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车站升级换代,将助力城市更新,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11月1日下午,第七届武汉设计双年展“工程设计与城市高质量发展论坛”上,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盛晖作了题为《火车站与城市更新》的发言,阐述火车站升级换代对城市更新的重要意义。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盛晖。长江日报记者 李永刚 摄
“城市更新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是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越来越多的新建、改建火车站肩负城市更新的使命和责任,不断展现铁路客站的新时代的新价值。”盛晖指出,今后越来越多城市的第一代、第二代火车站面临全面换代改造,而为进一步提升综合交通枢纽服务水平,高铁站也在逐步向城市中心区靠拢。同时,本世纪初建造的第三代火车站最早的也近15年了,这批车站的提质改造工作也将逐步提上议程。火车站与城市更新,将逐渐成为未来设计实践的重点课题。
38年来,盛晖本人以及带领的团队设计完成高铁及城际铁路车站近400座,其中已竣工使用的200座,超过全国建设的高铁站房的三分之一,设计量全国第一。被业内誉为“站房设计的灵魂画手”。
中国第三代铁路客站代表——武汉站。
城市火车站需要换代升级
“也许没有哪一类型的建筑与所在城市具有像火车站这样强的关联性。它承载着人们对城市生活的情感记忆,勾起远方游子难解的乡愁。”盛晖说,随着交通技术进步、交通需求增加,火车站的升级换代是必然的。
据了解,20年来,全国共建设火车站1800多座。盛晖介绍,一些城市车站需要利旧改造、保留扩建甚至有的需要拆除,但是如果每一次升级换代是把原来的建筑推倒重来,那么就会让城市失去它的本真记忆,形成一个历史脉络的断层。
“要以老站功能定位调整为契机,推动区域城市更新。”盛晖举例,上海南站车场及周边区域将是国内首个以交通枢纽为核心的城市更新片区。在沪苏湖高铁和沪杭客专上海南联络线建成后,上海东站和宝山站建成前,将出现一个上海南站改造发展的最好机遇期。2035年上海大都市圈的规划建设,徐汇中城片区是最重要的一环,而上海南站是撬动整个区域城市更新的引擎。为此,上海市将以上海大都市圈建设以及上海市铁路枢纽总图调整为契机,启动上海南站及周边地区的城市更新。
广州南站。
盛晖说,在改造火车站时,还预留了扩容的弹性空间。广州南站是武广、广深港、广珠城际、贵广、南广铁路的起点站,于2010年投入使用,目前已经是全世界最繁忙的高铁站。为适应客流的增长和中转客流的需求,广州南站改造在地面出站层南侧区域设置线下中转换乘区,利用高架站场下部空间大的优势,将部分原有停车场改为站内旅客使用区域,体现了预留弹性空间实现车站的可生长性。
“要合理推进城市中心兴建高铁站。”盛晖说,高铁引入中心区,技术难度大,影响因素多,建设成本高,但是可以带来更便捷、高效的出行体验,是市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深圳西丽高铁枢纽是世界上唯一在科技片区里的高铁枢纽,设计有东、西枢纽街区、屋顶丝带公园,通过纽带状的上盖公园缝合了城市南北科创主轴,功能布局高度复合,整合国铁、地铁、城际换乘,打造中国第一个真正TOD 4.0的站城融合标杆枢纽,率先打造站、城、人共赢的生态枢纽典范。
盛晖说,站城融合要实现交通功能与城市功能的高效整合、管理运营的协调统一、空间肌理的有机结合,从而更好地发挥铁路建设与城市发展的联动效应。在站城融合的背景下,车站应提供更多功能复合,便于旅客逗留、交往、体验的公共开放空间和创效空间,助力枢纽区域打造人气高、魅力强的场所,形成城市活力中心。“站城融合、产城协同对城市建设发展具有引导作用,使铁路客站成为‘城市助推器’,从而真正体现时代的新价值。”
深圳市西丽综合交通枢纽概念设计及主体建筑设计方案。
第四代客站强调“站城融合” 具高可达高复合功能
盛晖首次将桥建合一的构想在高铁客站中实践,实现了理念与技术的重大突破和创新,成为全新的铁路客站设计模式。在武汉站、广州南站、南京南站等多个特大型综合交通枢纽推广运用。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对高铁客站发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盛晖创新性提出了第四代客站“站城融合、交通综合、功能复合、生态结合、智能统合”的“五合标准”。在福厦高铁设计中首次将TOD理念运用于高铁建设规划,提出“高铁TOD”和“串珠开发”概念,带领中国高铁客站建设进入新发展时期。
“第四代客站,其主要特征是站城融合,城市与车站没有明显界限,更没有割裂。”盛晖表示,站城融合致力于打造高可达、高复合、可逗留、可穿越、有弹性、有韧性、记得住、可生长的车站。车站同时具备交通属性和城市属性,成为人流、车流、物流、信息流的聚集地,进而促进城市发展。
(长江日报记者汪文汉 通讯员张启山)
【编辑:王戎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