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赋能武汉双碳产业高质量发展,9月19日,2023年武汉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活动•碳达峰与碳中和专场在武汉会议中心举行。活动上,两大联盟宣布成立,四个重点中试平台建设启动。共计27个项目成功签约,签约金额超1.3亿元。
签约活动现场。
据了解,两大联盟包括武汉成果转化中试平台联盟、武汉科技服务业联盟。四个重点中试平台为合成生物学智能生物制造中试平台、先进表面功能材料研发及检测中试平台、新发突发传染病疫苗和治疗性药物中试平台、智能制造装备技术中试平台。
活动现场。
活动现场,中国工程院院士、原武汉大学校长刘经南在会上做了《多源遥感赋能双碳战略》的主题报告。介绍了利用碳监测空天地一体检测方案,北斗技术将为碳监测提供综合服务的趋势。展望技术发展,将通过高分辨率遥感+AI赋能碳监测,实现北斗/GNSS时空技术助力双碳目标精准化。
中国工程院院士、原武汉大学校长刘经南现场做主题报告。
武汉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唐其柱致辞表示,武汉大学作为国内一流的综合性大学,一直致力于推动科技创新和转化应用。此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活动的举办,可以更好地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他希望通过此次活动,能够不断加强学校与政府、企业之间的合作,为推动中国碳达峰碳中和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江岸区党委常委、常务副区长熊俊在发言中指出,武汉市政府一直高度重视碳达峰与碳中和工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科技成果在双碳领域的应用。此次活动的举办,将为武汉市的碳减排工作和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目标贡献力量。江岸区积极对接相关项目,并期待和欢迎更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落地江岸,助力双碳技术的产业化和应用在汉推广。
活动现场见证了小南海枢纽水生态影响深化研究、垃圾焚烧烟气中汞的深度脱除及回收技术研发、面向双碳背景的数字孪生静态泊车管理技术研发等27个项目签约,科研团队与成果接收方签订了转化项目协议,开展转化合作。
“科技成果应该走出实验室,先进的技术绝不是论文和专利文件所能代表,一定要敢于实践应用,解决问题,创造价值,才能形成生产力,不然就是空谈。”武汉大学智慧水业研究所副所长、教授陈华说。
据了解,该场活动为武汉市今年第四场大型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活动,也是武汉大学百卅校庆云雷问天系列活动之一。由武汉市人民政府、武汉大学主办,江岸区人民政府、武汉市科学技术局、武汉欧美同学会、湖北省自然科学学会工作研究会承办,武汉市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中心、武汉大学资产经营投资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武汉大学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协办。
图文来源:荆楚网
编辑:谢源
值班主任:徐嘉潞
值班总编辑:王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