如何形成优势互补,互相协调,依然是多地积极探索的重要课题。

  “大湾区的发展也可以看作是一个城市群的发展,在对外开放中大湾区确实有它的特色,在于它的这些城市都有自身特色。”胡伟星说。

  “大湾区要打造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要更好地分工协作。”中山大学区域开放与合作研究院院长毛艳华表示,市场的发展要靠货物、资金、技术、人员等要素自由流动,只有流动的市场才是有活力的市场。

  如何实现各城市的优势互补、融合发展,除了制度上的“软”联通,近年来,在基础设施方面,“轨道上的大湾区”正加速打造,城市之间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进一步强化,覆盖11个城市的立体交通网络越织越密,“1小时生活圈”加速形成。

  高水平开放背后

  大湾区正打造高质量发展典范

  今年一季度,广东GDP超过3万亿元,在一季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中占比超过10%,对稳住全国经济大盘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作为我国高水平开放的前沿阵地,粤港澳大湾区在全球经济形势充满不确定性的当下,依然保持强势发展,展现出前所未有的韧劲。

  粤港澳大湾区,地处我国沿海开放前沿,拥有香港国际航运中心和吞吐量居世界前列的广州、深圳等重要港口,以及香港、广州、深圳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航空枢纽,区位优势明显。经济上的发展优势则更为突出,广东连续34年位居国内经济第一大省,整个粤港澳大湾区2022年GDP也已突破13万亿元。

  在制度开放、融合发展的有利条件下,粤港澳大湾区的高质量发展,是其打造高水平开放样本的坚实基础和强劲动能。在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的同时,大湾区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也在不断提升。

  在产业转型升级上,粤港澳大湾区正抓住全球绿色转型契机,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近年来,一种变化悄然发生在广东省出口领域,主要出口商品从服装、纺织、电子变成“新三样”——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电池,这些高技术、高附加值、引领绿色转型的产品,正在成为我国出口新的增长点和新的优势产业。

  所有的全球一流湾区,也同时是创新高地。目前,科技创新已成为驱动我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粤港澳大湾区正致力于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在数字化转型、核心科技攻关、人才高地建设等方面,按下快进键。

  如今,走进大湾区,我们会发现,国内龙头企业如华为、腾讯、TCL、比亚迪等都聚集在此,大湾区创新生态孕育创新企业,以企业创新带动产业创新,大湾区成为中国最有创新活力的地区之一。我们看到,正有越来越多的全球生产要素不断向粤港澳大湾区聚集,成为企业发展和投资的热土,大湾区作为世界观察中国的窗口,正展示越来越强大的吸引力。

  (长江日报记者陈晓彤 常少华 吴曈)

  【编辑:张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