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11月8日讯(记者金文兵 通讯员徐雯)3头江豚从泳友身边“擦身而过”,2头江豚在新洲双柳水域追着货轮外侧追鱼吃……近期,江豚在长江武汉江段频繁现身。
为摸清长江武汉段到底有多少江豚“潜伏”在水底,11月8日起,武汉农业农村局联合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组织实施了“2023年长江干流武汉段长江江豚监测调查”的科学考察活动。
这次科考历时3天,覆盖长江武汉段150.5公里的江面。长江日报记者全程参与,并持续关注科考过程及科考初步成果。
武汉首次组织江豚普查
据悉,这是武汉市首次组织实施区域性的江豚普查活动。
此前,长江全流域的江豚科考,从2006年开始第一次普查,数量为1800头;2012年,数量是1045头;2017年,数量是1012头。
农业农村部在2022年组织开展了第4次长江全流域江豚科考,长江江豚种群数量为1249头,其中,长江干流约595头、鄱阳湖约492头、洞庭湖约162头。
2022年的数据表明,长江江豚在5年间数量增加了23%,出现了止跌回升的历史性转折,同时,其活动范围也有较大幅度增加。
根据历年长江江豚的考察结果来看,长江武汉江段曾有一段时间没有发现江豚的身影,是江豚分布的“空白区”。
近2年来,江豚频繁露脸与江城人“打招呼”。持续的蹲守观察和声呐监测证实:一个10~15头的江豚种群在武汉新洲双柳水域定居。
同时,在上游的金口至沌口水域以及市区中心的天兴洲水域,相继发现江豚出没。
今年10月24日,第5个长江江豚保护日活动在江西湖口举行,武汉“数字江豚”首次向国内江豚保护同行介绍江豚保护经验。将江豚从江中“游”到网上的做法,让江豚被更多人“看见”,这一武汉经验获得更多的关注与点赞。
为此,对整个长江武汉江段进行一次全面普查,就显得尤为必要、更为迫切。
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介绍,本次江豚普查,就是为了更为系统、更为精细地掌握江豚的群体数量、栖息地质量等情况,以综合评估长江武汉段及邻近水域的江豚种群现状,进一步推动“江豚回归江城”工作,验证长江大保护和“十年禁渔”成效。同时,为下一步推进“数字江豚”项目实施进行前期调研,构筑“数字江豚”项目的数据底盘和逻辑底盘。
科考现场听到两头江豚的“声音”
8日,江豚科考第一天,长江日报记者全程参与。
上午9时,在简短的科考启动仪式之后,武汉渔政051号执法船启动,向武汉上游的沌口、金口、簰洲湾进发。
同时,科研人员将拖曵式水下声呐施放入水,并安排专人在船头目视观察。
据科研人员介绍,与2022年第4次长江全流域长江江豚科学考察相类似,同样采用目视考察(人工望远镜观察)和实时被动声学监测(水下声呐)相结合的方式。这也是为了兼顾调查数据和调查结论的同一性。
长江江豚拥有发出高频回声定位信号的能力,通过水下声呐,就能监测到江豚发出声信号的时间及坐标,弄清它们的分布范围、动态变化等信息。
整个科考过程很是枯燥。直到中午12:12,船行至江夏金口至铁板洲水域,水下声呐记录到一组信号,显示有两头在此活动。整个科考团队一下子兴奋起来。
(长江日报记者金文兵 通讯员徐雯 摄影:记者刘斌)
【编辑:丁翾】