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的夏天凉爽又热情。这份凉爽是送给八方来客的贴心礼物,这份热情则缘于长春振兴发展的澎湃活力。
19日至21日,盛夏的长春迎来远方的客人——“十五城共话振兴突破”全国15家副省级城市党报新媒体联盟采访团。媒体代表们在3天时间内集中采访,走进城市地标、制造业最前沿、创新高地和文旅融合发展样板地,深入长春,感知长春,用脚步丈量长春高质量发展的变化,用笔触、镜头向全国推介这座正在向着产业兴旺、创新活跃、文化繁荣、生态宜居、人民幸福的高质量发展目标迈进的活力之城。
近看“摇篮”新风景
工业底蕴是实力更是动力
工业是东北老工业基地长春的立市之本、兴市之源、强市之基。1956年,中国第一辆解放牌卡车在这里诞生,中国不能造汽车的历史结束了;1958年,中国第一辆“东风”牌小轿车驶出了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试制车间;1959年,中车长客制造出新中国第一辆铁路客车……一个个发生在长春的奇迹见证着一座城市厚积工业底蕴的成长历程,也成为长春工业发展最生动的注脚。
沿着工业发展脉络,采访团先后来到“新中国汽车工业摇篮”中国一汽、“轨道列车摇篮”中车长客,在“摇篮”里感受长春深厚的工业底蕴,触摸城市发展的活力。
中国一汽创新创业七十年成就展上,采访团边走边看,试乘活力智能小巴,亲身体验无人驾驶的科技感,随着各种创新成果了解一汽红旗品牌的升级之路,宁波日报副总编辑史伟刚为中国一汽荒原建厂、换型改造、轻轿腾飞、自主强音、振兴红旗的发展历程深感震撼,“我们这一代人认识中国汽车缘于解放品牌,这次有机会走进一汽,实地感受一汽70年的辉煌历程,让我更为中国汽车产业的创新发展和取得的成绩感到自豪。”
一汽红旗繁荣工厂内,自动导引运输车有序运行,举升机、机械臂各司其职,生产设备隔空连接……高度现代化的生产场景引来一声声赞叹,“科技自立自强为一汽集团产品创新、转型升级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每每看到红旗汽车的标志都让成都日报新媒体部编辑郑涵倍感亲切,“在创新发展中,我们的民族汽车品牌跑出了新风景。”
“产业报国,工业强国,强大中国汽车产业”的理想信念深深融入中国一汽的血脉。
“一定要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中国一汽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坚持以全面创新驱动为主线,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努力推动中国汽车产业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树立民族汽车品牌,打造世界一流企业……新中国汽车工业的摇篮正以“这边独好的新风景”继续创造新奇迹,谱写新辉煌。
作为长春工业的龙头企业,一汽集团是我国汽车工业的“长子”,中车长客则是我国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的“金名片”。
采访团走进位于长春西部的中车长客高速动车组制造基地,车间里,一列列动车组整装待发。疾驰在祖国各地的高铁列车,近40%产自这里。大家登上复兴号京张智能动车组和下一代地铁车厢,感受科技制造、创新驱动的无限魅力,惊叹于中国高铁的智能制造水平和科技创新实力。
“中车长客是我国高铁动车的龙头企业,这些年坚持科技自主创新战略,锐意进取,改革创新取得了显著成绩,把高铁动车打造成我们国家的亮丽的名片,成了国之重器。”广州日报副总编辑周成华赞叹道。
从白山松水到南海之滨,从戈壁大漠到锦绣江南,中车长客人勇担时代使命,持续擦亮高铁“国家名片”金字招牌。“我相信今后中车长客一定能够牢记嘱托,再接再厉,再创佳绩,为中国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周成华说。
中车长客的产品目前已经出口到美国、澳大利亚、巴西、以色列、沙特阿拉伯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凭借着关键核心技术的掌控和卓越的本地化服务能力,眼下,中车长客正在积极向全世界推送中国技术、中国产品、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探访“前沿”新阵地
创新驱动是底色更是底气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在科技创新这条强国之路上,长春从不曾缺席。
20日,采访团来到长春新区规划展览馆,在现代化、高科技的“解说”中感受创新迸发的澎湃活力。
长春新区规划展览馆建有12个展区及两个特色功能区,集中展示新区各项规划及建设发展动态。采访团一路参观,了解长春新区产业布局、创新引领、营商环境等板块。一个个创新成果、一项项改革创新案例吸引了宁波日报总编室副主任杨在秀的目光,“作为新一轮东北振兴的引擎,长春新区跑出了加速度,无论是构建新型现代产业体系,还是体制机制改革,长春新区都展现出了引领的姿态。”
长春新区始终坚持高水平规划、高标准建设,走集约化、内涵式发展道路。这里有“专精特新”的企业矩阵,“专精特新”企业已达366户,其中国家级23家占省市38.9%和58.9%。这里正拥抱光电信息产业的“蓝海”,吉林省航天信息园集卫星研发、生产、检测、试验于一体,已具备年产100颗卫星、200架无人机能力。这里正在打造千亿级“长春药谷”,长春新区规划出18.4平方公里土地,集聚基因工程、生物疫苗、现代中药、高端医疗器械及化学药品生产研发等多个特色细分产业集群。
站在主体沙盘前,采访团不禁为眼前的加速发展景象赞叹:长春在创新驱动的轨道上越走越稳。
在长春新区有一处“群星闪耀”基地——长光卫星,它用百星飞天谱写了长春冲刺光电信息产业赛道的雄心壮志。
“像造车一样造卫星,这样的想法放在十几年前是难以想象的。”走进长光卫星,流水线上造卫星的场景令济南日报总编辑、 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张楠为之惊叹。“刚才听了介绍,公司员工由40多人发展到800多人,硕士以上学历占八成以上,说明长光卫星有一支高素质人才队伍,它自身发展有一些独门秘籍,这是一家非常有竞争力的企业!”
如今,长光卫星技术团队已掌握“星载一体化”“机载一体”多项关键技术,具备了整星以及先进光学载荷的研制能力。长光人让“吉林制造”的标签,在苍穹中熠熠生辉。
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14年12月1日,是全国第一家集卫星研发制造、运营管理和遥感信息服务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商业遥感卫星公司,也是东北首家“独角兽”企业。2015年10月7日,由公司自主研制的“吉林一号”星座首组四颗卫星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创造了国内多项第一,其中“吉林一号”光学A星是我国第一颗商用高分辨率遥感卫星,由此拉开了我国商业航天大幕。
今年6月15日,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以“一箭41星”的形式发射了高分06A等41颗自研卫星,刷新了中国航天单次发射卫星数量最多的纪录,同时也标志着“吉林一号”卫星星座组网工程成功实现“百星飞天”的阶段性目标。
从无到有,不断攀升的数字,照亮了长光卫星的自主创新发展之路。年轻的科技工作者,用智慧和青春不断谱写着中国商业遥感卫星的传奇。
“科技竞争,必须创新”“作为吉林省商业卫星事业的先行者,长光卫星以一往无前的创新精神,于无路处开路,在探索中前行,这是值得借鉴的……”采访团纷纷表示。
目前,以长光卫星为龙头的航空航天产业,已集聚上下游企业300多家。作为国内唯一一家集卫星研制、运营管理到信息服务的全产业链高新技术企业,长光卫星成为东北首家“独角兽”企业。
问鼎苍穹,追逐星辰大海。随着商业航天迅速发展,由“长光卫星人”打造的卫星+互联网的产品“吉林一号”,已勾勒出一幅让人向往的商业蓝图。以科技创新为发展引擎,一路高歌,奔向太空。
走进“富美”新画卷
乡村振兴是目标更是使命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任务。按照国家战略部署,沿着建设农业强市的路径,长春这片黑土地上升腾起万千气象。
梅花鹿正是采访团推开长春乡村振兴大门的第一道风景。
汽车刚刚驶入双阳区,丰富多元的鹿元素扑面而来,一“鹿”相伴。萌萌的小鹿是双阳区的城市品牌形象,广场、街头的雕塑讲述了一个个与梅花鹿相关的故事……这也让采访团对于中国梅花鹿之乡充满了好奇,如何以鹿为媒,打造百亿级产业?采访团深入东鳌鹿业、博文鹿业、长龙鹿业及中国双阳梅花鹿博物馆寻找答案。
“参观了三家鹿业企业,我看到了鹿产业全链条发展的勃勃生机”“都说梅花鹿身上都是宝,真是百闻不如一见”“当地还在充分挖掘鹿业的内涵和外延,走出一条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路”……采访团边听介绍边思考。
作为特色优势产业,推动梅花鹿产业发展是我省落实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主动选择。双阳区抢抓发展机遇,聚力规模养殖、良种繁育、精深加工、品牌销售、特色文化五大基地,全力打造面向全国的梅花鹿产品和东北名优特产集散中心。
截至目前,双阳区梅花鹿总量达到32万头,养鹿户1.3万余户,年产鹿茸500余吨,鹿业全产业链产值突破70亿元,今年年底将达85亿元,力争“十四五”期间实现百亿元的目标。
与萌萌的梅花鹿告别后,采访团又来到位于双阳区奢岭街道的长春奢爱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在黑土地上感受乡村振兴的强劲脉动。
长春奢爱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是一家以有机果蔬和草莓种苗为主要发展方向的企业,不断通过推动农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草莓培育棚里,水肥一体化自动喷灌机为植株精准补充营养,蔬菜大棚内物联网装置科学控制环境因素,节约成本,提高产量……“双阳区自然资源特别丰富,这是长春在自然资源上一个特别独特的禀赋。当地把产业发展和自然资源结合得特别紧密,做到一乡一品,绿色可持续发展,也是很好地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主编查锴感慨道。
生态农业、休闲观光、温泉康养、农耕文化……在这里,品地道东北菜、住乡村特色民宿、游农家乐,已成为城市周边不少人短途游的目的地之一。
触摸“如画”好风光
文旅融合是趋势更是机遇
文化成为旅游的灵魂,旅游成为文化的载体,在连续几年的大力度探索推进中,我市在文旅产业发展方向愈加明晰——文化促进旅游品质提升,旅游促进文化广泛传播,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文旅交融,打造如诗如画好风光。
长影旧址博物馆成为此行的必选目的地。
制作第一部动画片《瓮中捉鳖》、第一部长故事片《桥》、第一部译制片《普通一兵》……作为新中国第一家电影制片厂,长影创造了新中国电影的七个第一,如今这些第一与第一背后的故事都被浓缩进了长影旧址博物馆,以博物馆语言连接起长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长影旧址博物馆记录了长春电影制片厂的发轫、进展、繁荣与变迁,通过文物保存、艺术展览、电影互动等形式,呈现电影艺术、电影道具、电影特技、电影工艺、电影生产等多重主题。
采访团沿着时间脉络一路穿梭在光影世界,观看道具展、译制片展,踏访混录棚、演播大厅,系统地了解电影传统生产工艺流程和电影拍摄的奥秘。
哈尔滨日报总编辑于天夫时不时与讲解员交流,分享他记忆中的长影,“这些老电影还有插曲我都非常熟悉,可以说长影陪伴着一代又一代人成长,为我们留下许多美好回忆。”
“从1949年至2013年,长影一共拍摄了900多部电影,译制了50多个国家不同题材不同类型的影片1100多部。”
“据数据统计,《保密局的枪声》当时的观影人数达到了6亿人次。”讲解员每说出一个数据都会引起采访团的热烈讨论,而在于天夫眼中,最珍贵的却是长春对电影文化的挖掘、保护、传承,“长影旧址博物馆将电影工业主题旅游和长影的艺术历史、发展史相互交融,让观者沉浸式走进大银幕背后,更深入地寻根寻源。”
从兴山建厂到创造七个第一,到开辟中国电影多片种发展新纪元,长影在中国电影史上树起的一座座不朽丰碑就这样融入了城市文脉,擦亮了文化名片。
如今,文旅融合发展逐渐成为传承历史文脉、撬动经济活力的重要载体平台。
位于双阳区的盛世图腾马文化园便以讲述马文化的特独定位成为乡村旅游业的“一匹黑马”。
21日,采访团来到盛世图腾马文化园,一睹汗血宝马的风采。作为省内大型的汗血马基地之一,这里以马文化为基础,建设了国际标准汗血马展示馆、室外马术场、马文化博物馆等场地。
在马文化展馆,采访团通过各式文物及艺术品,深入了解底蕴丰富、耐人寻味的马文化。一场精彩的马术展示,更为采访团带来了一场视觉盛宴。
“如果说之前参观的国之重器和智能制造代表着长春的激情与速度,这两天文旅农融合项目则是城市生活美学的一个象征。双阳的文旅农融合项目硬件建设非常好,建议继续在公众知晓度上下功夫,吸引更多的人走进双阳,来到长春。”杭州日报全媒体新闻中心副主任涂孝丰表示。
3天的采访行程让采访团领略了长春的独特魅力——
“以前知道长春有一汽、中车长客,没想到现在在光电信息、生物医药领域也交出了相当好的成绩,这也彰显了长春聚力科技创新的坚定信心。”
“初次来长春,第一眼便被满眼的绿色吸引,凉爽的微风,清新的空气,在向我们展示着长春生态环境建设的成果。”
“长春城市规划水平高,城市建设各个方面给人留下了难忘印象。马路上干净整洁,人民热情好客,夏天能有这种凉爽的天气……长春是一座让人来了以后不想走的城市,在此衷心祝愿长春发展越来越好!”
“长春是东北老工业基地,她却从没有站在成绩单上停滞不前,躬身在汽车、轨道客车领域深耕,不断突破卡脖子技术,攻克核心技术,这些都是我们回去后要推介的长春故事。”
……
在一声声赞叹、期待中,长春持续释放着生机勃发、宽容大气的魅力。
在更多的祝福、建议中,长春迈上提标、提速、提质、提效的新台阶,向着全面振兴新突破的目标勇毅前行。
(来源:长春日报融媒体 记者朱怡 张鑫多 摄影张扬)
【编辑:王戎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