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6月15日讯(记者王慧纯 通讯员李傲)武汉“入梅”倒计时,16日-19日,我市有一次大到暴雨、局部大暴雨天气过程。虽然首场梅雨来势汹汹,但省气象专家预测,今年又是一个弱梅雨年。
三个标准判断6月16日“入梅”
湖北省常年入梅时间为6月15日,今年6月16日入梅,相较于常年偏晚。武汉区域气候中心高工张灵介绍,气象判断入梅有3个标准,动力、热力及雨日,“从动力条件上讲,需要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过北纬19°,即第一次北跳跳到北纬19°到20°之间;热力条件指梅雨需要的高温高湿环境,日平均气温要达到22℃以上;此外还需要满足雨日条件,湖北省梅雨检测的50个站点的1/3以上,即17个站点雨量超过0.1总雨量达到2毫米,才能判断‘雨日’。”在这3个条件成立的基础上,判断6月16日为我省入梅日。
今年梅雨季总体偏弱
去年我省也是少梅天气,入梅后短期内对武汉市影响不大。今年“入梅”首场过程就是暴雨范围广、累计雨量大,并伴有强对流天气,为什么仍判断为弱梅雨?武汉中心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陈璇表示,整体而言,今年入梅较常年同期略晚,出梅较常年同期略早(湖北省常年同期7月11日出梅),梅雨期长度总体偏短,梅雨总量也偏少。具体来说,今年首次暴雨过程影响较大,但梅雨分布特点以过程性降水为主,点上强,面上弱,雨带存在流动性,初步预计,不是典型的2006年、2020年那样持续大范围强降水的梅雨期。考虑到雨量强度和长度,综合气象标准之下,给出的预测结果是今年梅雨季呈现偏弱的特征。
专家提示梅雨期注意蓄水
武汉区域气候中心高工刘凯文表示,目前我省夏收已经完成,6月以来,我省西部和北部出现多次降水过程,对缓解旱情和一季稻夏玉米播种出苗有利,但中东部降水普遍偏少,其中鄂东南、江汉平原南部、鄂东北大部降水偏少四-九成,目前全省有21个县市出现轻度到中度气象干旱,梅雨期降水有利于缓解旱情,增加农业蓄水,但需要防范强降水、雷暴大风天气造成不利影响,要做好梅雨期间农田涝渍灾害和病虫害的防御工作。
专家强调,今年梅雨强度偏弱,出梅后可能出现阶段性高温干旱,梅雨期间在保证水库防汛安全条件下,应尽量多蓄水,应对出梅后高温干旱对农业的不利影响。对于武汉这些城市而言,需防范梅雨期的短时强降水、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对城市运行、交通航运、建筑施工、电力设施、生产生活等造成不利影响,做好防御工作。
【编辑:邓腊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