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杨泗港长江大桥一侧向长江下游远望,杨泗港长江大桥、鹦鹉洲长江大桥、武汉长江大桥、武汉长江二桥、二七长江大桥都清晰可见,非常壮观。 长江日报记者胡冬冬 航拍
8月3日,市委十四届五次全会召开,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武汉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进一步明晰“路线图”、制定“任务书”。
任务已经明确,关键在于落实。聚焦落实全会精神,加快推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长江日报记者采访会场内外相关部门、单位和企业代表,大家一致表示,要不折不扣落实好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自觉担当起更好服务全国发展大局的政治责任,激昂斗志,鼓足精气神,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以高质量发展促进高水平保护,努力在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子中展现更大担当作为。
坚持系统思维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武汉
长江及其最大支流汉江在武汉交汇,长江干流武汉段流程达145公里,在长江经济带发展这一重大战略中,武汉占据重要地位、肩负重大使命。
人江相亲,城水相依。守住了生态优先的底线,才能做得好绿色发展的文章。近年来,武汉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一场场生态保护攻坚战接连打响。
作为修复长江生态环境工程的重要举措,“十年禁渔”取得了肉眼可见的成效,“一手抓保护,一手抓养护,我们欣喜地看到,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正在逐步恢复。”市水务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李敏感慨。
“近年来,我们聚焦打好碧水保卫战,深入开展长江大保护和重点流域综合治理,如今河湖风光尽数重现,江河两岸郁郁葱葱。”李敏说,下一步将继续以流域综合治理守牢安全底线,在全市13个三级流域基础上,细化四级河湖小流域底图单元。此外,谋划一批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流域,明确流域安全底线并强化水务基础设施支撑能力,推动流域四化同步发展。
全会提出,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全面提升城市生态品质。
市生态环境科技中心副主任黄宇认为,新形势新任务对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要坚决扛起责任,落实全会要求,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深入推进流域综合治理,加快推进百里长江生态廊道、东湖绿道等重点项目建设,积极探索协同推进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子,真正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武汉。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
把武汉打造成活力迸发的创新之城
有着65年历史的中国长江动力集团有限公司(前身为武汉汽轮机厂)生产的汽轮发电机组,曾为武汉长江大桥至中山大道一带的路灯输送电源。如今,这家企业正加大对余热利用、太阳能光热发电系统等主导产品的自主研发,发电机组能源转化效率已达世界领先水平。
长动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林小传说,加快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要坚持把绿色低碳发展作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提升发展的效率、效益和效能。未来,长动集团还将发挥在节能环保装备领域国家队排头兵的优势,为武汉全面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再作贡献。
当前武汉正处于闯关转型的关键阶段,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必须依靠创新驱动。“过去十年来,长飞公司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把科技的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取得了一系列的创新成果和发展成绩。”长飞光纤光缆股份有限公司光缆首席科学家、生产第二党支部书记熊壮介绍,长飞公司主营业务市场份额已连续7年保持全球第一,成长为全球最大的光纤预制棒、光纤和光缆供应商。
熊壮说,“在坚持创新的同时,长飞公司始终注重对低碳环保和资源节约型产品的开发,推动生产方式绿色化转型。未来还将深入贯彻此次全会精神,投入更多力量,以科技创新和绿色低碳为指引,锚定新产业、新赛道,助推武汉塑造创新驱动发展新优势,打造活力迸发的创新之城。”
作为全国科教重镇和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武汉如何把发展动力更多转到科技创新上来?武汉中科先进技术研究院党支部书记、副院长李尚鎔说,全会更加明确地指明了方向。
李尚鎔说,武汉必须坚定不移以科技创新推动转型升级、结构调整。作为新型研发机构,武汉先进院将坚决扛起责任使命,继续围绕产业需求,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助推更多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产业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
更好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
做强“枢纽” 打造新时代内陆开放新高地
在长江中上游最大水铁联运枢纽——武汉阳逻港,数千个集装箱堆垛成“山”,重型货柜车穿梭其间。不远处的铁水联运场站,长江沿线地区的货物可通过水运至阳逻国际港集装箱水铁联运二期集结,而后搭乘中欧班列(武汉)直接发往欧洲。每天,庞大的客流、物流在武汉汇聚,又依托着铁水公空,奔向全国乃至世界各地。
市交通运输局党组书记、局长邹耘感慨,“新沿海”形成新格局,武汉的“国际范”越来越足。如今,武汉港货物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进入世界内河集装箱港口“第一方阵”,黄金水道辐射能级更强。
“长江经济带在国内大循环中具有重要地位,武汉要加快建设长江中游航运中心,‘新沿海’力争新突破。”邹耘说,下一步武汉不仅要联通内部,更要用支点连支点、枢纽连枢纽,以综合交通枢纽优势促进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互联互通、高效配置,推动交通区位优势加快转化为枢纽链接优势。
通商港口服务(武汉)有限公司人力资源经理郭畅认为:“武汉是‘港口型、陆港型、空港型’三种类型国家物流枢纽,九省通衢的交通区位优势得天独厚,这些都构成‘枢纽链接之城’的重要基石。”
她认为,武汉是长江经济带与“一带一路”的战略交汇点,是内陆地区少有的集铁、水、公、空等国家级运输通道、枢纽于一体的综合运输超级城市。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主动脉,武汉要进一步发挥长江“黄金水道”功能,建成贯通东西、辐射全国、连接国际的重要枢纽,真正打造新时代内陆开放新高地。
“港口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港口转起来,货物动起来。”郭畅介绍,下一步,企业要持续创新驱动,推动数字化、智能化和绿化低碳深度融合;同时,加大人才培育,提升通商港口服务能力,激活武汉都市圈内新发展引擎,为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建设作出贡献。
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
讲好新时代长江故事
武汉自古以来就是长江文化荟萃之地,在促进南北文化交汇、长江流域文化交融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全会提出,“要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为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加快推进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武汉段建设,共同守护好中华历史文脉”“讲好新时代长江故事,打造长江文旅品牌”。
武汉市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樊志宏表示,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是讲好中华文明故事、传承弘扬发展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也是推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平台,更是培育引领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的内生动力。
“如何让文化在发展中实现动力转换,是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关键着力点。”樊志宏认为,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必须深入考虑武汉与文化发展的动力之变、枢纽之变、空间功能之变:以优秀文化吸引集聚人才等高端要素,打造多元包容文化、催化创新创业高地,以文化传承弘扬创新驱动“教育、科技、人才”高质量协同发展。
“长江国家博物馆是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核心引领项目,此外,我们还正在研究推动打造长江商业文明核心区、长江航运文博中心。”樊志宏说。
武汉文化旅游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易晓说,报告对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作出具体部署,集团重任在肩、责无旁贷。
他介绍,下一步,武汉文旅集团将认真学习贯彻全会精神,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充分发挥全市文旅产业“排头兵”作用,推动“长江游览”提档升级,汉口历史风貌区改造、“一桥两山”(长江大桥、龟山、蛇山片区)及沿线两江四岸旅游服务集聚区初见成效。
(长江日报记者李慧紫 吴曈 汪甦 李佳)
【编辑:张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