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2023年“趣谷杯”武汉市第十一届全民健身运动会门球比赛在青山戴家湖公园举行,来自全市13个区的近500位选手参加了比赛。
在比赛现场可以看到,选手们弯腰瞄准,挥杆击球,步伐矫健沉稳、动作挥洒自如。球队之间激烈争夺、相互比拼,队员之间团结协作、配合默契,每当打出一个好球,便赢得场下一片喝彩。
裁判正在关注球员出球。记者喻志勇 摄
“这次比赛覆盖面广,全市13个区都组队参加。一共有41支球队约500名运动员,他们来自各行各业,做什么工作的都有。”市门球协会副主席杨丽萍介绍说,“本次比赛年龄规定在58岁到73岁之间,所以我们的运动员的平均年龄也是各个项目中最大的。”她表示,门球运动在武汉拥有浓厚的群众基础,全市常年参加门球锻炼的人群有数万人之多。“平常门球的比赛也很多,如果把各区举办的比赛都算进来,差不多每周都有比赛,一年要超过100场。”
瞄准立柱击球。记者喻志勇 摄
参与的人多,水平自然就不差。目前,武汉拥有一批在全国都小有名气的门球选手,在全国比赛中取得了相当不俗的成绩。“今年7月份,在咸宁结束的全国老年人体育健身大会中,理工大的袁老师代表湖北出战取得了团体冠军。9月刚刚在湖南举行的全国首届残疾人门球比赛中,我们同样取得了团体冠军。下届全运会,门球入选群众组项目,相信这将有助于门球项目的进一步推广。”杨丽萍表示。
选手在比赛中瞄准出路线。记者喻志勇 摄
袁占文是武汉理工大学的退休教师,年轻时便跟随父亲一起学会了门球,并在全国比赛中崭露头角。但后来因为工作繁忙等原因,中间有17年没再摸过门球杆,直到2017年退休才重归球场。“门球拥有独特的魅力,学会了就会爱上它。门球猛看上去像打高尔夫球,但在很大程度上,它更像在地上打台球。比赛的过程也是斗智斗勇,追求攻守的平衡,同时还要默契的团队配合。更重要的是,它还像太极拳,对体能要求不那么高,确实适合老年人打。但年轻人想玩好,同样具有挑战性。”袁占文笑着说,自己现在有点像“职业球员”,每年都有打不完的比赛。“我又找到了年轻时的感觉,充满了活力。”
女选手小心翼翼击球。记者记者喻志勇 摄 摄
11年前因为中风,饶文斌留下了手脚不便的残疾。通过打门球等手段积极康复,如今他的左手已灵活自如,行走能力也大为改善。“门球已成为生活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有时候,哪怕没有球打,我自己也会到门球场上坐一会儿,坐在那儿心里就感觉舒服。”他说。不久前,他与几位队友组队代表湖北参加了全国首届残疾人门球交流赛,最终获得冠军。饶文斌感叹道:“打门球给我带来了许多乐趣,每天能跟这么多朋友在一起,大家一起讨论战术,切磋球技,生活轻松幸福了许多。”
(长江日报记者张琳 通讯员秦涛)
【编辑:赵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