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联系我们:027-85695666

以绿为底 不负期许 ——新时代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武汉实践

新闻中心 > 都市圈频道 > 武汉

2023-08-03 06:53 来源: 长江日报
【字体:

  2013年7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湖北武汉考察。他凝望长江、眺望荆楚,深情寄语:努力把湖北建设成为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争取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走在全国前列。

  “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探索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子”……十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前往长江上、中、下游调研,三次主持召开座谈会,深刻阐释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辩证关系和战略考量。从“推动”到“深入推动”再到“全面推动”,习近平总书记对长江经济带念兹在兹、牵挂在心,为长江经济带发展掌舵领航、把脉定向。

  阳逻港一期码头物流畅旺(无人机全景照片)。新华社记者伍志尊 摄

  十年对标对表,十年担当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句句叮咛,成为指引湖北武汉做好各项工作的根本遵循。十年来,武汉全市上下牢记嘱托,砥砺奋进,扛牢“守护好一江碧水”的政治责任,努力走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长江新区谌家矶。 记者刘斌 摄

  “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高水平保护母亲河,确保“一江清水东流”

  长江水系支流众多、生态系统独特,也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为典型的区域。

  2016年1月,在长江上游的重庆,习近平总书记召开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提出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为了大江焕新颜,武汉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迅疾而动,积极担负“一江清水东流”的重要使命,筑牢长江中游生态屏障,推动长江生态环境保护取得阶段性成效。

  使用无人机巡查排污口。记者刘斌 摄

  江河治理如何实现上下游齐心协力?解难题就要抓住“牛鼻子”。2017年,武汉在全国首创跨区断面水质考核,单月考核,双月通报,年度算总账,哪里出现问题,辖区主要负责人会被约谈。

  扎住污水口,就抓住了共保一江清澈的根本。

  追根溯源、对症下药。2019年起,武汉推进河湖排口排查整治,完成长江、汉江1660个排污口整治和全市全部165条河流的排口排查。

  北湖污水处理厂光伏发电项目。记者杨丝涵 摄

  2020年9月,武汉建成国内一次性建成规模最大的北湖污水处理厂,半个武昌城的污水通过埋深超过40米的大东湖深隧,奔向污水处理厂,以优于国家标准的方式处理后,排至长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优化已有岸线使用效率”“抓紧解决沿江工业、港口岸线无序发展的问题”。

  城区沿江码头林立、趸船散布,影响环境,有碍安全,武汉果断坚决,以“雷霆之势”掀起岸线整治。

  航拍镜头下的武汉长江大桥。长江日报资料图

  2019年3月,119岁的王家巷码头告别长江舞台。汉口武汉关至龙王庙一带,曾经的20多个码头不见了,只见江面清朗,天宽云阔。

  这一改观得益于武汉对长江、汉江岸线资源的整治:103个码头优化调整,47公里岸线清理腾退。十年来,武汉移走码头380多个,关改搬转沿江化工企业86家。

  精准、科学、依法治污,换来的是水清岸绿。近年来,长江武汉段水质已稳定保持Ⅱ类,为20年来最优。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长江拥有独特的生态系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宝库。”保持长江生态原真性和完整性,武汉持续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不断提高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

  2020年7月1日,武汉全面开启长江十年禁渔。江上全部620艘渔船退捕,拆解封存。

  空、天、水、岸立体监管,武汉推进“智慧渔政”建设,在长江、汉江流域沿线铁塔上,布下百余个高点监控,融合红外热成像等高科技手段,实现无人自主360°巡航、全角度实时监测。

  武汉渔政执法人员沿江巡渔。记者刘斌 摄

  江河湖泊生态系统是否健康,一看水,二看鱼。

  “长江江豚回来啦!”2020年8月以来,被称作长江生态“晴雨表”的长江江豚,在长江武汉段不断被目击。当年12月,中国科学院水生所宣布,武汉白沙洲水域正形成稳定长江江豚群体栖息。在水生生物专家看来,长江江豚回归正是全面禁捕效果的显现——水质优良,鱼类丰富。

  洞庭湖与长江汇合处,长江江豚跃出水面欢快嬉戏。记者苗剑 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长江经济带作为流域经济,涉及水、路、港、岸、产、城和生物、湿地、环境等多个方面,是一个整体,必须全面把握、统筹谋划”。要加强生态环境系统保护修复。

  以前,河湖治理往往受限于部门分治、地域分治、见水治水。从体制机制上破解难题,用改革创新的办法攻坚克难。2021年,武汉市在全国率先施行流域河湖长制,将全市划分为17个流域,流域河湖长制打破行政区划、水陆域分界,变单个河湖治理为流域综合治理,流域治理力量更足。

  以流域综合治理为基础,统筹推动四化同步发展。

  “拯救濒危鱼类 共建生命长江”增殖放流。记者刘斌 摄

  流域统筹,跨市联动,2022年11月,武汉、鄂州、黄石、黄冈四市签订河湖长制一体化发展工作方案,共同推进跨市河湖治理和管护。近年来,武汉还与省内多市加强合作,形成流域治理强大合力。

  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今天的武汉从昔日“人水相争”变“人水相依”,这里天净水阔,满眼皆绿,城与人与大自然各得其所、祥和安宁。

  “要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动力转换,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创新驱动绿色低碳,不断提升“含新量”“含绿量”

  大江奔流,发展潮涌。长江经济带覆盖沿江11省市,人口规模和经济总量占全国一半,新旧动能转换对于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至关重要。

  2018年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武汉主持召开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重点阐述了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需要正确把握的五个关系。

  “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不能把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割裂开来,更不能对立起来”“要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动力转换,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无人机俯瞰光谷科学岛。记者周超 通讯员张璨龙 摄

  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掷地有声,殷殷期望武汉牢记在心、扎实推进。武汉着力把科教人才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大力发展创新性产业集群。以创新为第一动力,科创引擎向“高”而立、向新而“进”,发展新领域新赛道渐次打开,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不断培育。

  全球最大尺寸光纤预制棒、国内首个400G硅光模块、国内最大功率10万瓦光纤激光器、国内首台新型显示喷印装备……

  一项项全球领先、全国首创的重大科技成果,从武汉涌现。新技术、新产品打开了新市场,武汉经济在“新”上不断下力、潜心向前。

  武汉人工智能计算中心。记者高勇 摄

  一批新成果在业内刷屏。华中数控股份有限公司发布的五轴数控系统产品包,让飞机、船舶等高端制造领域的国产数控系统自主可控性能向前迈出一大步;命名为“快舟·锐科激光号”的快舟一号甲固体运载火箭,其核心部件由武汉锐科光纤激光公司生产的激光器焊接,零部件焊接效率提升了3倍……

  一批新产品产销两旺。东风公司旗下多个品牌在欧洲市场获得重大突破,今年将挑战25万辆出口目标,跑出国产新能源汽车出口“加速度”。

  基于自主硅光技术的800G可插拔式光模块。记者高勇 通讯员俞智君 摄

  “推动生产线上搞科研、实验室里谋转化成势见效。”武汉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以企业为主体的科创平台正在武汉加速形成。

  近日,湖北车规级芯片产业技术创新联合体在关键核心技术掌控方面正逐步“挂果”,实现3款国内空白车规级芯片首次流片;由行业一流企业和知名高校共同组建的湖北省数字交通产业技术创新联合体正式启动。

  目前,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创新平台1900多个,其中国家级创新平台155个。今年上半年,启动建设6家重点中试平台,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1000亿元,完成全年目标近七成。

  华工科技员工展示生产的400G光模块。记者高勇 通讯员俞智君 摄

  武汉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一大批企业迅速壮大,脱颖而出,一批批新赛道产业项目落子聚势,一个个新领域产业平台汇聚势能,托起了武汉产业集群的坚实底座。今年上半年,全市新增在孵企业900余家。

  “长江经济带的各个地区、每个城市都应该也必须有推动自身发展的意愿,这无可厚非,但在各自发展过程中一定要从整体出发,树立‘一盘棋’思想,把自身发展放到协同发展的大局之中,实现错位发展、协调发展、有机融合,形成整体合力。”

  大力发展以武鄂黄黄为核心的武汉都市圈,是加快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的关键之招,是引领长江中游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之举,是基于武鄂黄黄发展优势提出的务实之策,将加速打造引领湖北、支撑中部、辐射全国、融入世界的重要增长极,为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提供坚实支撑。

  光谷科学岛骨干路网已经连网成环。 记者周超 通讯员张璨龙 摄

  武汉勇当龙头,坚决扛起责任使命,经济协同、产业溢出效应正不断显现。

  翻开光谷科创大走廊规划图,以东湖科学城为核心,向东连接鄂州、黄石、黄冈、咸宁,延展百余公里。城市的科创要素在都市圈内流动,为区域发展提供动力。

  武汉都市圈创新建设成效初步显现,圈内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数量均突破15000家。

  跨越武汉、鄂州两市的武汉新城,今年新开工重大项目175个、总投资超过1600亿元,截至目前,已集中开工41个、总投资520亿元。

  沿着长江,武汉高质量发展的美丽新图景逐渐铺展。

  “使长江经济带成为我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主战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主动脉、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主力军”

  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打造新时代“九州通衢”

  盛夏时节,阳逻港船来船往,一片繁忙。

  2020年11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南京主持召开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主战场”“主动脉”“主力军”,为长江经济带发展赋予了新使命。

  “长江流域要加强合作,充分发挥内河航运作用,发展江海联运,把全流域打造成黄金水道。”习近平总书记曾这样指明具体方向。

  打造黄金水道,畅通长江经济带双循环的主动脉,武汉必须且应当承担更大责任、发挥更大作用。

  阳逻港一期码头一片繁忙。记者刘斌 摄

  2013年3月,武汉开通阳逻港—上海洋山港“江海直达”天天班航线。一条长江中游航运的主枢纽由此在武汉形成。

  2019年11月,武汉开通点对点汉亚直航班轮。从阳逻港启航驶向日本大阪、名古屋、神户等港口。2021年10月,武汉至日本江海直达航线继续延伸至韩国釜山港。2022年10月,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港至武汉阳逻港首航成功。

  2022年,武汉港累计完成集装箱吞吐量269.97万标箱,集装箱吞吐量再次稳居长江中上游第一大港的位置,基本建成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

  华航汉亚1号抵达阳逻港。记者刘斌 摄

  立足长江黄金水道,武汉港形成了一个以武汉至上海为轴、长江中上游港口至武汉港为“内陆辐”、上海至全球为“远洋辐”的全球性江海联运网络,黄金水道持续释放“黄金价值”。

  “要构筑高水平对外开放新高地”“要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和共建‘一带一路’的融合,加快长江经济带上的‘一带一路’战略支点建设,扩大投资和贸易,促进人文交流和民心相通。”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明确目标。

  不沿边、不靠海的武汉,曾是沿海开放的“后队”。武汉努力用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积极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迈向新时代内陆开放的“前队”。

  加快建设国际综合交通枢纽,打造新时代“九州通衢”;加快建设国际物流枢纽,打造新时代“货到汉口活”;坚持内引外联、双向开放,打造新时代内陆开放新高地。

  花湖机场的货机首航。长江日报资料图

  阳逻国际港、天河机场、花湖机场、吴家山铁路基地四大枢纽,正以全新姿态拥抱世界。

  四年前,武汉探索把江海直达与中欧班列衔接起来,开展“铁—江—海”联运,开辟了一条贯穿东亚—中亚—中东—欧洲的国际物流新通道。

  江海联动,陆海呼应。今年上半年,中欧班列(武汉)连续6个月单月开行百列以上,累计开行650列,跃居全国第三。

  鄂州花湖机场正式投运。长江日报资料图

  花湖机场作为湖北重要的“空中出海口”,是全省战略布局的关键落子。

  2022年7月正式投入运营以来,花湖机场先后开通了3条国际全货机往返航线。花湖机场国内货运航线将突破40条。其建成投运、加快发展,有力拉升了湖北开放发展的高度。

  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当前的武汉,正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快以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长江日报记者宋磊 汪文汉 李慧紫 实习生付雨洁)

  【编辑:张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