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8月5日讯 “您家今天身体感觉怎么样?天气热要多注意,给您带了绿豆和西瓜来!”8月2日,蔡甸区蔡甸街道华利村党员志愿者王峰、张誉之与爱心助老员刘文芳、肖小荣组成小分队,上门为95岁村民艾奶奶提供服务。
他们打来温水,为老人仔细擦拭身体,修剪指甲,随后,一边拉家常,一边为老人按摩四肢,以防老人长期卧床造成身体不适。小分队还带来了绿豆、西瓜等食品,嘱咐艾奶奶注意防暑降温。“这么热的天还过来看我,太感谢你们了!”艾奶奶告诉记者,她与儿子同住,但儿子年纪渐长,照顾起来并不方便,去年开始,志愿者、助老员定期到家里照顾自己,每当看到他们这身红马甲,老人就感觉安心。
党员志愿者与爱心助老员上门服务。记者刘晨玮 实习生欧江月 摄
除了可在家中“享老”,农村老年人互助照料中心(服务点)也可满足老年人家门口养老需求。
记者走进蔡甸区蔡甸街道独山村老年人互助照料中心,20多位老年人正在这里纳凉。党员志愿者潘立华、潘超为老人们送上西瓜,“天气蛮热,欢迎您们随时来乘凉!”87岁老人陈奶奶说自己最近几天感觉肩周不适,爱心助老员扶着老人坐上按摩椅,调试仪器找到适合老人的按摩力度。
老年人互助照料中心里,爱心助老员扶着老人坐上按摩椅。记者刘晨玮 实习生欧江月 摄
中心休息室、活动室、阅览室等不同区域功能齐全,干净整洁。来这里活动的老人们围在一起看电视、下象棋、读书看报,大家说笑着,其乐融融。
中心负责人周利芳介绍,中心提供生活照料、文化娱乐、精神慰藉等养老服务。同时,加强与民政部门、街道、村委合作,派出爱心助老员与党员志愿者组成服务队,开展多元化上门养老服务,切实提高老年人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老年人互助照料中心里,志愿者为老人发西瓜。 记者刘晨玮 实习生欧江月 摄
这是蔡甸区农村养老服务建设的一处缩影。在农村地区,养老服务工作面临着上门路程远、专业力量难以全面覆盖、服务队伍较为薄弱等问题。
蔡甸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去年,区里选取独山村、华利村等6个村开展“党建+农村互助养老”试点项目,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发动在职党员、青年、退休干部、老年群众组织等定期到试点街道开展志愿服务,为试点村留守、独居、高龄、失能等特殊困难老人提供助洁、助餐、代办事项、精神慰藉、法律援助等服务。
同时,遴选和培训老年人的亲友邻居等,作为邻里互助养老员,为服务对象开展生活照料、助餐配餐、代办事项等互助养老服务,并牵头组织有结对意愿的老年人成立邻里互助养老小组,根据组员能力和需求指导开展轮值做饭、家政等互助养老服务。
开展主题教育以来,市民政局在深入调查研究中了解到农村老年人居住分散,养老力量不足的问题,积极引入社会力量承接农村养老服务设施运营,为老年人提供助餐、日常照料、文娱等养老服务。
为加强力量,区民政局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依托农村老年人互助照料活动中心等养老服务设施,打造农村基层党建活动平台和邻里互助服务站点,培育党员志愿者和互助养老员两支队伍,开展邻里互助养老服务工作,有效满足了农村老年人“养老不离村”的愿望。
截至目前全区建成社区养老服务中心46家、农村老年人互助照料中心(服务点)253家,为农村老年人养老提供了便利条件。
今年,蔡甸区将继续新建社区老年服务中心5家、老年人幸福食堂3家,同时对20个农村老年人互助照料中心进行提档升级,探索建立有蔡甸特色的党建引领、街镇主导、村委监督、村民参与、专业支撑的邻里互助服务养老模式。
目前,全市农村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达89%,更精准地适应了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需求,提升农村老人的健康和幸福指数。
市民政局养老服务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近年来,武汉市高度重视养老服务工作,以保障基本养老服务为出发点,统筹养老服务城乡一体发展,农村养老服务短板逐步补齐,农村养老服务供给逐步增强。农村互助养老模式逐步破题,服务农村老年人的基层点位越来越多。
(长江日报记者刘晨玮 实习生欧江月 通讯员张曼舒)
【编辑:赵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