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联系我们:027-85695666

专题宣介会上,他们分享的故事令人自豪

新闻中心 > 都市圈频道 > 武汉

2023-05-31 06:47 来源: 长江日报
【字体:

  5月30日,“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湖北的实践”专题宣介会上,6位讲述人向来自28个国家的170余名党宾政要分享各自的故事,他们当中有奋斗在科研一线的博士研究生,有立志造福家乡的“90后”村支书,有在世界各地修路建桥的工程师,有把江豚当作孩子一样照顾的生态志愿者,有每天为居民幸福生活操心的社区书记,还有爱上湖北、扎根湖北的外国小伙。通过小故事,体现大情怀。

  “95后”博士周宗锟:

  北斗定轨精度国际公认第一

  周宗锟分享故事《太空中的湖北力量》。长江日报记者 刘斌 摄

  3000年前,中国古人把北方天空中最明亮的7颗星命名为北斗七星,并用它们来指引方向、辨明四季;30年前,中国人自己的卫星导航系统——北斗,正式立项;20年前,“北斗一号”开工,中国实现了自主卫星导航的从无到有……

  5月30日下午,在“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湖北的实践”专题宣介会上,武汉大学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研究中心2021级博士生周宗锟讲述了他和中国北斗的故事。

  “2020年7月31日,这是我终生难忘的一天。”周宗锟说,当习近平总书记宣布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开通,我们整个实验室爆发出了经久不息的欢呼声,那是对三代“北斗人”的最高礼赞。

  尽管只是一名年轻的“95后”,周宗锟已经是团队的核心骨干。作为年轻一代“北斗人”,周宗锟深知北斗发展来之不易,更离不开几代人矢志不渝的奋斗。

  他介绍,在北斗卫星发射之前,大多数的空间频率资源已经被占据,仅剩的频率根据国际电联的规定,先到先得,过期作废。他清楚地记得:“2007年4月17日,是北斗卫星申报频率的最后期限。4月11日,北斗二号首颗卫星在发射前突然发生故障,之后的3天3夜里,‘北斗人’不眠不休,进行抢修;14日凌晨4时,火箭终于在最后的时间窗口升空;16日晚上8时,距离申报频率失效仅剩4小时,卫星信号终于从两万公里外的太空传回来。”

  “那一刻,常年沉默的‘北斗人’放声地哭、放声地笑。中国人,终究把星空资源紧紧握在了自己手中。”在讲述这个故事时,周宗锟难掩激动之情。

  中国北斗,闪耀苍穹。如今,武汉大学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研究中心核心团队已把北斗的定位精度做到了1毫米级别,达到卫星定位技术的极限精度。同时,该团队也把北斗的定轨精度做到了国际组织公认的世界第一。

  周宗锟介绍,依托武汉大学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研究中心核心团队的研发技术,湖北已经成为世界级的北斗产业聚集地。在武汉车谷,利用北斗成功实现了汽车自动驾驶;在武汉光谷,北斗导航产业链上的730多家企业正茁壮成长。

  北斗,不仅是中国的北斗,更已走出国门,让世界人民受益。周宗锟介绍,北斗目前已在全球一半以上国家得到应用,合作共赢的北斗种子已经播撒到“一带一路”国家,兼容开放的北斗标准,也成功写进了国际组织。

  “90后”村支书程桔:

  种药材养龙虾带领村民脱贫致富

  程桔与大家分享故事《我在大市等大家》。长江日报记者 刘斌 摄

  5月30日下午,在“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湖北的实践”专题宣介会上,湖北省崇阳县大市村党支部书记程桔分享了关于乡村振兴的基层故事。

  大市村,曾经是省级重点贫困村。2014年,程桔从广州回到家乡,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从设计师到村支书,对程桔而言,挑战不言而喻。

  “我心里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带着乡亲们富起来。”当时,大市村基础设施落后,发展村经济千头万绪,程桔首先想要做的一件事就是:修路。然而,带领村民集资修路,遭遇到了很大的阻力。在村民眼中,程桔只是一个“90后”黄毛丫头,说话不可信。

  办法总比困难多,为了让乡亲们放心,程桔拉上父亲给大家吃下“定心丸”,“如果钱最后要是还不上,我和我爸就是卖房子,也要把钱还给大家”。程桔自嘲“当了一回‘坑爹’的人”。

  终于,在程桔的带领下,仅用了3个月的时间,村民们就将烂泥路整修一新。因为这件事,她也第一次赢得了村民们的信任。

  修路只是第一步,怎样让村民们的荷包鼓起来,才是最重要的。在程桔和村党支部同志们带领下,大市村乡亲们在土里种黄精,水里养龙虾,山上放山羊,树上挂枇杷,逐步发展起了稻虾共养基地、特色水果基地、柑橘基地和中药材基地等各类产业项目。

  如今,大市村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通过网络宣传,大市村还成了乡村旅游的“网红打卡地”。程桔说,吃点新鲜农家菜,喝点自酿甜米酒,走的时候带点瓜果山货,每一位来这里的游客都能“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程桔甘愿放弃城市生活,扎根农村,投身乡村振兴事业,一步一步带领村民脱贫致富,成为无数基层共产党员的缩影。

  程桔说:“看到我的家乡越来越美,看到我的乡亲们越来越富,看到越来越多的同龄人跟我一样回到家乡,干的这一切,一个字,值!”

  中铁大桥局总工程师毛伟琦:

  武汉力量海内外建桥4000余座

  毛伟琦与大家分享故事《世界桥 中国梦 武汉造》。长江日报记者 刘斌 摄

  “让世界变得更近,是我的梦想。让一座座桥梁跨越天堑、连接南北,我们将不畏艰难,奋力奔跑。”5月30日下午,在“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湖北的实践”专题宣介会上,中铁大桥局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毛伟琦自豪地讲述了武汉建桥人的奋斗与梦想。

  世界建桥看中国,中国建桥看武汉。诞生、成长、壮大在武汉的央企——中铁大桥局,设计、建造了海内外4000余座大桥,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先后在缅甸、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设桥梁工程。

  毛伟琦特别说到关于孟加拉国帕德玛大桥的故事。孟加拉国有一条河叫恒河,这条河流向印度洋,恒河宽度超过6000米。长时间以来,当地居民过河都是乘坐渡船,往往需要三个多小时甚至更久,如果遇到雨季涨水,可能需要一到两天。这不仅时间长,也非常危险,人们渴望有一座桥能够连接两岸。

  毛伟琦介绍,2014年,中铁大桥局从全球40多家企业中脱颖而出,成功中标孟加拉帕德玛大桥,这也是中国企业在海外承揽的最大单体桥梁工程。通过近8年的艰苦努力,中铁大桥局成功兑现承诺,为当地民众建成了这座“梦想之桥”,彻底结束了两岸居民摆渡往来的历史。

  如今,孟加拉国人民仅需10分钟便能过河。除了交通时间上的大大缩减,这一座桥每年为孟加拉国的GDP带来1.5个百分点的增长。毛伟琦说:“3个小时到10分钟,这是时间的缩短,也是人与人之间距离的缩短,更是由贫穷到富裕的差距。”

  江豚摄影师杨河:

  水清岸绿,江豚回来了

  杨河与大家分享故事《我与江豚》。长江日报记者 刘斌 摄

  “水清了,岸绿了,鱼多了,江豚回来了!这一切真好!”5月30日下午,在“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湖北的实践”专题宣介会上,江豚摄影师杨河分享了自己遇见江豚、跟踪拍摄江豚的故事。

  现场,杨河展示了许多由他拍摄的江豚照片,主角都是同一只江豚。在他的讲述中,他与江豚的初次相遇是在去年2月,那天他在江边看到一只江豚正在水里不断地挣扎,它越挣扎就被绳子勒得越紧。危急关头,杨河赶紧掏出手机打电话向渔政部门求救。渔政工作人员很快赶到,为这头江豚解除了“捆绑”。

  “我觉得江豚是有灵性的,它好像记住了我。”杨河发现,后来每次只要他去江边拍江豚,它总能出现在他的镜头里。为什么如此确定是它?那是因为它的尾巴上,有一个明显的伤口。

  2个月后,杨河再一次拍到这只曾被救助的江豚时,惊喜地发现,它肚子大了,怀孕了。3个月后,江豚有了自己的宝宝。“它还带着宝宝来看我”,杨河言语间都是满满的温馨。

  杨河说,他跟拍江豚已经有5年了,以前江豚很难拍到,一是数量少,二是怕人。而现在他几乎天天都能拍到江豚,尤其是最近两年,随着长江大保护的不断推进,长江的水质越来越好,江豚的数量也越来越多了。

  “是的,长江越变越好,这是生活在长江边的人共同的感受。”杨河用镜头告诉我们,江豚与我们一样都越来越爱这更加美好的母亲河。

  社区书记周林:

  社区一年365天都有志愿者服务

  周林与大家分享故事《华锦的幸福生活》。长江日报记者 刘斌 摄

  基层治理难题如何有效破解?在湖北武汉的华锦社区,可以找到答案。5月30日下午,在“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湖北的实践”专题宣介会上,武汉市武昌区南湖街道华锦社区党委书记周林分享了她和社区的故事。

  华锦社区是一个20多年的老社区,居民超过1.2万人。老社区、居民多,麻烦事自然不少。“在华锦,社区的麻烦事都是通过居民议事会来组织大家解决。”周林现场分享了一个十分特别的现象,“在我们召开议事会的时候,常常会出现一个特别有意思的情况,应到10人,实到50人。最多的一次,应到30人,实际来了200多人。”

  为什么华锦社区的居民会有这么高的积极性?在周林看来,是因为在华锦社区,老百姓自己的事情,自己说了算。

  以社区停车位改造为例,华锦社区最初只规划了337个地下停车位,1999年的时候勉强够。如今,社区居民的日子越来越好,家家都买了车,小区现有车辆1100多辆,停车位严重不足。

  停车位一定要改,但是该怎么改?周林说,社区召集专业规划师和居民里的“土”专家一起,根据小区空间进行了停车位改造的初步设计,做了不同的方案在广场公示,让居民进行投票。她认真记录每一位居民的反馈诉求,还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广泛收集大家的意见。

  “比如,一楼的居民说不行,车位离楼栋太近了,晚上吵,有尾气,还可能侵犯隐私,那就把车位挪远一点,还加设了绿化带隔离;又有人说车位占了绿化,不合适,那就铺植草砖,让草能继续生长。”周林介绍,经过改造,华锦社区正规停车位增加了200多个,1000多辆车都有了自己的位置,“还有西大门改造、共享小花园等,都是用这个方法进行了改造提升。”

  大家的事大家说了算,华锦社区的居民都有了归属感和主人翁意识,社区志愿服务活动也开展得越来越丰富。周林介绍,社区居民自发成立了30多个志愿服务队,每6个人中就有一个是志愿者,社区一年365天都有志愿者服务。

  坚守社区工作20多年,周林见证了社区道路越来越干净,环境越来越好,邻里生活也越来越和谐,“大家想在一起,干在一起,都从‘旁观的你’变成了‘行动的我’,每一位居民都是了不起的居民”。

  全球文旅博主、阿根廷青年功必扬:

  在湖北看到了中国的开放和包容

  功必扬与大家分享故事《湖北,我的第二故乡》。长江日报记者 刘斌 摄

  “在今天,我可以很负责地说,让我幸福感很高的国家就是中国,稳定、繁荣是我对它最深的感受。”5月30日下午,在“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湖北的实践”专题宣介会上,全球文旅博主、阿根廷青年功必扬在分享中毫不掩饰对中国的喜爱,还将湖北看作自己的第二故乡。他曾去过40多个国家。

  从2009年开始,功必扬有一大半时间都在中国。2014年,他第一次来到湖北,从那一刻开始,他就被这里的一切吸引住了。“清晨的美食、夜里的烧烤、蓬勃发展的高新区、方便的城市交通……10年间,我来湖北数十趟了,在这里认识了很多朋友,就像家人一样。可以这么说,湖北就是我的第二家乡。”功必扬说。

  在武汉,他参加了《文脉颂中华》活动,一身京剧武生扮相出现在汉街。他说,自己对武汉最直观的印象就是“一座现代科技和传统文化相互融合的国际大都市”。

  在神农架的原始森林里,他见到了世界珍稀保护动物金丝猴。当他把这些照片上传到国外社交媒体上,很多外国朋友非常羡慕他在中国的生活。

  在恩施,他就着辣椒酱吃三碗饭,还把辣椒酱带回阿根廷给家人,他们至今念念不忘。现场他还展示了一段他和几位外国朋友与当地村民一起围着篝火跳土家族摆手舞的视频。他说,通过这个舞蹈,他真实地感受到中国的开放和包容,“不管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我们一起跳舞的时候是发自内心的快乐”。

  功必扬还从另一位外国朋友的身上看到了中国的开放和包容。在武当山学习太极拳时,他认识了来自美国的杰克。功必扬吃惊地说:“他可是武当三丰派第十六代武术传人。我从没想过,武当文化的传人还能是一名外国人。”

  功必扬表示,未来他希望自己能够继续成为中阿文化、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让更多的外国朋友看到真实的中国。

  (长江日报记者吴曈 范婷婷 )

  【编辑:王戎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