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联系我们:027-85695666

多彩贵州,红色贵州!多民族在这里和合共生

新闻中心 > 都市圈频道 > 武汉

2023-10-09 23:12 来源: 长江日报
【字体:

  贵州,既是一片绿色的土地,也是一片古色的土地、红色的土地。

  如果从天上俯瞰,呈现在你眼中的贵州万山连绵、千峰竞秀、百川争流,喀斯特地形地貌异彩纷呈。如果你涉足其间,行走在贵州大地上,除了扑面而来的盎然绿意,让你感触尤深的,则一定是那灿若星辰的名胜古迹、多姿多彩的民族奇珍和厚重辉煌的红色文化。

  2023年9月10日上午,“沿着长江读懂中国——万里长江行”主题宣传推广活动贵州段探访调研启动仪式在贵阳举行。在接下来的几天里,长江网组建的由文史专家、媒体记者、大众代表等组成的探访调研团,先后走进了贵州省博物馆、思南古城、遵义会议会址、海龙屯遗址、茅台镇等具有代表性的贵州长江文化点位,参观考察,走访调研,探寻中华文明的幽深渊薮,触摸长江文化的不息脉搏,领略贵州“黔文化”的独特风采。

  “沿着长江读懂中国——万里长江行”主题宣传推广活动贵州段启动式上,贵州民族歌舞艺术家展现多彩贵州的人文风采。探访调研团员王筝 摄

  黔文化:人类文明的重要光点 纵横千年的多彩汇聚

  打开《贵州省人文地图》,增冲鼓楼、镇远古城、梵净山、播州杨氏土司遗址、盘县大洞古人类遗址、隆里古镇……从南到北,由东而西,一个个人文历史景点星罗棋布贵州全境。

  贵州遵义海龙屯遗址局部。探访调研团员王筝 航拍

  贵州是中国古人类的发祥地之一,距今30万年。在今天的毕节、六盘水、黔西南、黔北一带,“贵州人”便登上了古人类的历史舞台。距今1万年左右,贵州境内的古人类逐渐发展起新石器文化。在铜仁锦江、毕节威宁草海环湖区域及黔东南锦屏清水江流域新发现了一批重要的古文化遗址,年代跨越史前至先秦时期。这些遗址出土的器物与长江三峡遗址出土的器物有很多相似之处,展示了贵州与长江文明的紧密联系,说明“黔文化”也是长江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湖北恩施咸丰的唐崖土司城与遵义海龙屯、湖南永顺老司城作为中国土司遗产,三地联合申报于2015年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图为唐崖土司城“荆南雄镇”石牌坊。长江日报资料图

  而作为华夏故土的原始板块之一,自古以来,贵州就是中华版图上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春秋以前,贵州即为荆州西南夷,属“荆楚”或“南蛮”的一部分。战国后期,夜郎国逐步发展成为西南地区的大国之一,其大部疆域即在今贵州境内。秦始皇一统中国后,曾在夜郎地区修筑“五尺道”,并在部分地方设郡县、置官吏。所谓“五尺道”,是秦始皇时期修筑的从四川通向云贵的道路。道虽狭窄曲折,却将偏远蛮荒的云贵与富庶旷达的川蜀、中原乃至京畿连接在一起,一时间“川盐走贵州,秦商聚茅台”,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交流互鉴,长江文化的和合交融、美美与共,“黔文化”在中华文明、长江文化百花园中的新、奇、独、特,自此也续写出她新的篇章。

  贵州博物馆内珍藏的宋朝鹭鸟纹彩色蜡染褶裙,是一件集挑花、刺绣、蜡染诸种工艺于一体的艺术珍品。探访调研团员王筝 摄

  9月10日,“沿着长江读懂中国——万里长江行”探访调研团走进贵州省博物馆,博物馆馆长李飞向探访调研团推荐了几样镇馆之宝——汉朝永元十六年陶罐、宋朝鹭鸟纹彩色蜡染褶裙、明朝《万里寻亲图》,说“黔文化”的古老与璀璨由此可见一斑。记者近距离观看了其中的宋朝鹭鸟纹彩色蜡染褶裙,但见这件由棉麻和蚕丝编织而成的彩色蜡染褶裙身长1米有余、袖长近2米,尤其是虽经岁月销蚀,但褶裙上的彩色图案、花纹却艳丽如初,堪称是一件集挑花、刺绣、蜡染诸种工艺于一体的艺术珍品。担任现场解说的贵州省博物馆保管部副研究馆员黄琳对长江日报记者说,这件彩色蜡染褶裙是贵州境内目前发现年代最早的彩色蜡染刺绣实物。蜡染在我国有着悠久历史,是我国古老的传统印花工艺之一,主要流传于南方少数民族地区。这件彩色蜡染褶裙的制作时间距今已有数百年,它的发现填补了我国蜡染史上的空白,在蜡染史研究上具有划时代意义,它也因此被誉为“中国蜡染界的老祖宗”。

  行走贵州,民族的多样性与民族文化的多姿多彩让人印象殊深。在这里,多民族和谐共生,多种民族文化在这里“百花齐放”。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黄昊在接受长江日报记者采访时说,贵州作为长江文化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区域之一,又具有独特的人文历史和文化遗产,如茅台文化、侗族文化等等,这些文化和自然景观的融合体现了长江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而当我们将视线投向贵州,你会发现各民族之间有着密切联系和相互影响。贵州各民族的传统和习俗,如苗族、侗族、土家族的传统和习俗,都对长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或多或少甚至重要的影响,“黔文化”可以说是长江文化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馆内的虎座鸟架鼓,是该馆的“十大镇馆之宝”之一,呈现出灵动之美,彰显了荆楚文化的浪漫与神奇。探访调研团员王筝 摄

  黄昊说,文化上,“黔文化”为汉文化、巴蜀文化、荆楚文化、南粤文化和滇文化环绕,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很早就在这里呈现。黔文化,正是一首由世人行迹与天地伟力共同造就的多彩史诗。她用“交流融合——人类文明的重要光点”和“和合共生——纵横千年的多彩汇聚”来形容、概括“黔文化”,可谓道出了“黔文化”的本质与特点。

  红色,现当代贵州鲜艳厚重的底色

  贵州,既是云贵高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生态廊道、文化廊道、经济廊道,也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一条“红色廊道”。红色,是当代贵州鲜艳厚重的底色。

  “沿着长江读懂中国——万里长江行”主题宣传推广活动探访调研团走进遵义会议纪念馆,遵义会议纪念馆副馆长张小灵接受记者采访。探访调研团员王筝 摄

  2021年5月23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前夕,一场“跨越百年同向同行的心灵对话”在《长江日报》上展开。“对话”的一方,是中共早期党员邓中夏;“对话”的另一方,是遵义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付延功。这场“跨越百年同向同行的心灵对话”,是长江日报为庆祝建党百年而推出的大型报道《寻找21颗初心》的“序篇”,之所以选择“红城”遵义的付延功作为采访对象,也是因为“红色贵州”一直吸引着长江日报编辑记者的心和目光。

  贵州仁怀茅台渡口,红军四渡赤水战役旧址。探访调研团员王筝 摄

  遵义,不负“红城”之誉,它因为扭转中国革命乾坤的遵义会议在此召开又被誉为“转折之城”。贵州,亦不愧为一片红色的土地:一百多年来,王若飞、邓恩铭、周逸群、旷继勋……多少革命英烈从这里走出;“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长征中,毛泽东带领红军在这里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一个个奇迹,贵州作为中央红军长征中活动时间最长、活动区域范围最广、发生重大事件最多的省份之一,留有751处长征文物,红色基因鲜活鲜明;遵义会议会址、红军四渡赤水战役旧址、“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一座座蕴含革命事迹甚至浸透先烈鲜血的红色遗址至今闪烁着历史的光辉。贵州,用它的“八山一水一分田”,汉苗土彝回满蒙藏各族人民用他们的热情、智慧甚至生命,助力中国革命走向胜利。

  遵义会议会址。探访调研团员王筝 摄

  举世闻名的遵义会议会址位于遵义市红花岗区子尹路96号。9月11日,“沿着长江读懂中国——万里长江行”探访调研团慕名来到这里。长江日报记者看到,临街而立的门楼上,“遵义会议会址”6个金色刻字熠熠生辉,灰白相间、中西合璧的砖木结构二层小楼显得特别庄严肃穆。慕名而来的游客络绎不绝,人们纷纷在楼前驻足拍照留影纪念,崇敬敬仰之情溢于言表。

  长江日报记者看到,遵义会议会议室仍保留着88年前的模样:中央摆放着一张方桌,20把藤椅扶手挨扶手围桌而立,方桌下方有一个火盆。遵义会议纪念馆讲解员陆辰介绍,就是在这间27平方米的会议室里,1935年1月15日至17日,毛泽东、周恩来等20人围着方桌而坐,以炭火取暖,以煤灯照明,展开了激烈辩论。毛泽东对博古、李德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进行了切中要害的分析和批评,并阐述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战术问题和当前应采取的军事方针。会议作出了“选举毛泽东同志为中央政治局常委”等重要决定,实际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遵义会议纪念馆副馆长张小灵说,遵义会议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征程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开始走向成熟,遵义也因此被誉为“转折之城”。

  遵义会议会址东侧的老槐树格外挺拔。探访调研团员王筝 摄

  探访调研中,长江日报记者注意到,遵义会议会址东侧当年一棵只有碗口粗的小槐树如今已经长成一棵树干直径约有四五十厘米的百岁老槐树。据介绍,这是会址里目前唯一“活着的文物”,它是这场会议的见证者,“承载着历史、象征着胜利”,它似乎也是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革命队伍从小到大、由弱变强的一个特殊象征。“以前只是通过书本、影视作品了解了遵义会议,这次来现场探访,心情特别激动。站在见证历史的这棵老槐树面前,真切地感受到历史的庄严,感受到党的奋斗历史的不凡,深深体会到今天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23岁的探访调研团成员武振慧说。

  传承红色基因,讲好遵义故事。张小灵说,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遵义会议纪念馆每年免费接待观众400多万人次,提供讲解服务2万批次。“奋进新时代,已将红色基因融入血脉的遵义会议纪念馆人,充分运用遵义会议宝贵的红色资源,引导观众知史爱党、知史爱国,让遵义会议精神永放光芒。”

  随着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正式启动,贵州作为沿线13个省区市之一,通过“入圈”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与沿线12个省区市共同续写更加壮丽辉煌也更有人文历史底蕴的长江“山海经”。为配合、推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贵州推出“沿着江河看贵州”专题报道。水利部宣传教育中心、贵州省水利厅联合贵州大学、湖北大学、铜仁学院、贵州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开展“沿着江河看中国·走进水美贵州”主题宣传调研活动。2023年9月,“沿着长江读懂中国——万里长江行”贵州段探访调研活动走进贵州,并通过报道突出展现了“黔文化”、长江文化的风韵风采和贵州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成就。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乘着党的二十大东风,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多彩贵州”将更加多彩,“红色贵州”也将更加鲜艳鲜红!

  (长江日报记者余坦坦)

  【编辑:邓腊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