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联系我们:027-85695666

默契搭档,跨海“来电”——记建设马来西亚槟城跨海输电线路的中马兄弟

新闻中心 > 都市圈频道 > 武汉

2023-09-22 07:38 来源: 长江日报
【字体:

  “我能明白他。”在中国港湾马来西亚槟城项目部,谈起两人的合作,哈菲兹笑着用胳膊肘撞了撞坐在身旁的蔡伟。相识7年,他们不仅成为默契的工作伙伴,也成了好朋友。

  哈菲兹全名艾哈迈德・哈菲兹・本・罗斯利(Ahmad Hafizi Bin Rosely),是一位马来西亚工程师。蔡伟来自中国,是项目负责人。眼下,二人共同投入槟城275千伏跨海输电线路项目中。这一工程横跨槟威海峡,将成为继槟城一桥、二桥后又一标志性工程,为槟城人民提供持续、安全、可靠的电力。

  槟城275千伏跨海输电线路施工现场的打桩船上,蔡伟(左)和哈菲兹两人搭班进行例行巡检。长江日报记者 陈静茹 摄

  之前感觉中国人都一样,相处之后感觉不一样了

  8月17日下午,槟威海湾白云朵朵,日照下水面波光粼粼。

  穿戴好救生衣,戴上安全帽,长江日报记者随蔡伟和哈菲兹坐上小艇,驶出槟城港口,10分钟后到达槟城一桥中段海域。一艘海上打桩船停在这里,钢管桩高高耸立,工人们正在对钢管桩进行焊接。

  这是槟城275千伏跨海输电线路的一个施工现场。登上打桩船,蔡伟和哈菲兹两人搭班进行例行巡检:蔡伟对桩基进行质量检测,哈菲兹则对船上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检查。

  船上发电机、焊接声混杂,说话很难听清,只看到蔡伟指指钢管桩,哈菲兹点了点头,用手比画了几下。原来,蔡伟是在询问焊缝检查事宜,哈菲兹回复他——已用超声波探测进行了焊缝检测。

  一个眼神、一个词汇,就能明白对方的意思。多年的工作配合,已让双方有了这种默契。

  7年前,蔡伟因为建设“一带一路”工程来到马来西亚。初来乍到,英语说得慢,带着点儿老家重庆口音,他自嘲“渝式英语”。哈菲兹初进项目部,中文也说得不太好。“一开始,我们都比较社恐,加上语言障碍,相处比较尴尬。”蔡伟笑道。

  蔡伟回忆,刚认识那会儿,他们坐大巴从吉隆坡到槟城,因为堵车,两人挨坐在一起8小时。“一开始眯着眼睡觉,后来醒了,还是得讲话啊。”看着车流,蔡伟用英文打趣说:“你看,我们还得给马来西亚再多修两条高速公路。”一句话让气氛轻松起来。

  沿路,哈菲兹用简单中文试着介绍沿途经过之处,两人都自在了许多。此后,两人交流变得多起来。

  “之前我感觉每个中国人都是一样的,相处之后就感觉不一样了。熟悉之后,心的距离近了,就会像朋友那样相处。”哈菲兹对记者说。

  蔡伟(左)和哈菲兹在项目办公室讨论工程相关问题。长江日报记者 陈静茹 摄

  他就像老师指导学生一样,带着我迅速成长

  哈菲兹今年35岁,皮肤黝黑,头发微卷,五官分明的脸上架着一副黑框眼镜。他是马来西亚土著人,小学时被父母送到华人学校,在一群华人同学中打下了中文基础。现在回头看,“父母很有先见之明”,哈菲兹说,正是这个选择开启了他和中国的缘分。

  大学毕业后,哈菲兹在当地一家高压电塔企业工作。多年来做着相同的工作,他觉得沉闷,想尝试更多,学习更多。

  2016年,中国港湾的一个项目需要一名当地工程师。正在找工作的哈菲兹通过朋友介绍来到这里。

  “我一来就参与了马来西亚SUKE CA4高速公路(城市高架)项目。我对相关桥梁技术一无所知,项目部安排经验丰富的蔡伟带我。他就像老师指导学生一样,带着我迅速成长。”哈菲兹说。

  这一干就是7年。投身中国团队中,哈菲兹从SUKE CA4高速公路项目到槟城跨海输电线路项目,从一名普通技术员成长为技术骨干。蔡伟也从副经理成长为项目负责人。

  槟城跨海输电线路是马来西亚首次大规模跨海输电线路架设施工,建设周期短,施工专业性强,安全风险高。施工还涉及多处跨越段,牵涉多个政府机构及公司,准证办理及交通管制难度大。

  哈菲兹负责将来自中国的项目文件翻译成马来语。他工作主动,积极与马来西亚相关部门沟通,以确保施工的合法性和安全性。由于他的顺畅沟通,各项施工得以迅速推进。

  最初,哈菲兹需要蔡伟和他一起,一个一个政府部门跑。现在,哈菲兹一个人就能独立完成这些事务。蔡伟得以有更多时间用于推进项目进展,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打桩船在进行施工作业。通讯员马洪强 摄

  中国同事每天努力工作,这是一种强大的责任心

  在工作模式上,两人颇花了一段时间磨合。马来西亚企业文化与中国不同,一开始,下班时间和周末,蔡伟会联系不上哈菲兹。

  但时间久了,哈菲兹主动融入项目较快的工作节奏中。“我对中国同事的工作态度非常感兴趣。他们每天努力工作,按照计划完成制定的目标。这是一种强大的责任心,我很受触动。”哈菲兹说。

  海上施工要看天气,有时候一个月只有几天的施工期。再加上需要沟通协调的部门多,一旦“拉开栓”,项目即处于高负荷的状态。看到蔡伟为项目进度担忧,哈菲兹会想办法为他分忧。

  槟榔塔之间,是船只往来的航线。为防止船只撞到承台,需要增加航标灯。2022年7月,业主方临时加上这一要求,任务紧急,而符合标准的航标灯从欧洲制作运来,要耽误一个月。

  此时打桩船已到位,如果停工,就会延误工期,造成损失。这让蔡伟备受困扰。

  哈菲兹自发地与各部门沟通,了解具体要求。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他制定了一个应急方案。根据航标灯的标准,他和蔡伟花了一周时间,找到相关材料,制作了一批相类似的航标灯,再拿着这个成品去和海事局沟通。

  两人的努力没有白费,海事局同意了他们的应急方案,工程得以正常进行。

  “能为朋友分忧,能在项目上尽自己的一份力,我感到非常自豪。”哈菲兹说。

  槟城275千伏跨海输电线路施工现场的打桩船上,蔡伟(左)和哈菲兹两人搭班进行例行巡检。长江日报记者 陈静茹 摄

  感受到制作中国美食的乐趣,与中国文化更近了

  管理着23艘船舶,每日要研究制定施工方案——在前期建设中,蔡伟忙得不可开交。为赶进度,他每天睡眠不到6小时。

  蔡伟今年38岁,在海外工作了14年。从2016年来到马来西亚,因工作繁忙,蔡伟没有机会回国过春节。2022年槟城跨海输电线路项目开工,一个多月时间,他带领大伙租赁好办公楼、食堂、宿舍,初步组建团队,明确内部分工,畅通外部联系。

  记者采访当天,蔡伟的妻女正在项目上度过暑假的最后一天。蔡伟希望多陪伴女儿,特意带她来了项目办公室。尽管不舍得离开家人,但他表示,这是该行业的特殊性,必须做出牺牲。

  闲暇时,蔡伟会和同事们一起打篮球,有时去爬山。附近有座升旗山,在山顶可以俯瞰整个槟岛和施工现场。最近,项目团队又在筹备投标槟城另一个项目,蔡伟态度坚决:“必须拿下,在哪里做建设就在哪里扎根。”

  哈菲兹也很期待这个新项目。拿下它,意味着又有新的知识和技能可以学习,他对接下来的工作充满了信心和激情。

  在这个工作场地上,两国同事会一起庆祝两国的节日,分享彼此的文化与欢乐。

  哈菲兹经常带蔡伟和同事们一起参加当地人的婚礼,一起观看马来西亚的传统表演。这些活动让中国同事了解了当地的文化和生活,也让他们在异国他乡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哈菲兹也对中国文化充满了热情。他对记者说,每到春节,他都会参与项目部组织的包饺子、贴春联活动。他学会了揉面、擀皮乃至捏出形态各异的饺子,尽管不太熟练,却感受到制作中国美食的乐趣。当贴上自己亲手书写的春联时,他觉得自己与中国文化更近了一些。

  在工作闲暇,哈菲兹喜欢向蔡伟和其他中国同事请教中国的历史、地理、传统节日等知识。中国人在海外工程上的巨大成就,让他对中国文化充满了好奇和向往。他对记者说,他渴望更深入地了解这个国家,非常想去中国看看。

  项目效果图。(资料图)

  记者手记>>

  海上“槟榔塔”扮靓海峡

  这里是北纬5.35度,靠近赤道,全年阳光普照,风浪较少。一到傍晚,霞光满天。然而,在烈日暴晒下,海上作业平台的每一寸甲板都是烫的。

  我们来到这里时,马来西亚槟城跨海输电线路的桩基施工已进入尾声,夏天也正进入尾声。项目建设者们正将上百根巨大的钢管桩从茫茫海面打入海底岩层。

  这是跨海输电线路的“基座”。明年工程完工后,电力将从大陆跨过海湾输入槟城——这个被称为“东方硅谷”的马来西亚高科技中心。海上矗立的6座槟榔样式的输电巨塔也将形成独特的风景线,成为槟城又一地标。

  征服海底“三明治”

  槟城跨海输电线路总共有31座输电线塔,横跨槟威海峡,全长9.6公里,将槟岛与北海相连。

  这是马来西亚首次大规模跨海输电线路架设,万众瞩目。一旦线路建成,大陆端的纽布莱(New Prai)发电厂,即会将它最高达2000兆瓦的电能持续稳定地输往槟城。

  槟城是马来西亚电子产业中心,拥有50余年电气和电子行业发展史,2020年1月即已达到777.85兆瓦的用电峰值。随着牛汝莪发电站于2024年底结束服务合约,向槟城的供电能力将只有最高约800兆瓦。

  槟城急需新的、更大的供电线路,最优方案是在海上建设架空电缆。2021年底,中国港湾马来西亚分公司与马来西亚MDSB与KACC两家公司组成联营体竞标,以技术标第一名中标。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包括电塔基础、防撞墩、承台维护平台及附属、钢塔加工及安装等主体结构的施工。

  “31座输电线塔中有5座高于100米,建设周期短,施工专业性强,安全风险高,我们必须克服困难,确保在牛汝莪发电站到期后能继续稳定供电。”项目负责人蔡伟说。

  8月17日下午,我们来到了槟威海湾。海风轻拂,蓝天下一艘打桩船静静停泊在薄荷色的海面。桩架红白相间,高耸入云。一声锤击巨响打破了寂静,人站在平台上都有轻微摇晃感。伴随着一声声锤击,钢管桩斜插进海里,一点点向海床深入。

  在看不见的海底,有肉眼看不见的巨大风险。

  今年年初试桩时,有一根桩打下去突然“溜桩”,比其他桩深了大概20米。原来,这里海底夹层土质软,承载力不均,给桩基稳固性带来威胁,项目的技术人员形象地将其比喻为“钢板夹裹着的三明治”。

  为了应对这些“三明治”,项目班子多次研究到深夜。经反复实验,钢管桩增加了十字板桩鞋及环形板桩鞋,“穿鞋”踩入海底,确保桩基承载力。

  “目前,我们要充分利用宝贵的潮汐落差时间,抓紧施工。”蔡伟告诉我们,海域潮差大,且潮汐时间不固定,必须依据每日潮汐涨落时间提前部署,准点施工,否则打桩船会搁浅。

  当天打下的是主墩位的工程桩,直径1米多,有70米位于海床下。“桩基是一切的基础。海上打桩要求精准,误差不超过5厘米,一步到位,不能返工。哪怕一根桩,返工便是数倍损失。”蔡伟说,“我们在船上有一套GPS定位,岸上还架设了测量仪器,全程进行校核。”

  9月4日,经过8个多月施工,占比为施工量总数75%的钢管桩稳稳站立在海底。

  承台壳体吊装施工全面开始了。目前,项目总工程量已完成过半,计划2024年11月竣工。

  打桩船在进行施工作业。长江日报记者 陈静茹 摄

  “多国团队”征战海上

  中国企业的槟城施工队是一支“多国团队”。

  9月5日,天还未亮,马来西亚籍技术员沙里尔·埃兹万·本·穆罕默德·诺尔(Sharil Ezwan Bin Mohamad Nor)已经起床前往海上施工。

  7时,70余人已集结在船上。当天是P9号墩位的承台施工,沙里尔和项目部人员指挥第一个承台的安装对接,采用一台大型浮吊船,一点点调整塔偏和垂度。从起吊到对接完成,花了整整1小时。

  “看着承台一点点精准定位在桩基上,我的心情从紧张变成激动,这里的建设都有我的参与。”沙里尔对我们说。他觉得,那一刻他完成了挺了不起的一件事。

  直至当晚10时,沙里尔还在忙碌着,为明天下一个承台吊装做准备。“现场有很多可以优化的步骤。今天用时1小时,后面可能只用半小时就可以了。”沙里尔说。

  沙里尔是去年9月入职到该项目的,他希望从中国工程师身上学到更多技术。他原本就有建造桥梁的经验,海上输电线架设使他的职业技能扩展了。“我很喜欢这里的工作氛围,”沙里尔说,“在这里能学到更多技术,工资也更高,上个月涨了300马币。”他入职不久后,其妻子也来到这里做办公室工作。夫妻一起居住在公司安排的公寓里,“环境很好,上班也便利”。

  沙里尔不会中文,在工作群交流时,他会把马来文用软件翻译成中文。为了增进交流协作,周末时,他会和中国同事一起打羽毛球。

  中国港湾的海外工程秉持的理念是提高属地化比例,为当地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将先进技术带给当地。从最初只有4名马来西亚人,如今,这个项目招募了来自东南亚各国的40多位外国管理人员,有印度尼西亚5人、孟加拉国5人,当然,尤以马来西亚人最多,达30多人。

  马来西亚工程师哈菲兹已成为该项目的骨干,他说:“大家都对这个工程很认可。马来西亚以前没做过这类项目,中国企业带来了先进的施工技术和管理理念。大家能参与到这个对我们城市有很大影响的项目中,都感到很自豪。”

  巨塔输电“东方硅谷”

  在槟城这座“东方硅谷”聚集了英特尔、美光、德州仪器(TI)等世界众多国际电子工厂,它是全球半导体产业链的一部分,中国的主要委外封测公司也在这里设厂。

  半导体产业是耗电大户,对电力稳定性要求极高,“供电中断”“电压暂降”是绝对不能发生的大忌。一座先进的半导体产业线如果停电几小时,就有可能造成数千万美元的损失。

  槟城目前多条主要电缆已使用20至38年,维修耗资巨大,偶尔的故障会给企业造成巨大损失。275千伏跨海输电线路的建设,让槟城人翘首以盼。

  眼见着项目一点点现出雏形,当地企业有了更多的底气和信心。不仅电子产业,世界汽车制造、数字经济、新能源等企业也投来了关切,在这里投资、兴业、订购产品。

  “明年中马两国将迎来建交50周年,马来西亚是最早支持和参与‘一带一路’倡议的国家之一,近年机遇越来越多,也为我们带来更多建设海外项目的机会。”蔡伟透露,槟城也是旅游胜地,跨海输电线路中的6座高塔采用槟榔造型,象征生机与活力,届时将成为海上一景。“马来西亚没有加工大型曲线杆塔的能力,杆塔将从中国国内加工完成后海运过来,像‘搭积木’拼装到海面上。”蔡伟说。

  (长江日报记者陈静茹)

  【编辑:王戎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