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联系我们:027-85695666

池莉和她的城市:互相成就,双向奔赴,从不辜负

新闻中心 > 都市圈频道 > 武汉

2023-10-26 20:31 来源: 长江日报
【字体: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10月26日讯(记者叶飞艳)阅读一座城市,从阅读一位作家开始。10月26日,在“英雄城市 文学先锋”2023武汉文学季开幕式上,作家池莉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评论家张莉,《文艺报》副总编辑、评论家岳雯,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评论家何平,《文学报》评论部主任、评论家傅小平,就“文学与武汉——池莉和她的城市”为主题进行现场对话交流。

  “中国文学中的武汉形象”论坛会场。 记者周超 摄

  “我的文学源自生活给我的力量和感动”

  “从池莉的作品中能感受到她对武汉的深情。”在傅小平看来,池莉大多数的作品都是立足于书写武汉,用特别的笔墨写武汉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描绘他们的悲哀、感慨和热望。

  池莉在对话中表示,在写作中对普通人赋予热情,是因为自己就是一个普通人,“我不可能对自己不热情”。

  池莉出生并一直生活在武汉。这座城市上演的一些场景印在她的血脉中,也出现在她的笔端。池莉回忆说:“我在汉口同济医院出生的那天,父亲正在武昌开会。隔着长江,他借了一头毛驴,牵着毛驴坐轮渡过了江,来到医院看我。这么一个充满了风险、惊险和故事的生活片段,我父亲骑着毛驴的身影,便是我与这个城市永远的无形交流和无形联系。这就是我对生命的热情之所在,我觉得武汉人大概率都有这种坚韧的意志力来面对自己该怎样活着。”

  “我看着人们怎样的生活状态、怎么的坚韧不拔,觉得感动,所以会写作。”池莉说,“我的文学就是人们给我的,所有的人类和生活都给我一种力量和感动,我想武汉和文学的关系或许也是这样的。”

  “池莉是我理解武汉的一把钥匙”

  “池莉是我理解武汉的一把钥匙,提起武汉,我常常想到她。”张莉说,20年前第一次来到武汉时特意去了吉庆街,这是池莉笔下她最熟悉也最喜欢的地方,而池莉小说中的主人公要坐轮渡去上班,张莉也特别模仿着主人公坐轮渡从汉口到武昌走一圈。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教授张莉。 记者周超 摄

  作为大学教师,张莉在教授《中国当代文学史》中“新写实主义”章节时,常常会讲到池莉的《不谈爱情》《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每次上课我都会收获惊喜,年轻学生对池莉的作品有着独特的理解角度。就算时间流逝,书中的那些故事和情感依然被现在的年轻人喜爱。我觉得这就是文学的魅力:黄鹤已经远去,但我们的文字还在。”张莉说,“池莉数十年来一直在中国当代文学和读者之间拥有深入影响力。”

  池莉成长于武汉,创作于武汉,也一直在书写着武汉,《来来往往》《生活秀》《她的城》《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大树小虫》……这些作品让武汉在无数读者心里形成了清晰的能见度和辨识度。

  来自湖北枝江的岳雯从同样生活在长江边的池莉身上领悟到生活的含义。“我对世界的一些认识是由文学种下的,而池莉老师就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岳雯说,“很多年过去,我现在依然读池莉老师的作品,当我在生活中失去力量,当我感到悲伤绝望,她的文字告诉我们说生活没有轨道,没有开端和结尾。”

  《文艺报》副总编辑岳雯。 记者周超 摄

  何平认为,池莉的小说是写实的,是真正写给读者的。他认为,池莉小说有两面,一面是作家对于自己的卑微想象;一面是敬畏地去抒写个体生命存在的状态。她的文学通常是真实存在的生活场景,存在于人来人往的大街小巷中,或是那些小店里。以池莉为代表的新写实作家,让我们意识到文学就是活生生地存在人间的,与我们每个人休戚相关。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何平。 记者周超 摄

  “无论跑多远,我都要回来,还是回到窝才觉得舒服”

  “一个好的作家和一个城市之间是互相成就、双向奔赴、从不辜负的。”在张莉看来,作家在城市生活,而城市血脉在作家的作品中呈现,也因他的书写被赋予别样的魅力。在文学史上有很多这样的作家,比如说老舍之于北京,上海之于王安忆,池莉之于武汉等等。

  何平分享说,池莉写作的秘密就包含在她的小说题目里。比如《烦恼人生》《生活秀》《她的城》,如果把这些题目放在一起的话,大家可以知道池莉跟武汉的这种城市关系。不妨把池莉的小说看成“寻人启示”,她在武汉的大街小巷寻人,寻找武汉人,寻找武汉城市精神。

  岳雯从池莉作品中读出对湖北人精神的共鸣——那就是不仅热爱生活,还会说:“生活,你放马过来吧,我们不服输!”

  在接受长江日报记者采访时,池莉说自己:从小在这里长大,摸爬滚打。“也许我经常跑出去,无论跑多远,我都要回来,还是回到窝才觉得舒服。”

  池莉。 记者何晓刚 史伟 摄

  “文学是无限丰满的、弹性的,没有一个固定的概念。”池莉告诉记者,不能用概念化的词来形容我们自己以及生活本身,“踏踏实实地写作,踏踏实实地阅读,发自内心地去喜爱某种文学或者喜爱一些诗歌,再用它来丰富自己的生活”。

  同时,文学需要面向社会公众,应该更有力地去推行文学和大众的互动和渗透。池莉表示,此次2023武汉文学季的不少活动向市民倾斜。由于碎片阅读,互联网、手机夺走了人们大部分的时间和注意力,“希望通过类似文学季的活动,让更多人看到文学的力量,离文学更近”。

  【编辑:丁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